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孩子出现这1个身体信号,是有苦说不出,父母要重视

孩子出现这1个身体信号,是有苦说不出,父母要重视

公众号新闻
作者 | 芒来小姐
编辑 | 飞鱼

  责编 | 陈沉沉



孩子爱咬指甲,怎么办?
 

我的侄儿凡凡,最近一年喜欢上了啃指甲。
 
上课啃、下课啃、看书啃、睡觉啃……
 
指甲被啃得短短一茬,参差不齐,有时候还渗着血丝。
 
我问凡凡:“你指甲啃成这样不疼吗?”
 
“疼。”凡凡说完,又啃了一下指甲。
 
一旁的堂姐赶紧呵斥他:“不许啃!手放下来!”
 
凡凡听话地放下手。
 
过一会儿,走出凡凡房间后,我回头看了一眼:他又啃上了。
 
我问堂姐:“我记得他以前不啃指甲呀?”
 
堂姐长长地叹了口气——

我现在都记得第一次发现他啃指甲的场景。
 
那天他写作业拖沓到凌晨十一点,我吼了他一顿,吼完去给他倒牛奶,回来就发现他在啃指甲。
 
我让他不要啃,他会放下手,但后来时不时就会啃,我没法全天盯着他,纠正不过来,就那样养成习惯了。

堂姐用“习惯”这个词,来定义凡凡啃指甲的行为。
 
但其实,人很难对一件让自己难受的事养成习惯。
 
在我看来,咬指甲没有让凡凡很快乐——
 
他把自己咬到指尖流血,伤口发炎,有时候疼得掉眼泪。
 
即使如此,他也情不自禁要啃指甲。
 
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瘾”。
 
等我再细细跟堂姐聊时,才发现她的训斥只是一个导火索。
 
更多的原因,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焦虑积累里。
 
凡凡咬指甲成瘾这一年,堂姐的压力格外大。
 
一直以来,她对凡凡的学习要求就严格,明年凡凡就要小升初了,如果期末考试能拿到全A,就有望升入重点中学。
 
这让堂姐的神经高度紧绷,可她越在意,凡凡越不在状态。
 
凡凡最近一年经常学到深夜,不让他啃指甲,就老要控制自己别去啃伤痕累累的手,因此无法聚精会神投入学习。
 
不但影响了健康,还影响了注意力。
 
堂姐每晚辅导作业已经很累了,看到凡凡做小动作,心里更烦。
 
这让凡凡很是沮丧,也让本就焦虑的堂姐更加焦虑。
 



频繁的小动作,「退行」的孩子

 

堂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影响了凡凡。
 
直到她发现,除了咬指甲这种偏离常规的行为,凡凡还开始——
 
做作业时,不由自主抖腿,一边抖腿一边啃指甲;
 
只要堂姐多说了两句,就爱问:“妈妈你生气了吗”?
 
学习时只要堂姐在旁边,就总是看她,而不是看作业本。
 
眼看凡凡成绩滑落,堂姐问他:“你到底怎么了?”
 
凡凡支支吾吾半天:“我也不知道,就是心里很着急,一着急就浑身不舒服……
 
妈妈,明年考完小升初,是不是再也不用考试了?”
 
听完凡凡的话,堂姐才明白过来:

不止自己焦虑,孩子也很焦虑紧张。
 
她去求助了心理咨询师朋友:凡凡啃指甲这事是不是跟焦虑紧张有关?
 
在朋友看来,焦虑带来的刺激伤害,损耗了凡凡的自我力量,让他精神非常虚弱。
 
内在的“焦虑过载”,使他对一些机械重复的行为“上瘾”。
 
也就是说——

为了缓解内在痛苦,保护虚弱的精神不崩塌,他才啃指甲。
 
就像凡凡第一次啃指甲,是因为被堂姐吼了一顿,内心高度恐惧,就用啃指甲来缓解对恐惧的注意力。
 
发现这种方法确实能缓解难受和痛苦,他就开始频繁啃指甲。
 
这是一个信号,提醒父母:这个家的焦虑,正传染到孩子身上。

一般来说,三个月左右的宝宝会吃手手,这是“口欲期”寻求自我安慰的方式,标志着孩子在正常发展。
 
等孩子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咬指甲的行为自然会消失。
 
几岁乃至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仍然爱咬指甲,就是一种儿童紧张性行为,标志着孩子内在压力超过负荷。
 
也就是说,孩子出现了退行
 
为了逃避现实,缩进自己的世界里,退回孱弱无力的小婴儿状态。
 
孩子吃手指,就是在退回“口欲期”的婴儿状态。
 
小婴儿大哭大闹时,重复吮吸动作,就能恢复平静;
 
