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到电影:导演王超电影主题创作谈活动回顾电影2024-04-23 00:04为迎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4月23日),2024年4月21日下午,在塑三文化创意园,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家、编剧、制片人王超,与著名电影文化评论家、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授郝建,以《从文学到电影》为主题,围绕王超导演的一系列电影(《安阳婴儿》《日日夜夜》《江城夏日》《寻找罗麦》和《孔秀》等),展开了关于艺术、关于人性、关于情感的精彩对谈。在这场对谈里,王超导演和郝建教授用独到的眼光,和犀利的表达,捕捉到文字与光影相互交织时,那些被捕捉、被呈现、被升华的精彩瞬间,让人感受到文字和电影各自的艺术魅力,以及它们带给人的难以被替代的精神享受。王超导演(左)与郝建教授这次对谈活动,由北京塑三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主办、北京益起映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孔秀》:小切口、大时代POST WAVE FILM今年3月8日上映的电影《孔秀》,是王超导演的第9部作品。据王超导演在对谈时说,这部电影改编自作家张秀珍的半自传体小说《梦》。故事说的是1960年代初至1980年代中期,印染厂女工孔秀(沈诗雨 饰)摆脱婚姻桎梏,拉扯孩子成人,并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获得文学给养,最终成为作家的生命历程。《孔秀》海报这部电影,曾在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了最佳剧本奖。对比王超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安阳婴儿》,郝建教授觉得这两部电影在肌理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孔秀》在镜头语言和作品肌理上,更倾向于自然主义,和女性主义。”尽管在倡导“女性力量”的当下,观众对这种表达并不陌生。但王超导演把这种叙事引申到上个世纪的特殊时代,反而让电影变得更加厚重且耐人寻味。“它里边有很硬核、很尖锐的东西,直接触及到女性的生存状况,包括她对生活、对待男人、对待丈夫、对待新生活的态度。”在《梦》的原著小说里,孔秀失败的婚姻,带给王超导演的刺激最大。在王超导演看来,这个问题的主要源头,就在男人身上。“虽然时代风浪过去了,但根植在我们家庭里面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过去,这可能是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所以在改编成电影时,他刻意淡化了女主角成为作家的具体过程,而是要“找到巧妙的角度,切入到那个时代去。”《孔秀》剧照所以他更看重的,是这个故事背后,围绕在家庭之上的“空间感”。因为“中国人家庭空间里发生的事,跟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就是个人的空间,和公共的空间是相通的”。在王超导演看来:“拍摄好一个个体的家庭,就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气息。”而要想拍摄好中国家庭空间感的方式,就是把握好三点,分别是“餐桌上,床上,和单位的会上。”只要能在细节上把握好这三点,就能准确地还原当时的状况。“牢牢地关注这三个生活切面,就能窥得某种真相。我以前真的有这样去观察我父母的生活,包括后来的创作,拍《安阳婴儿》,基本上也是餐桌上、床上的变奏。这一次有更长的时间跨度,相当精炼地把一代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载体紧紧相扣,小说对我来讲,其实是提供给我一个或几个关节点。”王超导演女性主义POST WAVE FILM关于《孔秀》中涉及到的“女性主义”话题,王超导演表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已经接触过。不过当时接触的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跟当下的’女性主义’是两码事,它更倾向于人道主义。”那个范畴里的女性主义,认为偏向于男性话语的人性结构和世界是不对的。所以它更多是要“从人性的角度,去奠定的所谓的道德次序、政治次序和经济次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正常。”对于这一点,郝建教授表示了认同。当下如火如荼的性别争论,逐渐达到了特别尖锐和白热化的状态,以至于过去的和现在的文艺作品,都难逃女性主义,或者说女权主义的批判。但实际上,“艺术的好时代,就是关注身体的时代,它跟男性还是女性无关,完全是从身体出发的。”王超导演用了一个更加严肃的说法是:“二流的艺术时代,才关注所谓的性别,因为性别问题很容易找到矛盾,也就是戏剧性。但如果你要从身体出发、从人性出发,就会变得比较难写。”郝建教授这并不是在否定当下形式各样的女性主义言论,而是希望能从艺术和人性的角度,希望让更多人能意识到。就像王超导演特意强调的:“千百年来的严肃创作,尤其是好的创作,都是要回到人性的基础上,然后才开始打量男女的问题。”此外,在对谈中,王超导演和郝建教授还特别强调一个观点:尽管当下的女权主义看似站在了很强势的话语权上,但“这个话语本身是上了男性话语的当”,因为现在的“话语本身,都是由男性设计的。”在这里,两位老师还特意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怎么从话语上去否定一个人?经常用到的一种表达是:“你不是个人!”这句话里的含义是说:作为人,你是不够格的——这才能在话语上给对方致命一击。但如果你跟对方说“你不是男人,你不尊重女性”之类的,那么你在话语攻击力度上,显然是处于弱势的。像是在《孔秀》里,王超导演就是再用更加完整的女性主义视角,去还原整个故事。用他的话说就是,他“希望观众能看到,过去被忽视的女性的主体性”。在我们国家,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男女性是相当平等的,国家大力宣扬的是“妇女能顶半边天”,跟男人是同工同酬的,而且也充分照顾到了女性工作的权利,那个时候“可能做得比现在更好”。尽管那个时候没有“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这些大词,但是孔秀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婚,而且还知道自己不能丢掉工作。究其根本,还是电影充分把孔秀当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去看待。所以在小说里,孔秀“又找到了第三任丈夫,在80年代得到了幸福”。但王超导演在改编成电影时,就对这里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动。他不仅让孔秀拒绝了第三个男人的追求,并且对她的前两任丈夫,也增加了更完整的情节及情感表达。“我电影里面是必须要有救赎、有和解、有宽恕。”对王超导演来说,“女性主义应该是一个更加宽广的女性主义,不是一味地去反对的。”除了上述内容,在互动交流环节,王超导演和郝建教授还亲切地跟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回答了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技术性问题、对视听语言的思考,对演员的选用,对禁忌话题的处理等。整理丨毛头所见即所想。排版丨凉茶责任编辑丨Tony「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更 多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