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去旅行的地方,总和网上看到的不一样?社会2024-05-04 00:05昨天,公司的小伙伴问了我一个问题,挺有意思,今天我也很想问问你:你有没有,在旅行时,遇见过这种“惊喜”?网上看到的景点,是这样:开车十几个小时去,看到的却是这样:或者,网上看到的是这样:真的抢到动车票、订好酒店出发后,现场看到的却是这样:从“少女心粉红沙滩”,到“就是很小一片人工土,照骗快去坐牢吧”。从“孤身坠入外太空”,到“简直是捅到了宇航员的老窝,别再去人挤人了”。哎,这不得原地气死。怎么会遇到这种事?为什么事先不做攻略?不。很多人遇到这种事,恰恰就是因为:做了攻略。刷到很多网友的留言,都在控诉:提前看了那么多推文、笔记、短视频做攻略,结果......哪有什么诗和远方?只有眼前的苟且,和“照骗”的滤镜景点。为什么我去旅行的地方,总和网上看到的不一样?好问题。我猜,你心里说不定已经有答案了。刚好,这两个月,我有幸和几位头部的内容创作者聊了聊,他们给我的启发,也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新看法。今天,我就先说说我的答案,看看和你的一不一样。加滤镜,有好处提问:网上那些给景点加滤镜,把景点美化到“照骗”的人,到底图什么?图开心呗。好不容易一个假期能出来,谁不想留下些美美的回忆?有人说,过度美化,是因为虚荣。可是,把砖红的人工沙滩,P成粉红的人间天堂,把“人挤人挤人”裁掉,只留下宇宙和我,真的也会开心啊。给景点加滤镜,让自己看着开心,给自己一些情绪价值,有什么不对?确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加滤镜不是为了“照骗”去骗谁,而是为了给自己情绪价值。但是,对于另一些人,就不一定了。对于另一些人,给景点加滤镜,不仅在于给自己情绪价值,还在于给自己攒一种资本:社交货币。什么是社交货币?一个爱马仕铂金包,你拿在手里,就能展示你的财力,帮你融入上流阶层。一瓶茅台,你放到桌上,就能展示你的诚意,帮你定位饭局档次。对于一部分给景点加滤镜的人,也一样。把一张“比谁都少女心的粉红沙滩”发到社交网络上,也能展示他的独特品味,帮他吸引到更多人点赞关注。这,就是社交货币。而这样的社交货币,和货币一样,也是能帮你买到东西的。买到什么东西?乔纳·伯杰在他那本著名的《疯传》中有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就像人们使用货币能买到商品或服务一样,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社交货币,能帮人“买”到更多好印象。更多好印象?那不就是为了虚荣心吗?不。好印象,不止能带来虚荣心的满足,还能变现。对于那些发滤镜景点的网红博主,好印象,意味着更多的转发、评论、点赞,还有随之而来的,更多的推广商单。这些,都是真金白银。而对于那些不做网红博主的人,好印象,至少也意味着更高的认同,还有随之而来的,更多的社交优势。然后,在交往时更尊重你,在合作时更信任你,在选择时更倾向你。这些,最终也能兑换成真金白银。发现了吗?给景点加滤镜这种行为,不止能满足虚荣心,还能带来真金白银的好处。理解了这个,你就能理解:抖音上为什么老有人炫富,微商为什么总在晒玛莎拉蒂,开公司的企业主为什么爱戴名表,谈客户的人为什么要拎LV...哎,既能帮忙赚钱,满足物质需求,又能帮忙获得社会认同,满足精神需求,给景点加滤镜,几乎能把马斯洛的那几层需求全满足了。怪不得,总有博主愿意给景点加上滤镜,点“从相册选择”,点“完成”,点“发表”。甚至,连有些去了滤镜景点,气到大呼上当的人,回来也可能会给景点加上滤镜,点“从相册选择”,点“完成”,点“发表”。可是,如果因此,骗到了其它看照片的人,这不就变成“照骗”了吗?我不想“照骗”,不喜欢给景点加滤镜,能不能也有人点赞?也有办法。砸滤镜,也有好处前段时间去参访,有个传媒行业的企业家和我说:最近我发现,有一个叫“大师兄的表哥”的号,和很多号不一样,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旅行博主,他的短视频,都不给景点加滤镜。甚至,他还砸滤镜。比如,去巴黎。人家聊“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香奈儿5号的气息”,他聊就是“没有香水味儿,只有粑粑味儿”。