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塑造锂电池:时代和赌性

塑造锂电池:时代和赌性

公众号新闻

作者:董指导

来源:董指导聊科技

文章已获授权


编者按:

前段时间,我聊了一个话题,阿里巴巴,怎么还不如煤炭股?这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竞争格局”。


事后,就有朋友来讨论,我们发现这些年,许多行业都经历了激烈的竞争,格局也都有不少变化。于是,我就打算开个小系列,系统地聊一聊一些行业竞争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未来会如何变化。本系列不会聚焦太多故事细节、以及技术细节,更关注“塑造竞争格局的要素是什么”。


第一篇,关于锂电池,字数12000字,预计阅读用时10分钟,可以先收藏再看。以下为正文。


锂电池的技术起源于美国,但商业化却是由日本公司推动发展的。


1970年代由传统石油能源巨头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oration)申请了专利,以应对石油危机。但随着石油危机缓解,这个技术就躺在实验室了。随后被日本公司“丝滑”地学会了。


1991年,索尼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锂电池,并应用在了公司生产的摄像机中。随后,三洋、东芝、松下等日本企业纷纷加入电池生产大军,推动了锂电池在消费电子的普及。


同时,伴随着1990年代日本消费电子诸如摄像机、笔记本、MP3等等行销全球,日本企业也成立全球锂电池的霸主,在1998年前后高峰时期,日本锂电池销量占到了全球总规模的90%。2008年,特斯拉发布超级电动跑车Roadster,采用的正是松下的18650电池(通过收购日本三洋公司获得供应资格)。作为独家供应商的松下,也可谓是“风光无两”。


然而,谁都料想不到的是,随后的十余年,日本电池企业步步后退,中国电池企业不断向前,并由此拉开了两大故事主线:


一条是中国锂电池行业整体崛起,在全球的份额实现了从0到60%的大跨越;


另一条则是中国企业之间爆发了一轮轮激烈的竞争,数次在高峰低谷之间切换。比如,锂电池(动力)企业数量从2012年到2015年,四年增长五倍,然后又三年倒闭了一半,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竞争,贯穿在锂电池行业的发展历史中,不同行业时期、又呈现在不同的维度,最终谱写了一出出惊心动魄、成王败寇的商战故事。那么,塑造竞争的因素有哪些?不同时期作用是否一样?未来又会如何?



政策:从“催生壮大”到“加速淘汰”


日本锂电池的发展,和消费电子紧密相关。而中国锂电池的壮大,则和电动车不可分割。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展示了中国的体育实力、国家文化,也让中国电池企业崭露头角。当时的赛事交通,采用了50余辆纯电大巴车,其电池则选用了国内盟固利、天津力神等公司。


第二年,科技部联合四部委共同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计划通过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补贴,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


2012年,“十城千辆”工程结束,有成绩也有不足,但只能算是“前菜”。而在吸取经验后,这一年国务院也颁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从顶层设计做了系统规划。第二年,也就是2013年,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四部委便联合发布通知,继续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这给国内新能源车行业奠定了信心。


针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也塑造了配套的动力电池行业的格局。在2014年底时,市场是这样的:


一方面,行业得到补贴滋养,出货量大幅提升,行业内公司数量也快速攀升。另一方面,电池行业整体实力仍然薄弱,多数是从消费电子电池向汽车转型,可靠性低、良品率也只有60%左右,远低于海外的90%,其中更有不少浑水摸鱼的公司趁机行骗补之事。


同时,海外公司依然虎视眈眈,依靠技术和成本优势,在国内快速扩张,甚至出现了用国内产品一半的价格来抢市场的行为。而我国电池的自主产业链也不健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等领域,依然是海外公司的天下。


一句话总结就是,政策催生壮大了电池行业,但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玩家多、体量小、质量差、技术弱的状况。


这必然不是政策的本意,而解铃还须系铃人,为了行业更健康更长远的发展,2015年3月,工信部发布了对行业影响深远的重磅政策:《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也就是业内俗称的“白名单”


这份文件对电池公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要求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得低于2亿瓦时,而当时满足该条件的企业也仅数十家。同时,又规定企业需要按照文件要求发起申请获得工信部的审批通过,而通过审批、列入公告的企业名单,将作为相关政策支持的基础性依据。也就是说,只有搭载了“白名单”目录内动力电池的新能源车,才可以享受到政策补贴。白名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015年10月,第一批通过审批的十家公司公布;2016年1月、4月、7月,又相继完成了三批企业公布。随后,再无新的公司获得审批、公示。至此,共有57家电池企业可以享受“白名单”的红利,约占行业企业总数的25%;而公示名单中,无一例外都是中国公司,海外公司均未入局。


