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郭兆凡:当阅读成为“生活方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郭兆凡:当阅读成为“生活方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公众号新闻


/NYT/


很多人都认为阅读很重要,但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却非常少。

很多名人是狂热的阅读者,在不同场合推广阅读,说阅读极大影响他们的人生,例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克林顿夫妇等政客,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扎克伯格和巴菲特等企业家,钱颖一、俞敏洪等中国的教育者。

如此繁忙的比尔盖茨,一年大约读50本书,以非虚构为主。

在豆瓣上,我也常常被普通人阅读的状态触动,人们分享阅读报告,晒书架,书写阅读的所思所得。我能感受到他们在浮华世界中还有安宁的一隅。

我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在阅读,一个人午餐、运动、做家务和开车的时候,我都在阅读(包含听书)。我读文学,读非虚构,也读了近千本写给儿童的书。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阅读,让我真正感受到自己活着,也让我感到精神上的自由与丰盈。

我很少感到孤独,或者说不那么害怕孤独,会享受独处,因为我可以和不同作者对话,也会看到无数智者对孤独的思考;

我会感受纯粹的快乐,通过想象进入的文学世界足够丰富

我不太害怕变化,困扰会逐渐被解开,因为传记会给人力量、文学会涉及恒久的问题、非虚构会呈现复杂的世界和思考;

我会找到自己相信的东西,例如爱、希望、公正、真实、理性和多元,无论网络主流的声音多么不相信这些,籍也在不断提醒我坚定信念,过一种自洽的生活;

我会感到自己的人生,与世界的历史、当下和未来有链接,前方的路也很开阔;

我会感觉人生很有奔头儿,因为读得越多,越理解自己的无知,想学的东西真多啊。

当阅读成为了生活方式,它也决定着我的消费观。我更愿意为阅读或文化类课程消费,更愿意以书为礼物,不执着于追求物质,这又给了我更大程度的自由。

在读了数百本童书后,我们为孩子们挑选出约130本好书,形成分级阅读体系覆盖6-16岁学生。今天我想聊聊:为什么要把阅读作为儿童成长的关键?为什么要按分级阅读体系给孩子选书?值得孩子读的好书标准是什么?
 
/NYT/

为什么要把阅读
作为儿童成长的关键?

孩子一年阅读20本左右有深度、有适当挑战、有一定厚度的经典书,是很有必要的。不但要阅读,也要能读懂、能吸收、能反思。

等孩子忙过高考再大量阅读,这是否可行呢?我觉得不太行。

童年形成的对阅读的热爱、阅读的习惯和品味,更可能持续终生。

很多童年阅读不多的人,长大了想持续阅读,是很困难的。因为督促人的主要是理性理解阅读重要,所以告诫自己要多阅读,而缺乏非功利的热爱阅读是享受和习惯,一天不阅读就浑身难受,阅读就往往很难坚持下去。

杨绛说很多人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思考当然重要,但没有阅读作为输入积累的思考,常常是低质量的、充满纠结矛盾的、低效的。

人类的智慧主要通过书籍在传承,当代人的矛盾和困扰,经典书里基本都涉及到了。书籍承载信息的复杂度、丰富度和系统性,是电影和短视频这些形式难以比拟的。读经典,就是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去继承人类的智慧,在此基础上批判和创新,为自己所用。

儿童时期该读而没读的书,如果长大了再去读,价值就很不一样了。


比如《火鞋和风鞋》一个胖胖的小男孩,非常不自信,但通过和爸爸游历、听了爸爸讲的很多小故事,逐渐接纳自己


如果7-10岁的孩子读了这本书,理解什么是容貌焦虑,理解美丑是观点、标准应该是多元的,读懂那些关于接纳自我的小故事,从书中的小男孩身上汲取力量,Ta更可能从容面对自己的外貌和别人的评价,减少精神的内耗,形成健康的心理。

