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厌己症”,还有救吗?文化2024-04-29 05:04《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无论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能力不足;即便因为某件事被表扬了,下意识认为成功只是自己一时的幸运。 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不够自信吗?为什么我们容易对自己不满意,一直在反省,在种种小事上否定自己、苛责自己? 在看理想和辉瑞中国联合出品的职场播客《公司茶水间》第三季中,我们就来认真讨论了一回工作中的“不配得感”。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这种感觉?我们又该如何正视自己的能力,摆脱困扰?《公司茶水间》第三季 现已上线📢 本期对谈人💬Nina:辉瑞中国HR谢小丁:非虚构文学作者,现于新西兰初级医疗系统从事临床心理咨询工作,健康科学博士在读小陈:《没有王法》主播之一,曾在社会创新公司担任策划,目前决心不再打别人的工Jiarui:看理想视频制片人Nina:说到工作中的“不配得感”,之前我在做汇报方案前,都会找我的朋友们帮我看一遍,找找方案的缺点,比如有没有逻辑不通顺的地方,哪块儿的资料缺了。 印象挺深刻的是,我有一个好朋友也是之前给我看方案,她就说真的看不出来什么问题了,我说你怎样也要找出一个问题来。她就说,你这个人好奇怪,为什么不让我给你找优点?我当时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我一直在工作里关注自己的缺点。 谢小丁:我以前做记者的时候,是从来不去看别人对我写的新闻的评价的。后来我出版了一些作品,我也从来不去豆瓣和当当看点评,因为我有一点恐惧,会担心看到差评,要退钱等等。 但是我做了心理工作之后,有了一些新的觉察,我和Nina的感受是一样的,内心深处都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但我觉得Nina你更勇敢,你会去听所有人的意见,再让自己变得更好。我的方式是去回避接收负面评价。 刚刚也听了小陈和Jiarui的分享,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对自己不太满意的那些时刻,听上去还挺健康的。真正的自我厌恶常常会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疾病里出现。在心理学上,我们认为的自我厌恶的人,可能会对自己有一些极端的批评,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不够好,或者觉得自己不值得美好的事物。 就像在脑海中有一个批评的声音,不断指出你的每一个缺点,不断地因为小错误而去羞辱你。而且这个声音会让人觉得自己周围的人也在用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如果只是偶尔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是很正常的感受。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Nina:最近我还看到一个概念,叫冒充者综合征,是由临床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它是一系列自我否定成就,认为自己冒充成功人士而会被发现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有冒充者倾向的人群通常会否认别人对他们的赞美,觉得自己的成就来自运气、人脉等外在因素,而非自己的能力。 Jiarui:我在工作里的控制欲有点强。比如在一个项目里,我会尽我所能去保证这个事情能运转下去,而当事情有了好的结果,我又会觉得是运气问题。当我没做什么特别的准备,或没受什么苦,就得到了一个特别好的礼物的时候,我会天然地把它归为运气,然后怀疑这个东西不会持久。 谢小丁:展开之前我还是想先提醒一下,无论是自我厌恶还是冒充者综合征,它们并不是和疾病直接划上等号,我们一般会认为它是一种心理现象,除非它过度了。 觉得我不够好、我很无能,或者我不可爱、不好看等等的这些想法,实际上跟我们的成长经历或者一些童年往事有关,包括他人曾经如何对待我们,都慢慢影响了我们如今的想法。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小陈:我也发生过“冒充者综合征”的情况,我意识到我当时的心理其实很复杂。 我是剪辑师,之前完成了一个作品,在全网有非常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度。当时我的同事就夸奖我说剪得很好,把内容整理得很好。面对夸奖,我就想了一个非常周全的理由来证明不是我做得好,换另一个剪辑师来剪,一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但其实我注意到,我内心是非常希望对方在我给出这些“无懈可击”的理由后,还可以说出我独特的地方,认可我。但是一般情况下没人会陪我玩这个游戏,我只能落寞地离开(笑)。 谢小丁:前阵子我跟一个学生聊到这个话题。那位学生认为,这种情况其实是一种通过消极的表达,试图获取他人肯定的方式。就是我先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但实际上我内心是渴望得到认可和赞扬的。我先把我的姿态放到最低,这样就算我没有得到认可也没关系。 某种程度上,我想这会不会是我们文化里的一部分?尤其是我们的上一代人,会教育我们为人尽量谦虚,不能太自信,不能太耀眼,就算考了全班第一,也只是一般般。但我们内心都是希望自己付出的努力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的。... ...*本文经过大量编辑删减,完整内容请移步看理想App或小宇宙App,搜索“公司茶水间”收听。💻 💆🏻♀️听《公司茶水间》第三季续一场职场马杀鸡!音频编辑:小尹监制:荞木微信内容编辑:黄寺安藤樱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