因此,2015年的“白名单”起到两个效果:一是为中国企业争取到了良好的发展窗口,减轻了海外公司带来的竞争压力。2015年末,全球电池销量前五中,仅有一家是中国企业,比亚迪市占率为11%,第一名为松下,市占率为36%。而在2016年末,全球电池销量前五中,仅有一家是海外公司,松下市占率为17%;第一名则为比亚迪,市占率为19%,第三名为宁德时代,市占率16%。“洋退国进”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通过指标约束,导致中小厂商订单大幅减少,最终倒闭或被收购,继而加速了国内企业的优胜劣汰。2017年末,行业玩家数量减少了一半,前五大企业也占据了国内70%的市场份额。


“白名单”加速国内产业集中,促成了巨头的诞生,而2016年12月30日,发布的《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则改变了巨头之间的格局。


当时有两条锂电池技术路线,一条是“三元锂电池”,另一条则是“磷酸铁锂电池”。两种技术并无完全的优劣之分,只是在不同指标上取舍不同。相比之下,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天花板更高、成本也更高,但安全性较弱。


因此,在行业初期,海外公司由于下游产品价格敏感度较低,因此,普遍采用了三元锂路线,该路线在国内的代表则是宁德时代。而国内企业则普遍采用了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铁锂路线,国内代表则是比亚迪、国轩高科等。

2016年公布的政策,首次将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纳入考核标准:对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设定了不低于90Wh/kg的最低门槛,并对高于120Wh/kg的电池系统按1.1倍给予补贴。从当时市场状况来看,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普遍超过了90Wh/kg,甚至达到了120Wh/kg,而磷酸铁锂电池多数集中在90 Wh/kg,几乎拿不到1.1倍补贴。


因此,2016年底发布的政策,显然更利于三元锂电池生产厂商。2016年底,磷酸铁锂电池占据电池市场70%的份额,而在2018年底时,则是三元锂电池的天下,占到了近70%的市场份额,可谓是“身份互换”。


政策对技术的选择,也带来了企业地位的变化。优先布局三元锂电池的宁德时代,取代磷酸铁锂的比亚迪,不仅成为国内第一,也成为了全球第一。2018年底,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达到22%,领先了比亚迪10个百分点。而沃特玛等公司由于从磷酸铁锂到三元锂电池的布局过慢,则在压力重重之下,退出了全球前十。


2019年6月,电池白名单政策废止,准入门槛消失。同时,从2017年开始,新能源补贴政策也连续“退补”。政策,对竞争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弱。而总结来看,对于企业而言,面对政策要“既活泼又严肃”,一方面要借势政策,另一方面也要清楚,政策只帮一时,要为政策退出的市场化做准备。



美国政策会影响竞争格局吗?


谈及产业政策,许多人会以为只有中国才有。其实并不然。比如光伏领域,德国2000年《可再生能源法》就是用补贴和税收优惠,开启了光伏产业的序幕;随后更是多国相继用补贴政策让行业发展壮大。


在电动车领域,欧美也相继颁布了补贴政策。一方面,各国加大了补贴力度,对于单车法国有5000欧元补贴、德国差不多也有6000欧元补贴,美国对购买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也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


另一方面,各国也在鼓励本土化。美国《通胀削减法》(IRA)规定,符合减免条件的新能源车不能含有“受关注外国实体”(包括中国)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从2025年起,车辆不能含有“由这些实体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关键矿产”。堪称“美版白名单”。法国也拉着德国,希望推动 “购买欧洲商品法案”,加强欧洲企业竞争力。


那么,在当下,欧美的产业政策会影响竞争格局吗?理论上具备很强的可能性,而实际效果要看政策执行力度。


在美国公布法案后,不仅日韩电池企业宣布加大美国投入,我国企业也加大了美国布局。


例如2023年2月,宁德时代也和福特汽车宣布了电池工厂合作方案,福特拥有美国电池工厂所有权,宁德时代提供运营服务、以及技术授权;宁德时代也和全球前列的汽车集团Stellantis签署战略谅解备忘录,探讨成立合资公司、以及在欧洲建设电池工厂的可能性。2023年10月,我国企业国轩高科,宣布斥资20亿美元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建立电池超级工厂。


同时,美国也是我国锂电池出口的重要地区。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计出口额为 650.07 亿美元,占我国锂电池1.4万亿元总产值的32%左右,而其中出口到美国市场的金额为135.49亿美元,为出口总额的20.8%。换算可知,美国占到我国锂电池总销量的6.6%。


