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震撼,错过一秒都算亏
提到“撤侨”两个字,你会联想到什么?
是接机现场热烈的画面,侨胞们逃出生天后、亲吻祖国大地的泪水,还是新闻发布会上,外交人员自信的风光和神采?
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有过十余次大规模撤侨行动,共计十万余名同胞在各方动员下安然脱险。但对于撤侨这个话题,除了外媒众口称许的“中国速度”,多数人的了解仍尤为贫瘠。
正是这样的信息差,给了饶晓志以执导《万里归途》的灵感,让他决定从外交人员的视点出发,讲述撤侨幕后的惊险故事。
影片中,努米亚共和国战事升级,政府军全面失守。由于中国驻努米亚共和国大使馆人手不足,原本只是协助撤侨工作,预备当天往返、陪妻子分娩的资深外交人员宗大伟临阵上马,和新人成朗赶赴动荡的前线,支援受困的同胞。
物资短缺、通讯不畅、叛军突袭……看起来,这是趟极可能有去无回的施救。他们要如何在自保的同时,于峭壁上打通生路?
01
炮火中的生命救援
“揪心”,是观影过程中第一个闯入脑海的词。
影片开场,叛军横行的街头,离乱的群众,被吊起来处决的人,灰扑扑的镜头质感,转瞬便奠定了新闻报道式的写实基调,让人恍惚间,以为自己当真身处轰隆的战火和抗议声中。
运用沉浸式的音画效果,渲染出努米亚共和国政变时期、地狱般的凶险和惨状,这是团队在开拍前便设下的目标。
这也意味着,整部电影叙事结构的迤逦和转承,皆需焊牢在现实底座之上,若稍有破绽,便会让故事看上去悬浮,代入感稀薄。
基于此,导演饶晓志和数位编剧光是在案头准备上,就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采访撤侨事件的亲历者、负责指挥的外交人员,查阅撤侨真实照片和资料,将中国人徒步穿越沙漠、赶制“出国证明”等细节,以颇具表现力的方式糅在剧作中。
而在取景地的选择上,剧组提前一年便辗转全国各地勘景,最终耗时4个多月,搭建了一座近乎等比例还原、容纳70多栋建筑的“异国小城”。为力保场景和气氛的准确,美术灯光等各技术部门通力协作,大到阿拉伯风情洋溢的圆顶建筑,小到街头的宣传标语、肖像画、沙漠里的植被等,不落下任何细节。
若单纯从“纪实”的诉求来看,这些对异域环境细致的勾勒,足以为影片成色盖章。然而,要想激荡出更深层、浑然的视听体验,商业性的格局同样少不了。
譬如开头那场爆破戏,充分放大了当地战火纷飞、恐慌的局势,而后镜头紧随主角一行人来到大使馆内,转向对中方部署救援的刻画,窗外的骚乱仍在同期上演……
类似的场景对照,抑或是利用人物穿梭流动的轨迹,钩沉起丰富的政治和社会生态,遍布各个角落。影片内在节奏的稳健和张弛,凌厉的类型化风格,因而得到了集中喷发。
在外交人员宗大伟和成朗深入危险的叛军占领地带,找到白婳带领的小分队,以及高潮两场轮盘游戏等段落,编导也懂得合理勾兑文戏和武戏,让情绪随游戏通关式的主线一道铺陈,发酵。
值得一提的,还有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所带来的多角度、高规格运镜。无论市集中配合烟雾特效的手持,高速剪辑,展现边境哨卡人流熙攘的延时摄影,还是同胞们在废墟、荒漠中跋涉的俯拍,都有如神明的注视般,做到了技巧为内容服务。
至于这种设计背后的出发点,则不言自明:促使人们将视线从冷冻的新闻图像上挪开,见证一个文明世界被撕毁后的蛮荒和破败,以及“生”之希望的摆渡。
02
记住那群守夜人
除了先声夺人的物料,还有一撮人迈入影院,更多是看准了“饶晓志”这块招牌。
从当初以黑马之姿杀出的《无名之辈》,到去年春节档的《人潮汹涌》,他的电影已渐成为某种题材的代名词:用真诚的工匠态度,摹写普通人的悲欢和尊严。加上此次演员表中张译、殷桃、万茜等实力派加盟,吊足观众胃口,并不是桩难事。
《人潮汹涌》剧照
尽管如此,我在事先仍有些顾虑。回溯导演过往的创作,大都是借荒诞剧的壳子,挖掘人性的幽微和闪光,其中的平民或曰草根特质,天然拥有让观众体认的基础。
而要在制作体量如此庞大的撤侨片中,关注外在叙事的同时,捕捉人物内心情感的迂回,很容易落得费力不讨好,更别说“外交人员”这个职业,本就对多数人比较陌生。
庆幸的是,《万里归途》并未跌落人物扁平、工具化的窠臼。片中多个主要角色,都被刻画出了相对完整的层次,而这种亲切感和可信度,并不以夸张的戏剧效果为前提,反而掺进了几分风沙的味道。
王俊凯 饰 成朗
以宗大伟和成朗,这两个分别由戏骨张译、青年演员王俊凯诠释的外交人员为例,他们既是共患难的同事,又是对方镜像化的分身。剧本埋设了多处耐人寻味的细节,来表现其职业经验、行事作风和价值观的冲突。