孩子虽然长大了,但“吮吸能带来平静”的体验,已经扎根到潜意识里。
 
于是感到焦虑时,会下意识重复吃手指、啃指甲的动作。
 
在没有其他更好办法时,这能帮助孩子切断对焦虑的感受,缓解焦虑情绪。
 
这时候的孩子,很难凭意志力和理性来戒掉小动作。
 
因为引发退行的焦虑源没有消失,孩子也找不到更好的缓解办法,只有不断做小动作,才能心里好受一点。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咬指甲的根源,是父母传递了太多焦虑给孩子。
 
孩子被逼狠了、逼急了,才会用各种不恰当的小动作来疏解情绪。


过度焦虑的父母
 

学者薛鲜苗等人,曾对洛阳市4所小学732名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并在论文《小学生紧张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公布了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45.08%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性行为”,比如坐不住蹭来蹭去、习惯性抽动、吃手指、抖腿擦腿。
 
其中,咬指甲发生率最高,占29.64%。
 
而孩子的紧张性行为,往往是因为受到过多、过强的刺激,导致内在压力超限。
 
但很多父母自己可能都没发现:
 
生活中太焦虑,超过了承受范围,压力就会无意识转移到孩子身上。
 
我听一位心理学博士讲过一个案例:
 
妈妈希望上高二的女儿,能把所有精力花在学习上。
 
看到女儿做家务、整理房间这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妈妈就心烦意乱;
 
甚至发展到:
 
一发现女儿房间堆着脏衣服,就必须自己亲自马上洗掉,绝不占用女儿的时间,不然心里怎么都平静不下来。
 
博士发现——

这位妈妈操心这些事,是自己生活压力很大,却不往自己身上使劲,而是往孩子身上使劲。
 
“潜意识中,她对社会的变迁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目前激烈的竞争,但是又没有勇气提高自己,于是暗暗希望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
 
她的一切操心,都是为了节省孩子时间,看到孩子把全部时间用去学习,她会觉得压力得到缓解。
 
如果把孩子的成长类比成植物的生长,那么父母就是呵护植物生长的果农。
 
错误的方式,会变成两种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
 
一种是过早「定势」,要求孩子长成固定的形状,养出固定的性格情操,不允许孩子按照自己心意野蛮生长。
 
植物的生长,需要用枝条缠绕藤条、竹竿,借着外力长出形状。
 
形状稳固了,植物就定势了。
 
早期的孩童就像植物一样,会自由攀爬到多个地方,表现为一会儿活泼好动,一会儿可能又文静专注。
 
但父母的期待,会压迫孩子只攀爬一个地方,不能太活泼、太好动、太内向……
 
被过早“定势”的植物,成长会变得后力不足甚至渐渐枯萎,孩子亦然。
 
另一种是「去枝」,不允许孩子发展学习无关的爱好,不然,父母就要给它剪掉。
 
想让植物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实,果农要把植物的旁枝剪掉,只留主枝。
 
这对果农来说是好事,可以得到更多利润;但对植物是坏事,因为去枝的植物会长得矮小。
 
孩子就和植物一样,虽然能结果,考出好成绩,但失去了自己本该长成的形状。
 
比起长得整整齐齐、硕果累累,孩子更想长得枝繁叶茂、无限宽广。
 
「定势」+「去枝」,根源是父母无力化解焦虑,传递给孩子。
 
成年人都处理不了的焦虑,小孩尚未发育成熟的身心,就更加难以消化了。


父母们,有劲请先往自己身上使
 

亲子关系里,孩子偏离常规的身体信号,其实缓解焦虑的无奈之举。
 
很多父母发现后,会采取一些错误的做法。
 
比如:阻止孩子做小动作;见一次唠叨一次;强迫孩子矫正改变……
 
结果,小动作没有戒掉,孩子的焦虑还变本加厉了。
 
我还记得自己7岁时,从奶奶家搬到妈妈家,养成了咬下唇的习惯,咬到下唇死皮层层、发炎流血。
 
妈妈试过很多方法:劝阻、警告、打手心、给下唇涂万精油……
 
结果都没有用,只让我越发觉得“妈妈好凶”。
 
后来妈妈回忆时告诉我,那一年她离婚不久,周围很多闲言碎语,给她带来很大压力。
 
偏偏我老做小动作,火上浇油,让她非常头疼。
 
她并没有意识到,那时我刚搬离熟悉的奶奶家,来到新环境,心里有很多不安需要照顾。
 
但不久后,她工作有了点小成绩,加了薪。
 
我们经常一起看电视剧,她的注意力得到分散,不再老念叨我;
 
还可以和妈妈一起哈哈大笑,我心里的不安慢慢少了。
 
我记不起来自己是什么时候不再咬下唇,只记得那是一个缓慢的减量过程。
 
关于促成改变的细节,我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妈妈开始往自己身上使劲,变得经常笑了。
 
那段时间她工作很主动,回到家话也很少,总是在读报纸、看材料。
 
但经常一看到我,她就会笑,这让一直察害怕她生气、总是观察她脸色的我,松了一大口气。
 
心里的胆子卸下来,我就不那么爱咬嘴唇了。
 
但这个小动作留下了影子:
 
虽然我早就戒掉它了,但心烦意乱时,还是忍不住用手捏下唇。
 

不过,我长大了,能承受更多焦虑,这个小动作不会像当年一样,给我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我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堂姐听,问堂姐:“你这么焦虑,真的是因为操心孩子成绩吗?有没有别的原因?”

