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生命、4号物理、5号化学……今年诺奖花落谁家?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随着诺贝尔奖官网正式发布了今年各奖项公布的时间,一年一度诺奖得主竞猜再度拉开帷幕。尹哥所关注的物化生领域颁奖时间具体如下:
此外,诺贝尔基金会还宣布将邀请2022年获奖者与2020年、2021年的获奖者一起参加12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典礼和宴会。
就在上周,也就是9月21日,科睿唯安就开始了对诺奖竞猜的预热,他们在英国伦敦公布了2022年度“引文桂冠奖”的获奖名单,共有来自4个国家的20位世界顶尖研究人员获此殊荣。毫无意外的是,美国在此榜单中依旧遥遥领先,高达14位,接着是日本的3位,英国的2位及德国的1位。
其中位列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有日本东京都医学科学研究所脑神经科学部主任长谷川成人;发现TDP-43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贡献的华裔科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渝(Virginia Man-Yee Lee);因证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遗传易感性,并发现了BRCA1基因突变所造成影响的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克莱尔金(Mary-Claire King);以及在推进镰状细胞贫血症和β-地中海贫血症的基因治疗方面贡献颇大的美国哈佛医学院儿科教授内森(David G. Nathan)。
位列物理学领域的有因利用超冷原子和分子气体对量子多体系统进行了突破性研究的德国科学家、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布洛赫(Immanuel Bloch);因对纳升尺度的流体现象进行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和应用物理学教授奥特森(Lee Otterson);还有因制造出高质量的六方氮化硼晶体的日本筑波市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国际材料纳米结构学中心主任谷口尚及日本筑波市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电化学组电气和电子材料领域首席研究员渡边贤斯。
在化学领域,有因开发出有机和聚合物电子材料新型仿生应用的华裔科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教授鲍哲南;研究通过群体感应而进行细菌的基因表达调控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Squibb分子生物学教授巴斯勒(Bonnie L. Bassler)及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授格林伯格(E. Peter Greenberg);因对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及其在能源科学和生物学中应用作出巨大贡献的美国哈佛大学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系教授诺塞拉(Daniel G. Nocera)。
而有着诺奖风向标美誉的拉斯克奖,在9月29日,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了无创产前诊断之父、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卢煜明教授。而上个获得此奖的中国人,还是屠呦呦教授(2011年获奖)。
说起来,卢教授的卓越贡献可谓是内外皆知:卢教授于1997年8月16日首创性的在顶尖杂志《柳叶刀》上发文,表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着游离的胎儿DNA,此方法基于数字PCR分子计数,非常敏感。基于此发展出了一套新技术来准确分析和度量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即如今产检时常用的无创产前诊断(NIPT)技术。要知道,在此技术发明之前,孕妇要想知道胎儿是否有唐氏综合征等先天疾病,只能通过穿刺,存在着不小的风险。自该技术于2011年首次实现商业化以来,已在6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每年的检测量超过1000万次。
△卢煜明教授(来源:网络)
其实早在2008年,华大基因就率先研发出无创产前筛查基因检测产品。2010年12月华大基因率先完成国内首例无创产前筛查基因检测(NIPT)临床样本检测,2014年获得原国家食药总局医疗器械许可后,快速投入了产前筛查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2016年3月,华大基因的NIFTY成为全球无创产前筛查基因检测样本突破100万例的产前筛查基因检测产品。而到今天,更是迎来了样本量突破1000万例的里程碑时刻,帮助无数家庭提前干预了因为基因所造成的缺陷问题。这代表着千万家庭受益于基因科技的力量,更代表了中国在这个领域引领全球技术的前沿发展。
那么,除了这些热门外,在尹哥看来,今年物化生领域都有哪些候选技术和科学家有望荣获诺奖呢?
o1
生理学或医学奖
1.光遗传学及在此领域作出奠基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代塞尔罗思(Karl Alexander Deisseroth)、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黑格曼(Peter Hegemann)以及德国马普生物化学研究所的欧斯特海特(Dieter Oesterhelt)。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我们提到卢煜明教授是今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的获得者,而该奖项去年的获得者就是此三人。华裔科学家、基因编辑领域的大牛张锋教授早年在此领域也曾作出过突出贡献;
2.RNA研究及两位领域先驱:美国耶鲁大学的施泰茨(Joan A. Steitz)以及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马奎特(Lynne Elizabeth Maquat);
3.组蛋白修饰和基因表达调控及在此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人: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阿利斯(David Alli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格伦斯坦(Michael Grunstein)以及美国哈佛大学的施瑞伯(Stuart Schreiber);
4.脑功能成像及其三位先驱:日本大阪大学的小川诚二(Seiji Ogaw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费尔普斯(Michael Edward Phelps)以及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赖希勒(Marcus Raichle);
5.未折叠蛋白反应及其两位奠基者:日本京都大学的森和俊(Kazutoshi Mori)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瓦尔特(Peter Walter);
6.在阐明听觉分子和神经机制方面作出开创性贡献的三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菲蒂普莱斯(Robert Fettiplace)、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哈德斯佩斯(James Hudspeth)以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珀蒂(Christine Petit);
7.瘦素及其调节体重机制的两位阐明者: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弗里德曼(Jeffrey M. Friedman)以及美国杰克逊实验室的科尔曼(Douglas L. Coleman);
8.转录因子及该领域的先驱:法国史特拉斯堡大学的尚邦(Pierre Chambon)、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埃文斯(Ronald Evans)以及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罗德(Robert Roeder)。
o2
化学奖
1.mRNA疫苗及在此领域有开创性贡献的两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里科(Katalin Karikó)和韦斯曼(Drew Weissman);
2.糖生物学及此领域的两位先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贝尔托西(Carolyn R. Bertozzi)以及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前院长翁启惠;
3.阐明生命分子运动机制及在此领域作出奠定性贡献的三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普迪赫(James Anthony Spudich)、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希茨(Michael Patrick Sheetz)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韦尔(Ronald David Vale);
4.DNA纳米技术及此领域的开拓者:美国芝加哥大学阿利维萨托斯(A. Paul Alivisatos)以及美国西北大学的米尔金(Chad A. Mirkin);
5.蛋白质折叠分子机制及对其阐释作出核心作用的两位:德国马普研究所的哈特尔(Franz-Ulrich Hartl)以及美国耶鲁大学的霍里奇(Arthur L. Horwich)。
o3
物理学奖
1.量子密码学及发明此在此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两位:IBM的本尼特(Charles H. Bennett)以及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布拉萨德(Gilles Brassard);
2.近藤效应及其发现者,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近藤淳(jun Kondo);
3.量子纠缠及此领域的三位开创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克劳泽(John F. Clauser)、法国光学所的阿斯佩(Alain Aspect)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4.密度泛函理论及其创建者,美国天普大学的佩尔杜(John P. Perdew);
5.拓扑绝缘体现象及其发现者,美国宾夕法尼大学的凯恩(Charles Kane)和米尔(Eugene Mele)。
— THE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