就是这么一个热血,性格有些倔强的外交界新人,却在宗大伟和白婳带着当地司机离队,去找离开的中国员工后,独自护送剩下的大队伍,抵达了和大使馆接头的救援点。角色心智的成长,对责任感理解的加深,也在此途中收获了精巧描绘。
还有他手中的摄像机,作为一个显眼的道具,起初并没发挥多大作用。直到临近片末,叛军首领将枪口对准宗大伟时,成朗扛着机器站起身,用英文喊出:“我们会记录下这里发生的一切!”简洁而有力的口号,顿时摁灭了叛军嚣张的气焰。
张译 饰 宗大伟
至于“百亿影帝”张译,此度已是继《红海行动》以来,再次触电撤侨题材。然而相较于前者中的突击队队长,“文官”宗大伟的魅力,更多在于其沉稳、智慧的头脑,和绝境下过人的胆识:用流利的阿拉伯语和当地人交涉,点燃篝火将定位传送给大使馆……
但,即便是这样一个主人公,在先后目睹好友、同伴遇害后,也曾被心魔纠缠。为了救出章宁和白婳领养的当地小姑娘法提玛,他最终克服本能的恐惧,在和叛军首领的轮盘游戏中拿出了向死而生的勇气,借此赢得所有人的敬畏。
片中其他配角,同样贡献了出彩的戏份,比如殷桃饰演的白婳,在听闻丈夫离世后,仍强打精神工作,最后在飞机上捧着骨灰盒落下的那行泪,也因此更叫人感慨。和饶晓志联手多次的万茜,出镜虽短,却演活了外交人员家属的心酸与坚韧。
殷桃 饰 白婳
还有那个操着川渝口音、计算归家步数的大哥,留着黄毛的年轻人,逃生路上也不忘爱美的女孩,许多张形形色色的脸孔,共同支撑起影片的血肉。也正是他们的自发和团结,在寒气凛冽的大漠深处,织就了一副温暖而明媚的众生相。
03
归途上,总有风
看过电影的人,想必都不会忽略当中一个反复着墨的符号: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这本书首次登场,是在宗大伟等人为寻找注射器,涉险进入医院时。倾圮又空荡的楼内,故事书躺在地上,颇有些超现实的色彩。随后,他将这本书送给了法提玛。在众人穿越沙漠途中,小女孩的画外音不时插入,喃喃诉说着辛巴达的航海冒险。
对于在逆境中寻求出路的众人,这似乎是种远古的默示。就像辛巴达痴心于宝藏,要想扛下所有磨难和考验,必先要有个寄托,作为头顶高悬的启明星,精神鼓舞的源泉。而在片中,强烈的念想化约成了两个字,家人。
这既是全片核心的叙事驱动力,又是情感抒发的题眼。落在剧本上,“回国”得到了多种具象化的书写,时而是侨胞一句让人会心的“我要回家吃火锅”;时而是数万里外的北京家中,宗大伟爱人凸起来的肚子;时而又透过司机瓦迪尔等当地智者的形象,熔炼出深沉的哲思。
奈何,战乱频仍的年代里,就像被火烧得残缺,讲着讲着戛然停顿的《一千零一夜》。未知和意外的冲撞,才是普通人必经的常态。
“这个世界,一定会好的。”在边境的办公室里,宗大伟对哈桑如是说。数分钟后,边境被攻陷,哈桑的尸体从城墙头吊下,这充满视觉震撼力的一幕,仿佛在影射现实予人的沉痛和无力感。
但主创们想通过此片呈现的,绝不只有心碎。看看宗大伟最后面对叛军头领时决然的眼神吧,那是独属于饶晓志的“尊严”表达,它让一个手无寸铁的中年男子,释放出了超乎常人的骁勇。
或许可以说,和占了过半篇幅、奇观化的大场面比起来,这才是影片与其他类型片相仿的立足点所在:人何以在惊涛骇浪的洗礼下,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当其离“完人”更进一步,家的轮廓也就不远了。
《万里归途》上映几日揽获的不俗票房和口碑,恰在于影片以更悲悯、轻柔而深刻的语调,重述了“家国同构”这个经典的命题,以此唤起人们对夹缝疾苦的关切,和对现状的珍视。
寻根究底,刨去国际化的工业水准,和震撼、催泪等标签,唯有创作者对镜头下发生的人和事,抱以极大的坦诚,才能在餮足感官享受之余,让浓厚的情感逐渐渗透到观众心底,灌溉出一片绿洲。
影片末尾,漫长的线性顺叙后,宗大伟在重返祖国怀抱的专机上做了个梦,这也是片中为数不多的一处闪回:十多天前,他和成朗刚飞抵努米亚共和国首都时,候机厅的同胞们心急如焚,高举起手中的护照和国旗,心头的民族情结,从未变得像此刻这般沉甸。
回到北京,身后礼花升空的巨响,吓得他浑身一颤,紧接着面对邻居热情的搭话,也有几分不确定。直到踏进家门,见到家人和刚出生的孩子那刻,才有种刚坐完晃悠的过山车,从战火回到人间的笃定和踏实感。
这时,王菲空灵的歌声洒落,如同穿透云层的天籁,安抚着每个历经跋涉后疲惫的灵魂,告诉他们,坚持着,走下去,为了远方记挂的人。
- End -
推广资讯
作者 | 宫 本
编辑 | 姜苏仁
统筹 | 孙 梅
排版 | 静 山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