如果只考虑我国电池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似乎对我国锂电池行业影响并不大;但考虑到美国是传统的汽车消费大国,其市场规模占全球总规模20%左右,锂电池发展空间广阔;以及美国政策对全球部分国家地区也有显著的示范效应等因素,美国颁布的《通胀削减法》以及后续可能的产业政策,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对电池行业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面对宏观冲突,微观个体、企业确实无法避免,但对于电池企业而言,北美的布局与否,却是要谨慎考虑的变量。



客户:生也萧何,败也萧何 


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可以“酒香不怕巷子深”,若干年后总会被发现其价值;但对于电池产品而言,“酒香也怕巷子深”。销售对于许多行业都很重要,但对于锂电池而言,尤为重要。


一方面,锂电池是电动车的“心脏”,其成本占据整车成本的30%-50%;另一方面,不同于消费电子,汽车对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整车厂对锂电池供应商有着严格的“审批流程”,从定点到批量采购,可能要两年之久。因此,客户,也成为塑造竞争格局的重要因素。


客户影响格局的第一点是:示范性客户,是进入行业的船票,也可以降低其他厂商采购时的验证门槛,便于业务快速发展。


比如,2011年,宁德时代从母公司ATL里“脱胎而生”,专注于动力电池领域。虽然是新公司,但公司刚成立便迎来了第一位重磅客户:宝马。宝马基于ATL为苹果提供电池的良好履历,便将华晨宝马旗下之诺电动车的电池订单交给了宁德时代。


在这次合作中,宝马不仅送来了800页德语标准,也和宁德时代组建了联合开发团队,甚至让一些工程师提前退休,加入宁德时代工作。完美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虽然随后之诺电动车销量并不佳,但这次合作,大幅提升了宁德时代的电池生产实力。“宝马供应商”的名头,也成为一张亮闪闪的名片,提升了整车厂对公司的认可度。


再比如,2018年,蜂巢能源成立,三年后,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就进入了行业前十。蜂巢能源起步不算早,但业务能够实现快速发展、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无疑和其实控人旗下的长城汽车扶持紧密相关。


2019年,蜂巢能源向长城汽车销售的动力电池占到公司出货量的99.4%。但毕竟有了客户验证的履历,蜂巢能源随即也开拓了小鹏、理想、塞力斯等客户。2022年上半年,长城汽车的销售占比就下降到了52.2%,蜂巢能源基本完成了市场化的转变。


客户影响格局的第二点是:押对大客户,可以快速起飞;但押错大客户,也会导致想不到的连累。


比如,2018年,中创新航(原名中航锂电)因为之前大举押注磷酸铁锂电池,而导致电池业务压力重重,两年连续亏损,国内市占率也从2013年的国内第一,下滑到已经不足1%。这一年,公司更换了董事长,拍板必须完成三元锂电池研发,同时也加大了大客户开发力度。一年多后2020年,广汽新能源汽车准备更换电池供应商,而中航锂电则趁机以低于竞争对手25%左右的报价,顺利拿下订单。


2022年初,中创新航在广汽埃安系列的电池供应占比达到了70%,而广汽也成为中创新航大客户,占比达到50%。绑定了“大腿”广汽之后,中创新航的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20年增速74%、2021年增速146%。相比于2019年亏损1亿元,2020年公司实现盈亏平衡,2021年盈利1.4亿元。


大客户对于中创新航的改善,肉眼可见,然而伴随着广汽集团自研电池的规划和动作,中创新航也将再次迎来经营挑战。


再比如,成立于2000年的比克电池,在消费电子领域,被称为中国电池四巨头之一。动力电池火爆后,公司也进行了业务拓展,从2014年起,也是众泰汽车的主要供应商。在2015年,众泰电动车销售还是可圈可点的,众泰云100销量达15467辆,位列中国新能源纯电动细分市场销售第一名。比克电池,作为供应商也乐见其成。2018年,比克电池也位列全球十大电池厂商之一,收入达到30亿元。


然而,2019年,比克电池和众泰汽车的官司迅速成为业内新闻。自2017年众泰汽车向比克电池支付了首期货款后,便开始各种借口拖欠尾款。截止2019年中,仍有5.4亿元账款未支付。这笔欠款,也成为比克电池的重担,在当时,比克电池也拖欠自己上游材料商5亿元。