 

堂姐想了很久,也想到一件让自己很焦虑的事:

 
有一次公司开会,一位毕业不久的新同事工作能力出色,被领导点名夸奖。
 
堂姐努力5年才得到的升职加薪,她工作1年就得到了。
 
有时,看到孩子班上哪个同学后来居上、哪个同学进步很大,她都会想到这件事。
 
“你说,我是不是在懊恼自己不争气,被别人比下去,所以见不得孩子走我的老路?”
 
堂姐这样问,很快她就自己思考出了答案:
 
“以后焦虑的时候,我真得问问自己:我到底在焦虑什么?
 
很多焦虑其实都是借题发挥,跟孩子根本没关系,是我自己要处理的人生议题,是时候让自己好好开心一下了。”
 
其实,看到孩子身体信号背后的焦虑,就意味着父母该卸下心理负担了。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下一步,就是转变思维。
 
放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父母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只是表象。
 
父母自身的焦虑,才是藏在表象之下的病因。
 
因此,父母不妨多取悦自己、放松身心,家里的气氛不再充满张力,孩子也会重新拥有面对现实、勇敢成长的力量。


写在最后

孩子的身体信号是在提醒父母:该给自己放个“长假”了。

调整虚弱的状态,收拾浮躁的内心,处理焦虑的情绪。

对父母来说,这是一次成长机会;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成长机会——

从内外焦虑的碰撞调和、耳濡目染的观察学习中,学会妥善处理焦虑。

小动作是在试错,当孩子掌握了正确的焦虑缓解方式,自然会告别“上瘾”,做一些真正对自己好的事。

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IAPSP)会员。

🌟今晚8点李仑直播🌟


直播无回放

马上点击⬇️【预约】按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个人感慨之106 哀哉文化母国广西孕妇成植物人,丈夫要忍痛打掉孩子时,她用眼泪抗议,孩子出生后让所有人目瞪口呆!两个头但共用一个身体,医学奇迹连体双胞胎姐妹嫁人,开启“3人婚姻”不知道写啥标题,祝龙年发发发发父母要有不害怕和孩子冲突的勇气这个身份规划优选目的地,涨个不停!9岁女儿被霸凌,父亲暴揍对方全家:普通父母以暴制暴,高情商的父母……头被砍掉的一刹那,是头觉得身体掉了,还是身体觉得头掉了?用眼大户保持好视力,这个营养也要重视起来!防御力拉满~「过度疲劳」的1个信号,很多人都忽视了心理崩溃前的1个信号,很多人意识不到说不出她家风格,可我觉得很有风格【居住榜样】关系中出现这1个信号,离破裂不远了懒,是身体给你最好的信号子女有以下习惯,大多不会孝顺,父母要给自己留后路西雅图家长警惕!孩子说出这句话,可能是求救信号,你的教育出问题了!惊人的追蛇定律:喜欢“较劲”的父母,养不出优秀的孩子下半年不出意外,国内可能会呈现这4大趋势!她的墓碑上只有一个身份:建筑师世界和平:從來都是“不打不相識”心理学家:父母要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就戒掉这5种“有毒人格”洗脸不再滴水牛牛远视储备没了!医生让预防近视,也要重视眼睛这个问题......欧盟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中国笑而不语孩子若有这4个“小毛病”,是暗示智商高的表现,父母别乱纠正梁永安:人一辈子不是活个身份,而是活一个自己丰富的内心开学后,孩子这几个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一定要格外的关注!final前夕,哥大出现纷争宣布停止线下授课。中国留学生有苦说不出凯特视频终于流出,然而网友却依旧不信:这不是本人,是AI,是替身!山东:三姐妹一个比一个漂亮,却都嫁不出去,父亲发愁:咋办?“预算30万可以送我爸出国留学吗?”这届留子出息了,开始反向鸡父母……失去“互联网嘴替”,年轻人有苦都说不出报复性出游火爆父母圈:提前做这件事,父母不累、孩子知识量暴涨河南8岁男童骑马遭拖行身亡!可怕画面流出,细节曝光,父亲发声马聚和王剑又会失望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