如果小时候没读过这类书,你可能看到的是孩子爱美、爱漂亮,或是感受到孩子有点不自信,但你很可能不知道孩子内心深处的挣扎,或者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难以真正回应孩子的困扰。等孩子长大了再去反思容貌焦虑问题,想要变得自信一些,往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而且人生的轨迹已经非常不同了。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时代对个体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一代青少年,以及之后的两三代,都会非常艰难。他们面对着社会剧烈的变化转型,面临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体的冲突,面对科技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冲撞和复杂选择,随着自我意识觉醒,他们会面临巨大的精神空虚、自我怀疑和矛盾迷茫的问题,这是70和80后的这一代难以想象的。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物质还很匮乏,很多人恐惧的是经济阶层降级,而这一代孩子成长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他们最深的困扰和恐惧会很不一样。

其中很大的难点,是如何面对消费主义一切向钱看犬儒主义不相信任何精神层面的价值庸俗功利主义只考虑利益和实用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的盛行,个体要在这样的荆棘丛中找到自己的路,获得长久的幸福,而不是短暂的快乐,这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代孩子,需要从小关注精神世界,通过阅读汲取精神养分,在怀疑的时代中找到信念、价值和方向,获得自主感有主动性、为自己做主归属感能与他人链接胜任感有能力和行动,这至关重要。

/NYT/


为什么要按分级
阅读体系给孩子选书?

没有完全不爱阅读的孩子,问题往往在于他们接触到的书籍不合适。

孩子学数学,要循序渐进,这很好理解。但其实阅读也是一样。


阅读的难度在于几个层面:


语言:词汇难度、句子长度、语言表达方式

故事:故事的长度、复杂程度,抽象内容的比例

主题:故事背后的主题、主旨的深度和抽象程度

美国有比较完整的分级阅读体系,覆盖上百万本童书。中文领域目前还没有很权威的体系。我们参考了很多资料,在为课程用书分级上下了很大功夫。

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一个老渔夫在海上与大鱼搏斗的故事,是本经典书,我看到有大机构推荐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在美国,一般高中生才会阅读这本书,为什么呢?

作者:[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林出版社


这本书有大量关于自然环境、搏斗过程和老渔夫心理的大段描写,这些描写对于大多数初三前的孩子来说,是很抽象的。这本书的主题涉及到:人与命运的抗争、人与自然的关系、衰老与孤独、跨年龄的友谊和陪伴、大鱼的隐喻,等等。

这些主题都有价值,但小学生需要更贴合自己年龄和生活体验的书,才能理解。用我们选的一些书为例,《驭风少年》讲一个非洲男孩因为贫困辍学,靠自学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它涉及人与命运的抗争,虽然非洲离中国孩子的生活很远,但主人公遭遇的具体的事情并不抽象,是孩子能共情的《驯鹿六季》讲一个北京男孩目睹妈妈车祸死亡,创伤下他无法说话,爸爸送他到大兴安岭森林中,和鄂温克族的驯鹿老人一起生活,他最终获得疗愈书的主题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跨年龄的友谊和孤独,但心理独白比较少,故事讲述方式是孩子能理解和想象的。

内卷的环境下,一些家长们和教育机构容易“追高”书籍要足够有名气、孩子越早读越厚的书越好、一些即使获得大奖的小众儿童文学也会被瞧不上。

我研究过国内外数十个分级阅读书单,读过近千本童书和文学书,深度参与在所有选书过程中,也读过不少教老师如何教阅读的美国教材。

选择合适的书,首先是基于对儿童的理解,对专业的敬重,对功利社会的反思——这是我们对教育的坚持。

/NYT/


值得孩子读的好书,标准是什么?

我很不喜欢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这是小学必读书。它讲的是女孩葵花,跟着爸爸到农村的干校生活,故事背景应该是六七十年代。后来爸爸在意外中身亡,葵花成了孤儿。青铜家很贫困,他小时候发高烧变成了哑巴,不能去上学。青铜家一致同意收养了葵花,这个贫困的家庭把最好的都给了葵花,青铜也一直守护葵花。村里一个富有的家庭则是反面典型。最后葵花被城里人接走了,青铜在绝望中喊出了葵花的名字。

很多孩子喜欢读这本书,我觉得是因为它有很多煽情的地方,语言表达也挺优美。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

●人物脸谱化、缺乏成长性,好人太好、坏人太坏,把世界描写得太简单,就不真实了;

●说教感严重,不断在传递的价值是,不管面对多大的苦难,孩子要付出、隐忍、坚强、诚实,但它会压抑和否定儿童正常的负面情绪,忽视人的正常诉求;