这笔欠款,众泰显然很难还得上了。2019年、2020年,众泰汽车销量连续下滑40%、60%,公司75%的负债率在经营压力之下,不堪一击。最终不得不在2021年宣告破产重组。而比克电池也受众泰汽车的连累,一度成为“老赖”,经营受压,2019年末销量便掉出了国内前十。


由此可见,关注客户,是每家企业CEO的重要工作。毕竟,绝大多数客户都希望自己的供应链能够更安全、自己也更有话语权,因此往往会实行二供三供等安排。这就给了落后企业抢夺领先企业的机会,虽然肉没有老大多,但好歹也饿不死。


而企业是要押注大客户、还是分散客户,就各有利弊。就像国内一些独供苹果的电子公司,利润也可以增长。比亚迪电池,前期基本以自身的比亚迪汽车为主,依然发展稳健。但这些年,比亚迪电池也以弗迪品牌,作为独立第三方,对外提供销售。比如小米汽车就用了弗迪电池。


整体而言,破局往往需要押注大客户,而良性发展则需要客户更加越分散,对客户的依赖度降低,销售话语权也会提高。


不过,比克电池的案例说明,虽然公司的客户也进行了一定程度分散,但都以中小客户为主,另一家客户华泰汽车,也拖欠了公司账款2亿元。结果,客户数量分散了,但相应的风险并没有分散。


这就像网络上常说的,“我分散了风险,没有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没想到放篮子的车翻了”。


因此,在企业经营中,不仅要注重利润,也要注重客户的选择。因为在风险来临时,优质的客户,也是抵抗风险的保障之一。而那些自身就在冲一把的客户,虽然短期能带来利润、甚至高额利润,但实际的经营风险并不低。



技术(1):化学层面的变化,往往是格局变化的窗口


锂电池同时具备制造和科技属性,科技则又体现在“化学”和“物理”两个技术维度。


化学,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电能的技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等等材料就成为关键。


在锂电池之前,电池普遍采用的是铅酸电池、镍-镉电池。但由于铅、镉都是有毒金属,因此也一直被当做过渡技术,学术界、商业界也都在寻找可替代产品。锂电池问世后,在正极材料方面,也陆续采用了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等路线。


化学层面的技术变化,产品提升效果是显著的。就像从磷酸铁锂到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理论天花板数值,足足扩大了一倍多。


同时,化学层面构筑的竞争优势,也是显著的。因为同样的材料,但不同的纯度、材料配比、温湿度控制、生产工艺,都会产生不同的产品效果。就像我们用红黄蓝三色去搭配,不同的配比就能得到不同的颜色。


这些因素继而会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能量密度等等。要想获得最佳效果,就需要反复生产后不断积累经验,也就是形成了know-how。


另外,化学层面的变化,也往往会带来产线的更新,甚至产线完全不可复用,这对于公司的资本投入也是巨大的威胁。


因此,化学层面的技术变化,往往对行业竞争格局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显著体现就是“磷酸铁锂-三元锂”地位互换时带来的行业变革,不少技术转型慢的公司都被淘汰出局。


比如,成立于2002年的深圳沃特玛,是我国较早研制磷酸铁锂电池的公司之一。2013年,沃特玛还牵头,联合了18家上市公司,185家电池上下游核心企业,创立了新能源产业创新联盟。以联盟的身份来拿订单、和政府谈合作,并在联盟内部消化,颇有抱团取暖、聚沙成塔的意味。


这个打法在行业发展初期比较有效。2016年,沃特玛位列全球第四,市占率为6%。但随着行业发展,联盟内企业的实力也开始出现分化,强的弱的利益点不同,联盟的有效性降低。


同时,尽管沃特玛是国内磷酸铁锂电池仅次于比亚迪的公司,但比亚迪并没有独押磷酸铁锂,也在研发储备三元锂电池。而沃特玛则沉迷在搭建的联盟生态里,忽略了技术的储备。


因此,当2016年政策提出考核能量密度时,沃特玛迟迟无法完成三元锂电池布局。最终,公司产品份额大幅下降,2017年净利润亏损37亿元、2018年亏损39亿元,不得不破产重组。


押错技术路线,会有经营风险;但押对技术路线,但实力不过关,那会被市场淘汰。


比如诞生于2016年的中兴高能,半年多后就赶上“能量密度”政策的发布,公司产品也顺势选择了三元锂电池。公司也成为了威马汽车的供应商。然而,在2020年10月,威马汽车因为电池自燃的原因,发布了召回通知。而召回车型搭载的正是中兴高能生产的三元锂电池,召回原因是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杂质,导致电池产生异常析锂,从而容易导致电芯短路并引发起火风险。


