下饭神作,千万别半夜看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曾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到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把玛德琳蛋糕搭配红茶一并吃下后,闭上眼睛,通过儿时熟悉的滋味再度回忆起自己的家、附近的街道和所住镇子的样貌。
他所钟爱的这款由黄油、鸡蛋、糖等配料制作而成、形似贝壳的玛德琳蛋糕,是普鲁斯特对童年味觉回忆中的重要气息,更直接促使他写出文坛长青的文学巨著。
食物带来的味觉体验,总是与某些记忆相连。
梁实秋无数在散文集《雅舍谈吃》里讲述着北平的吃食,从荤的醋溜鱼、烤羊肉,再到素味豆腐、龙须菜,活色生香中寄托着对旧式岁月的追忆和对乡愁的纾解;被读者戏称为“美食种草机”的汪曾祺,更是“老饕”级别的作家。在他笔下,筷子一戳便滋滋冒油的高邮咸鸭蛋,是无数中学生垂涎过的美味;更不要提他笔下的虾子豆腐羹、穿心红萝卜等等美食让万千读者都向往不已。
古往今来,人们对吃饭这件事始终怀揣蓬勃的热情。而食物也在生活中的许多时刻,给人以温暖和慰藉。
“好想,回家吃饭”
又一个加班结束的夜晚。
坐在回家的网约车上,李超才有空点开家庭群里爸爸上传的小视频:抖动的画面里,是案板上大块的新鲜羊腿,连骨带肉,红白相间;声音里也能听出爸爸的兴奋——“今天刚买的六斤羊腿,欢迎各位亲们回家来吃肉啊!”
屏幕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九点。这个点,父母应该已经酒酣饭饱,准备休息了。
肚子有点饿,李超点开外卖软件,翻了几页也没有找到特别想吃的店铺。此时此刻,他最馋的那一口,还是妈妈焖好的红烧羊肉。
李超是宁夏人。宁夏地处黄河上游平原,贺兰山和黄河穿越其中,丘壑林立的地形让这里的风土人情既有北方大漠的大开大合,又兼“塞上江南”的细腻柔和。
而家乡最让他眷恋的,还是那一口“家乡味”。
在北京生活多年,李超依然觉得,最好吃的羊肉,还得是来自西北老家的羊肉。瘦肉嫩而不膻,肥肉油而不腻,不管是简单水煮后做手抓羊肉,还是加萝卜等食材红焖炖煮,都是让人魂牵梦萦的味道。
从立秋开始,每一个和家人视频通话,爸妈总会问一句:“啥时候回来吃羊肉啊?可到了贴秋膘的时候了。”李超只能推说假期尽量回家。工作压力大、疫情防控严、来回路途遥远……每一项都在增加着“回家吃肉”这件事的成本和难度。
今年中秋,因为手上还有未收尾的项目和离京进京的管控要求,李超依然选择就地过节。
贴心的妈妈从家乡给他寄来了真空的羊肉,“肉我已经炖熟了,你自己往里面加点土豆萝卜白菜啥的,就能直接吃。”
出租屋里也有配套的厨具,电磁炉一打开,照样能煮出一锅肉香四溢的羊肉煲。但是,和家里不一样,电磁炉锅底看不见蓝盈盈的火苗闪烁,李超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即便如此,热腾腾、咕噜噜的一锅炖肉,依然可以治愈他疲惫的身心。就着综艺好好吃一碗饭,是他一天中最为放松和愉快的时刻。
对许多像李超一样的打工人来说,吃饭本身,已经附带着果腹之外的重要意义——工作群里不停弹出的微信、尚未完成的KPI、老板和客户的最新指令……都可以被抛在一边,只需要埋头专注于眼前的一碗食物,一口一口得咀嚼吞咽,就能收获一种缓慢升起的、朴素又真切的幸福之感。
特别是下班回家之后,一碗美味更是一天生活中最迷人的点缀。
好好吃饭,早已成为构成人们愉快生活的重要奥义。
“离不开的烟火气”
对饮食和风味的注重,是中国人留在血脉的文化符号之一。
“无论我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在饭桌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这是陈晓卿导演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句旁白,它提示着我们最朴素的情感密码——家里的饭桌,才是我们解开乡愁、获得温暖的永恒源泉。
此心安处是吾乡。