●对苦难缺乏深层的反思,苦难的设定和对苦难的思考都是比较肤浅的,无法反映出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或人生会面对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再举个例子,耶茨的《十一种孤独》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不太适合心智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看,因为它们传达出更多的绝望,反映更复杂的成人关系。读的经典童书多了,我会知道,童书里,好人一般会有好报,努力一般会有回报,人一般最终依然有希望,即使是悲剧,也更能引发人的同情和反思。为什么?这当然只是真实世界的其中一面而已,但儿童的成长首先需要建立信念。如果小学时就看尽人间阴暗,接触权谋争斗、尔虞我诈,变得什么都不相信,这是很可悲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著名的书没有出现在我们的书单里。


好童书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总结国际各大童书奖项的评奖标准,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儿童性:不同级别的选书,话题和难度贴近孩子生活;书本能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是儿童感兴趣的、能理解和共情的

思辨性:探讨了一些恒久而深刻的主题,经得起时间检验,能回归当下生活或现实社会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启发

经典性:获得相关荣誉、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较为广泛的书本。经典作品,往往主题深刻、人物形象经典,文字隽永和美


价值观:传递一些普世价值,传递真、善、美和希望。每个级别挑选与现实社会议题有关的书本,提升视野与人文素养。
做教育十年,联合创办C计划快8年,这是我自己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我更理解儿童、理解世界和人,更理解教育。我们三个主创,整个团队,做的很多很多工作,下的很多功夫,这些是不容易被看到的。

很多时候,要把这些讲清楚,很不容易,不知道对于耐心读到这里的你来说,是否有帮助。

但如果你读到这里了,我想,我们又多了一个同路人,同路人多了,这条路就更好走。

感恩一路为伴,把好书、好课、好的思考带给更多孩子,在内卷的环境下,让孩子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温暖多一点相信、多一点期盼。




C计划最新课程



C计划最新思已上线在线直播,适合小学一年级到高一学生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独立思考、高阶表达、人文素养


点击这里查看购买,即日起至4月29日最高享受8折优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在纽约中央公园聊法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上海,出现一种新的然而真实的生活方式渡十娘|在上海,出现一种新的然而真实的生活方式【Allston 高级公寓】门前绿线,BU/BC大本营,街头艺术装修设施 100% match 休闲、学习两不误的生活方式【学长说】在杜克大学读工程专业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一场失败的实验 - 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思和批评 page 32南方小土豆勇闯北欧!猜猜住在树上是一种什么体验?在飞机上“躺平”是怎样一种体验?美航班上竟有女子躲进头顶行李舱小睡(图)刘泓×郭兆凡 | 盯紧青少年犯罪,却忽视青少年的日常,出路何在?如果可以不上班就能养活自己,你会选择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安全感爆棚!多伦多住在8小时安保巡逻的小区是怎样的体验?芬兰时尚生活方式品牌 Marimekko 一季度销售额增长7%,亚太区增长22%,是未来几年的关键市场「亿万富豪」最多的美国大学原来是它!和大佬做校友,是怎样一种体验?樊阳X郭兆凡:为什么学习压力越大,越要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欧洲军火工业转为“战争经济模式”,这将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在飞机上“躺平”是怎样一种体验?美航班上竟有女子躲进头顶行李舱小睡……晔子 X 郭兆凡:学龄前教育,如何让孩子成为独立、自信、完整的人?郭兆凡对话「日敦社幼师学园」创始人:学龄前儿童的培养,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为什么 1999 元的手机,能做出六千块的体验?给超级富豪的孩子们当家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高薪、游艇、私人飞机...一场失败的实验 - 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思和批评 page 29有个「不扫兴」的妈妈,是怎样一种体验?樊阳 x 郭兆凡: 为什么学习压力越大,越要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用Rust开发跨平台游戏是怎样的体验?一场失败的实验 - 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思和批评 page 31扯白||那些动辄收入过亿的服饰红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账户翻红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润去美国是一种什么体验?渡十娘| ​去父(母)留子正在悄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场失败的实验 - 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思和批评 page 33打卫星电话,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学长说】在弗吉尼亚大学读心理+经济专业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你会和我一样把房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吗?一场失败的实验 - 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思和批评 page 30在新加坡观赏讨论法国当红艺术片,是怎样一种体验?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