安全无小事。这次事故出现后,不仅威马汽车的销量受到影响,中兴高能的市场口碑、客户订单都一落千丈。随即在2021年,中兴高能宣布破产重组。


由此可见,化学层面的技术差异,在行业内还是存在的,也会成为领先公司的护城河。而后起追赶前者,则往往需要等到化学技术变革的窗口期。


当下一个潜在的窗口,则是业内公认的固态电池。本文不会过分聚焦在技术细节,只是关注一下变化和效果。


固态电池和当下的锂电池相比,电解液、隔膜,都被抛弃了,而变成了固体的电解质。电解质是目前研发的核心。从性能上看,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的理论上限,从当下锂电池的350Wh/kg提高到了900Wh/kg,最高循环次数理论值也提升了六倍。


固态电池,在电池江湖里,堪称“屠龙宝刀”,谁率先商业化,谁就能抢到市场份额。

技术(2):物理层面的变化,如高手过招


物理层面的技术差异,主要体现在电池封装形式上,不同的封装形式,也对应了不同的电池形态,以及各自带来的竞争优劣。物理技术也很关键,可以起到保护、支撑电池的作用,防腐蚀、防干扰,同时,也要注意散热、抗震等指标,确保电池安全、高效地工作。


目前封装形式技术上主要分为圆柱、方形和软包三种。从全球市占率来看,方形电池最高,占比65%;圆柱形占比25%左右;而从地域来看,国内以方形电池为主,市比高达95%,但海外公司,则以圆柱电池为主。



方形是否会牢牢占据主流呢?目前看,还留有一定悬念。


圆柱电池的优点一个是产品质量容易控制,电芯一致性好;内压均匀,对于容易产气的三元锂技术而言,有很好的安全保护效果。但缺点是电池数量多、对BMS系统要求高,而且电池和电池之间留有缝隙,空间利用率不高。


圆柱电池的代表是松下,客户是特斯拉。2000年初期,特斯拉寻找电池供应商,当时电池玩家并不多,松下的圆柱电池虽然是为笔记本等消费电子配套的、电池容量较小,但也已经是行业里的翘楚。


于是,考虑到圆柱电池技术成熟、良品率高,特斯拉不得不用将近7000颗圆柱电池,拼出了一个大电池。这个做法对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要求很高,但特斯拉最终还是死磕出来了。


电池方案确定后,整车设计、电池产线等等都形成了路径依赖。特斯拉也沿着让圆柱电池越来越大的方向不断研发,并在2020年9月发布了4680大圆柱电池方案。


新的方案,和市场之前采用的2170电池相比,容量提高5倍但每度电的成本反而降低14%,可谓是马儿跑得又快了吃得草也少了。


但进步并不是唾手可得,也带来了封装材料、工艺的较大改变。比如,4680的全极耳技术,对电池圈就是大挑战。


技术层面的原理,本文不过多探讨,单纯从效果来看就知道改变有多大。在此之前的电池方案,电流是横向传输的,而全极耳技术则导致电流纵向传输。当然,不要以为是电池横放了,而是同样的姿势,结构件变化了。


虽然新方案要求更高,但考虑到特斯拉的订单体量,电池厂商们、供应链伙伴们,还是会按照其方案进行工程研发、产线安排。另外,既然4680电池这么提效降本,那么,其他车企是否也会跟进圆柱电池的需求呢?这也是影响未来竞争格局的要素之一。


再来看一下方形电池。方形电池的优点是单体容量大、电池管理系统要求不高。缺点是电芯一致性较弱。


国内厂商普遍选择方形电池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实力不强,电池管理经验较弱。同样的电池容量,特斯拉要管理7000个圆柱电池,而方形则只需要几百个就够了,显然后者更适合国内状况。当方形电池产业发展起来后,国内厂商也一样形成了路径依赖,不断研发方形路线。因此,方形电池就延续了下来。


如今,方形电池并不意味着技术落后。就连特斯拉也采购了宁德时代的方形电池。而且,方形电池也在不断进行变革,主要方向是减少不必要的组件,提升体积利用率。比如,把电池保护壳和汽车底盘实现合一,就可以得到同等体积下电池容量提升的效果,或者说,同等质量下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都是通过物理手段、获得化学效果的思路。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三体》里的一段描述,让秦始皇的3000万士兵通过举黑白旗的方式,实现二进制运算。资源不变、理念改变,效果也大不同。


不过,通过物理改进来扩大竞争优势,还是有前提的,就是化学能力并不差。这就像是高手过招,彼此内力相差不大、武力值也基本相等的情况下,再通过一些招数变化来获得胜利。而如果化学基础都不牢固,物理改进就是沙滩上盖房子了。