人家聊“埃菲尔铁塔的意义”,他聊就是“还没有徐州电视塔壮观,下面到处都是摆摊的”。人家聊“卢浮宫”,他聊就是“挤了半个小时才挤到卢浮宫里面,结果还闻了一股子屁味儿。”一段5分钟不到的视频,活生生把巴黎,拍出了十八线小县城的气质。此外,被他砸了滤镜的,还有威尼斯、开罗、罗马、比萨...很多网友都在底下留言:“滤镜碎了一地”。甚至,还有网友给他起了一个名字:“一个令各国文旅闻风丧胆的男人”。每发一条视频,就让一个文旅局白干。同样是“旅行的地方,和网上的不一样”,这种反向砸滤镜的内容,有人点赞吗?我也很好奇,去他的抖音看了下他得到过多少赞。截止这一刻,他的获赞数是:1087.5万。另外,据新榜统计,他还曾10天涨粉130万。1087.5万。10天涨粉130万。天哪。加滤镜我能理解,为什么砸滤镜,也能有那么多人喜欢?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你可以先回答一道选择题:当然是A啊。慕强,不是人性吗?可是,有一个理论说,答案是B。这,就是舆论学的“弱传播”理论。什么是“弱传播”?前段时间,我和好几位做到头部的内容创作者聊,他们都和我聊了一个感觉:今天,在互联网上,弱者,更有优势。厦大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邹振东,也曾在他的《弱传播》里,给出过一个类似的结论。他说:舆论世界的第一个法则是:争夺关注,弱肉强食。那是不是,要得到舆论的力量,一定要在网上做强者,给自己加滤镜,展示优势?不。因为,舆论世界还有第二个法则:争取认同,强肉弱食。生活中的强势群体,在舆论中其实是弱势群体。这,就是“弱传播”:舆竞天择,弱者生存。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因为,舆论的规则,归根结底还是基于人的规则。比如,人性。可是人性,不是慕强的吗?确实。但是,你有没有在网上,见过类似这样的情况:不管吵的是什么,他一个大男人,和孕妇吵架,就是有问题。不管怎么撞上的,他一辆保时捷,和三轮车撞上,最好别索赔。不管谁先动的手,他一个年轻人,和老年人动手,肯定要负责。人性,除了有慕强,还有惜弱。所以,在舆论场里,争夺关注时,你要做强者,但争取认同时,你要做弱者。怎么做?展示你的挑战、困难、甚至弱点。在社交平台上,越弱小的身份,越容易获取同情,引起共鸣。所以,展示弱势的内容,更可能引起更广泛的共鸣和同情。看懂这个,你就看懂了:为什么你总能刷到一些肤色黝黑、衣衫褴褛的主播在卖山货,一些被驱赶、被白眼的老人在卖石榴?为什么炫富、卖惨总能出流量爆款?为什么品牌遭遇危机时,很多义正言辞高姿态的公关会翻车?当然还有,为什么砸滤镜的“大师兄的表哥”,也能10天涨粉130万?现在,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你去旅行的地方,总和网上看到的不一样?答案,可以是某种理论,某套规则。比如,社交货币。比如,弱传播。而这些理论和规则的更底层,是人性。比如,慕强。比如,惜弱。加滤镜展示优势,砸滤镜展示弱势,都能为网上的社交和传播带来好处。于是,沙滩,还是那个沙滩,但网上的照片和视频,可能已经不是最初的版本了。那我到底应该加滤镜,还是砸滤镜呢?或许,在滤镜之外,还有另一个选项,可以供你选择。2024年4月13日,微博、微信、抖音官方对“Thurman猫一杯”进行了封号处置。他们在说封号原因时,都用了一个词:虚构。而在909天前,也就是2021年10月17日,滤镜景点第一次引爆舆论时,小红书曾在它的官微上发了一篇声明,标题叫做:《坚持真诚分享,坚信普通人帮助普通人》。全篇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真实。我们手里的选择,除了虚构,还有真实。共勉。祝福。*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观点 / 刘润 主笔 / 尤安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238篇原创文章推荐阅读:《抖音商城的对手,不是淘宝京东,而是拼多多》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