对漂泊在外的人们来说,“思乡”这一概念下是一种具体且细微的情绪。
因为处理临时任务而吃到一半坨掉的面条、偶尔点到的够贵却不够好吃的外卖、下班后饥肠辘辘得等地铁……类似时刻的出现,都在提醒着李超家的温暖多么令人留恋。
事与愿违的情况总会发生,回家的脚步也总被阻隔。日常生活中的烟火气,就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救赎。
在李超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条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的小吃街。简易的照明灯、挨挨挤挤的小推车、琳琅满目的串儿和炒菜、火苗上起舞的大铁锅……每一次路过,听着人们挑选、问价、闲聊的声音,都让李超觉得身心愉快。
不少时候,他也会坐下来,点上几串羊肉、鸡翅、茄子、娃娃菜等,就着一杯小酒,度过一个惬意的街边夜晚。一个人坐在撑开的小木桌边,吹着晚风,听着周身的人声喧闹,就是平淡日常里的“小确幸”。
与人相处,愉快的记忆中总也少不了一起聚餐的身影。
每一次完成项目,小组里的同事总会约着一起“下馆子、搓一顿”,公司楼下的东来顺就是他们常去的“据点”。鲜嫩的羊肉卷在大葱、姜片、枸杞熬出的清汤里翻滚,一筷子捞起,放进芝麻酱、韭花酱、豆腐乳调和的蘸料里一滚,夹起来放进嘴里,厚实的酱汁包裹着鲜韧的羊肉,几口吞下去,愉悦蔓延至全身。
和朋友们聚餐也总要一起分享美食。大家围坐在咕嘟作响的火锅边,各种肉类、豆制品和蔬菜轮番下锅,在跳跃着的雾里,大家欢声笑语。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大抵如此。
在B站上,跟美食沾边的视频总能招徕不少津津有味的看客。从《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再到《日食记》《寻味顺德》……每一帧生动精美的画面上,都有无数“吃货”的向往:“好馋”“看饿了,去点外卖了”“下次一定要来打卡”……
事物本身,已然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表征。
“治愈,再前行”
家里人寄来的肉,已经成为李超定期查收的幸福。
每一次收到快递,与之同时到来的,还有妈妈的唠叨:“少点外卖,尽量自己在家做着吃。外面里的油,都不干净。”爸爸也总会适时补充一句:“再说,外面的肉哪儿有我们宁夏草原上的肉好吃啊。”
作为回敬,李超也会隔三岔五得选一些小礼物,寄回给家里,算做这远在他乡的孩子的一些思念。
立秋之后,李超给爸爸选择的礼物是保健酒。
气温转凉,正值进补时节。肥美的羊肉与保健酒同食,更得达到温中祛寒、滋补气血的功效。他希望父母在一餐一饭中得到身体健康的进益。
每一次回家,热气蒸腾的饭桌上,二两酒伴着羊肉下肚,父子俩都不再维持平日里的客气与礼貌,闲话多了起来,情感似乎也随着下肚的美食美酒变得浓郁。
这似乎是崇尚含蓄之美的中国人表达情绪的重要场合。推杯换盏之间,许多话才能说得出口。
食物,在许多中国家庭中,也扮演着爱的使者的角色。
对李超远在老家的父母来说,他们表达爱意与关心的主要方式就是叮嘱孩子“好好吃饭”,已经在每一次合家团圆时,准备满桌丰盛的菜肴;对李超来说,他的牵挂就在寄回家的礼物里、在给爸爸精心挑选的劲酒礼盒里。
中国劲酒,精选9味主要药材,含多糖、黄酮、皂苷三类活性成分,具有抗疲劳、免疫调节的功能。对长辈来说,劲酒所含成分之丰富,能让他们在畅享饮酒之乐的同时平衡生活和健康。
当年,一句“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的广告语传遍大街小巷,这背后也是劲酒价值观的体现——“给生活加把劲”时,也要时刻注意身体健康。
羊肉配劲酒,口舌之间都是爱与牵挂的甜美。
国庆将至,考虑到调休和往返的疫情风险,李超依然无法回家。
但是这一次,他不再孤单。因为家的味道,始终萦绕身边。
- End -
推广资讯
作者 | 路 鹿
编辑 | 邹迪阳
统筹 | 孙 梅
排版 | 静 山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