最后聊一下软包电池。这个形态大部分人应该不陌生,功能机时代,掀开后盖露出的就是软包电池。它的壳是铝塑膜,而非铝壳钢壳,因此能量密度比方形、圆柱都领先,而且形态不固定、定制开发也灵活。2014年,软包电占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国内的软包龙头是孚能科技


但软包电池的一致性很差,容易产生热失控。好巧不巧的是,2021年,LG的软包电池发生了20余起着火事故,几十万辆车被召回。LG受到重创的同时,国内孚能科技业务也受到影响。


如今,软包电池国内份额不足5%,在方形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业绩连续增长,净利润到440亿时的背景下,孚能科技从2020年起连亏4年,累计亏损40亿,颇有孤木难支的状况。


但软包电池并不意味着已经被“宣判死亡”。下一代电池技术“固态电池”,非常适用软包的封装方式。这或许也是在封装技术层面,带来竞争格局变化的可能窗口。


成本:综合要素下的果实


美团创始人王兴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交了很多学费才知道了一些很朴素的道理,便宜的打败贵的、质量好的打败质量差的…”


便宜有两种,一种是被迫的主动。


比如互联网领域经常见到公司为了快速发展,就通过烧钱补贴的方式,让产品显得非常便宜,从而吸引用户。再比如制造业里商家用价格战的方式抢订单,就像前文提到的中创新航用低报价抢夺广汽的订单。


不管主动补贴,还是主动价格战,看似主动,实际也是被迫的。因为可能找不到更有效的方式。然而,这些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也没办法构建真实的竞争优势。就像打车行业,只要有新平台愿意给极高的补贴,用户还是愿意切换过去。或者说,这是虚假繁荣的便宜。


便宜的另一种,则是主动的主动。


这是指便宜是种结果,是低成本结出的良性的果子。而低成本,则是企业主动构建的竞争体系自然而然得到的结果。这种情况下的效果就是,同样的产品,即使同样的价格,优势企业就是可以赚更多的利润;或者,价格下降同样幅度,其他企业已经亏损时,优势企业依然可以盈利。从而,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或者说,这是坚固如山的便宜。


形成低成本优势,有哪些途径?不同行业、途径不同。对于电池企业而言,前文所述的客户、技术,正是影响成本结构的重要因素。


这里提到客户,和前文强调示范客户不同,更强调的是总量。因为电池具备很强的制造属性,而制造业的一个生产规律就是“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来自于三个层面:第一是原材料的批量采购,也就是生活里常见的批发比零售便宜。


第二是固定成本的分摊,产线一旦建成、研发一旦完成,生产不生产,钱都花出去了。因而在产线没有满产的前提下,订单越多、产品生产得越多,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就越低。


观察固定成本分摊方面的显性指标,就是“产能利用率”。


在2023年,电池行业龙头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可以达到75%-80%,而二线、三线公司就只能面临50%甚至更低的水平,这就意味着一半产线闲置,资源浪费、成本抬升。


第三是生产水平的娴熟,也被称为“学习效应”,即在生产量提升过程中,管理和生产的经验也会积累,员工操作越来越娴熟、管理效率越来越高,”体现出的显性指标就是“良品率”。显而易见,残次品越多,实际销售的合格产品,因为分摊了残次品的代价,单位成本就会越高。


技术对成本的影响,一方面是技术本身的差异,例如材料的选取就是更佳等等;另一方面则是结合学习效应发挥作用。


结合到电池行业来看,业内反馈数据显示,龙头公司和二线厂商相比,原材料方面会有0.02元/wh的成本优势;用电、人工等方面,有0.02元/wh的成本优势;良品率方面,龙头公司有2%-3%的优势;加总后可以有0.05元/wh的成本优势


这可以理解为,如果产品同等价格、对应1GWh出货量的话,龙头公司就比二线公司多赚5000万元。或者同时降价0.05元/wh,对应1GWh出货量,龙头公司不赚不亏时,二线公司就要亏5000万元。


根据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630GWh,利润差距的极端理论值有300亿元(即全给龙头公司做,或者,全给二线公司做)。无论公司还是行业层面看,成本差异,都足以影响竞争格局。



进入壁垒:由普通到渐强,玩家固定、份额争夺


影响电池行业竞争格局的几个要素中,整体构建的进入壁垒并不高,但正越来越高。


首先,技术方面,虽然技术差异,比如杂质含量等会影响产品效果,但整体而言,磷酸铁锂、三元锂技术,相对都比较成熟了。而且磷酸铁锂也在国内也没有专利限制,比较容易形成技术扩散。而且,国内一些公司在手机电池时代就积累了开发经验,转型到动力电池虽然有门槛,但不至于是完全的门外汉。


其次,客户方面,对于需要较长验证期的电池而言,是有着较高的进入门槛的。新入玩家往往会遇到没有客户愿意使用、就没办法继续开发的困境。但是,国内电池企业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还是体现了一定的特殊性。


一方面手机时代被验证了产品效果的公司,更容易积累客户信任,比如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欣旺达,就是如此,实现了从手机电池到动力电池的扩张。


另一方面,国内不少动力电池公司,都是“带资入组”,大股东自身就是客户,自己的产品自己先验证、再推广,比如蜂巢电池、远景动力等。最后,自2019年以来,新能源车玩家涌现,这些汽车玩家们基于供应链安全、控制等因素,也都会选择龙头公司之外的电池厂商来合作,作为二供甚至主供,毕竟二三线电池厂配合度更高。


尤其伴随特斯拉、宁德时代等公司在经营数据不断攀升、股价不断上涨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之下,各路资本也涌入了电池领域,钱多敢烧,导致成本也不能成为阻挡新进入者的门槛。


最终的效果就是,从总量上来看,2021年我国锂电池,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总产能为436GWh,而锂电池总需求为总产能的60%,已经有些过剩;但2023年,电池总产能就扩张到了1500GWh左右,增加了两倍多,而锂电池总需求就下降到了总产能的50%,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


从市场份额来看,2021年宁德时代的国内市占率为52%,而2023年就下降到了43%。二线厂商抢夺激烈。


展望来看,电池行业的进入壁垒正在不断提高。从实际数据来看,这几年份额变化也是聚焦在老玩家之间,萌新玩家很难入局。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三点。


第一,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0%后,增速会逐渐放缓。尤其自2022年起,造车新势力们压力重重,威马宣布破产、高合经营困难,爱驰汽车倒闭,就连蔚来也一度处于没钱的状态。下游车企不再盲目扩张,就意味着对电池供应商的要求更加严格,也会更加看重成本,从而有利于龙头公司,减少了二三线电池商的机会。


第二,产能过剩的状况,不仅被实业界看到,给投资界降温,也引起了管理部门的担忧。尤其是资本市场上,对于电池公司的上市也会更加谨慎。钱少了,也就不敢“野蛮生长”了。企业的亏损承受能力,不断降低。


第三,技术迎来变革窗口。业内期待的固态电池商用,有可能在2026年。但技术进步是非线性的。一旦固态电池爆发,传统电池产线就会面临较大的淘汰风险,因此,在技术变革窗口,贸然加大传统技术投产,也不是明智之举。


这三个因素中,前两者叠加,构成了所谓的“行业寒冬、资本寒冬”,市场进入了出清的过程。但是,由于下游电池需求还是处于增长趋势中,电池目前还是个“多强”的局面,以及电池企业也都是这几年各地的产业明星等原因,因而,电池行业的出清过程并不会很快。


对未来格局影响最大的,还是技术。从技术角度来看,即使是固态电池也需要有足够的验证期,这就意味着,需要有示范客户、需要有钱研发、还要有钱熬到商用,以及有钱、有产能进行快速扩张。这些要素,对于新企业而言,难度并不小。


但大企业、龙头企业,一定还是固态电池的王者吗?从理论值来看,是的。有客户、有钱、有研发、有品牌,怎么可能让新玩家抢到固态电池的风头。但是,商业史上,巨头被新技术淘汰的案例,比比皆是。


失败的企业无外乎这么几点:


要么,在管理方面,旧技术、旧产品的利益团体,阻挠新技术、新产品。这是许多大公司的通病了。


要么,在财务方面,公司不愿意看到旧技术产线被快速淘汰,而带来巨大的折旧损失、影响财务指标,从而还是推广旧产品,或者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小更新,试图强行延长旧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错过了新技术窗口。


或者,在公司战略层面,高管自信过头,忽略新技术的影响、认为肯定不行,或高估了本公司的技术储备、以为自己只需要踢临门一脚就行。


电池领域还有一种失败的方式,就是把经营变成投资。在原材料尤其是锂矿的价格上,做博弈。


曾经有一些企业,在原材料价格很低的时候,大举囤货,随后在行业改善后、原材料价格上涨时,依靠自己早年的囤货,享受到成本优势,甚至卖原材料赚钱。但这种行为,对于经营而言,无异于一次暴富。


网上常说,一旦享受过暴富的快感后,就不愿意打工了。同理,一旦享受过博弈带来的快感后,就不愿意通过对冲的方式,消除原材料的影响。反而会出现,在锂矿高价时,依然认为价格还可以继续涨,而在期货层面做多、或者大批量采购囤货,反而在锂矿下跌趋势中,蒙受损失。这就是,有赌必输、输必大输。


赌性更坚强?


提到赌,熟悉电池行业的读者一定会想到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的故事。据说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字画,上面写着“赌性更坚强”。拜访者询问,为什么不是爱拼才会赢呢?曾毓群解释说,“拼是靠体力,赌是靠脑力,做事情光拼体力可不行。”


如果用前文赌原材料价格的案例,来理解这句话,那似乎是偏颇的,甚至这句话不是一个睿智的商业战略。不过如果从宁德时代的发展历史来看,把赌当做选择,那也就可以理解了。


比如,从蒸蒸日上的母公司ATL出来创业,进军动力电池,是需要思考、需要对电动车前景判断的。选择什么电池技术路线,也是需要思考的。而也正是宁德时代在行业普遍采用磷酸铁锂技术的局面下,坚持研发三元锂路线,从而才有了日后享受到了政策的巨大红利。


同样的,比亚迪研发的“刀片电池”,在磷酸铁锂技术上,通过物理改进的方式提升能量密度,也是用“脑力”来提升优势的案例。


最后,如果从电池的“制造+科技”属性来理解“拼和赌”的话,也十分契合。制造业的拼和卷,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但真正带来竞争格局大变化的,还是在“技术”,对于技术的思考、选择、研发、突破,以及,越来越相信技术带来的力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电动自行车充电危险!造成旧金山每年60多起火灾事故!新规~每户最多4个锂电池充电~纽约首例! 不当处置锂电池 华男遭刑事指控如何解决电池爆炸的问题?科学家:用水做电池移民局加急费调整今起实施|又是锂电池!公寓火灾1死17伤|美国50年来首次成功登月​越读史越清醒:时代在变,但人性不变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均已布局!全球共振下,人形机器人商业奇点已来!一文读懂全产业链,国产替代和投资机会在哪?美人的时间表穿越周期的CRO:黄金年代和新征途锂电池新突破!循环寿命有望大幅提升纽约首例!违规存放锂电池,华裔老板被捕;曼哈顿将建首个充电中心学长风采丨翁彦俊:数字化重塑博物馆 让文物融入时代和生活秦晖赴日,看着远去的背影,刘瑜评价:时代巨轮调头的时刻国内派出所报到经历 手机银行 春节庙会 (多图)深度对话:看不懂的东南亚,理性更多还是赌性更大?纽约首例 不当处置锂电池 华男遭刑事指控900吨锂电池起火,3000平方米仓库被烧毁注意!马萨诸塞州锂电池火灾事故数量狂增,比全美足足高出两倍多!未使用竟然也会着火?!锂电池引发八大道居民屋火灾 当地华人竟“拍手称快” 原因是这个“半固态”电池算固态电池吗?戴康:时代嬗变下的资产配置:全球杠铃策略——“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十一)“小爱同学”接入豆包大模型,小米SU7已搭载;宁德时代、比亚迪竞赛超充,动力电池将进入6C时代丨汽车交通日报太突然!知名商场宣布:终止营业!网友:时代的眼泪晚点视频|4680 电池:特斯拉最大的绊脚石?锂电池,创新技术助推能源革命丨热门赛道导演王子川:时代在召唤每一个拥有超能力的人华人电单车店主非法销售电池被捕控罪!纽约市已发生了660多起因电单车电池引发的火灾,造成28名纽约人死亡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教授崔屹创办的Amprius公司再突破!400 Wh/kg 10C放电硅负极电池获国际电池论坛最佳产品奖疑因电动自行车锂电池故障,澳洲民宅起火被毁!大批消防员到场布碌仑民宅又爆锂电池火灾 疑电单车贼窝酿祸母亲的玉镯 音乐: - 新世界交响曲(Going Home)洋媳妇也爱吃我家的烤麸布鲁克林53街华人房子火灾背后! 曝出贼窝:偷卖锂电池、盗窃邻居包裹和霸占房屋者!!【Poem Reading Tuesday】I look at the world by Langston Hughes屡劝不听!多次违反锂电池规定 华男“头铁”不配合执法 遭上铐带走疑因电动自行车锂电池故障,悉尼民宅起火被毁!大批消防员到场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