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5 血壮山河之枣宜会战 宜昌溃战 11
郭忏自打投身“土木系”之后从未打过仗,现在一上阵就先丢了宜昌。陈诚的反攻宜昌的计划中,让郭忏牵头对宜昌进行反攻,自然是存着让郭忏收复宜昌、将功赎罪、甚至是战功赫赫,将来继续高升的念头。
郭 忏 |
不过这次委员长不算糊涂,看穿了陈诚的算盘,让李延年指挥对宜昌的反攻,而让郭忏组织预备队去吧。此战后郭忏被押往重庆接受军法审判,处以五年有期徒刑,在北碚军人监狱服刑。梅春华挪用几千块钱枪毙,郭迁丢了宜昌判了五年,这就是距离啊!不过即便是五年也不给他去坐牢,陈诚哪里能忘记自己的师哥?大半年之后,陈诚把郭忏保了出来,不过死罪饶过、活罪不免,“着郭忏于第6战区长官部服务,发少校薪。”于是郭忏到了陈诚的第6战区,拿着少校的薪金干着战区参谋长的活计。
委员长的第二个细化是对原先由汤恩伯指挥的当阳反攻分为了两部分,西面由第75军军长指挥本军及池峰城第30军,而东面则由汤恩伯指挥第55军、第85军、第92军、第94军进行主攻。
前天委员长命令“第92军应猛攻钟祥方面之敌,阻敌增援补给”,而现在又把第92军调过来猛攻当阳,至于“阻敌增援补给”的任务,则“由李长官调第41军主力接替”。
第41军是襄阳守备部队,不过反攻枣阳的时候,其第123师被隔绝在日军后边的大洪山里了,而第41军第122、第124两个师外带直属团在守卫襄阳的“战斗”中几乎是望风而逃,不仅如此,第122师还纵火烧了襄阳南市,伪造战斗战场,就这样的部队,你还指望着能“猛攻钟祥方面之敌,阻敌增援补给”?况且“第41军主力”还在襄阳甚至以西,调到钟祥要300里,没有十天半个月部队到钟祥都集中不起来,这是来得及、还是来不及?
委员长这样改变前天的主意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还是眼睛只盯着宜昌、当阳而已,还是要“猛力进攻,不可失机”,还是害怕丢了宜昌。
实际情况很明显,宜昌、当阳一带集中了日军3个师团,虽然地图上画上了辣么多部队进攻的箭头,似乎是真能“压迫于长江、襄河间而歼灭之”,其实根本做不到,委员长心里应该也很清楚这一点,不过总是想着把日军击退,把宜昌搞回来就行了,算是打个平手还不行吗?
前文说过了,要拿回宜昌就不要去打宜昌,向随县、信阳、孝昌等地出击,日军自然回撤,宜昌不战而得。即便看不到这么大的地图,那就小一点,那就摆开架势打钟祥,在钟祥、当阳之间布好战场,当阳、宜昌日军撤退自然会钻进预设战场,这样岂不便宜?现在反倒是硬攻日军当阳的预设阵地,岂不是自找苦吃?
“(六)在宜昌上游秘密准备多数民船,指定部队在主力攻击紧张之际,由上游趁夜暗将船流下(对江中封锁,应预先研究通过办法),在宜昌东侧适当地区登陆,袭击敌腹背,以收奇效。”
读了这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电令,简直像读《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妖术”,这哪里是作战?简直就是儿戏!
“准备多数民船”当然都是木船,这些木船既无防护能力也无还手能力,“对江中封锁”简直就是送死,而且部队轻装上船,即便遭受重大损失之后登陆,还能有几分战力?即便是“在主力攻击紧张之际”,日军收拾这些残破的轻装步兵,实在是不需要费多大力气。
好在委员长总算还知道“袭击敌腹背”,这三年的打、算是没有完全白挨。
“(丙)其他各兵团任务:平汉路南段,李品仙出击部队;信阳方面,刘汝明;襄花路,黄琪翔;大洪山,王瓒绪。”
很明显,委员长是把这些部队当做配菜,“各集团均应积极行动,配合宜昌方面主力之作战,并应于鄂东方面另行指派一勇敢部队,趁虚袭击汉口。”
宜昌方面还是主战场,以上各部只是配合主战场,也就是跟人家去捣乱捣乱而已,很明显,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还是搞不清楚仗应该怎么打啊。
不过无论如何是定下了一个全面反攻宜昌的计划,就等着准备部队、调整部署,再挑一个良辰吉日就可以开打了。在此全面计划的指导下,各部已经自动开始的反攻纷纷停止,甚至后退,缩回拳头好打人,为此全面反攻计划做准备,恰在此时,敌情出现了重大变化。
日军第11军此次发动所谓的第二次“襄东会战”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配合中国派遣军进行的所谓“桐工作”,试图进行有限的军事打击以压迫国民政府投降,以期彻底解决所谓的“中国问题”,在这一点上只有中国派遣军是持积极的态度,至于大本营、参谋本部和第11军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打是肯定要打的,至于用什么口号来打,老子才懒得管呢。
再一个就是报复中国军队的“冬季攻势”。“冬季攻势”是全国性的攻击计划,当然也基本上是全国性的失败,但是也大大刺激了日军,所以日军第11军强烈主张报复,就这样政治、军事双重需要才拼凑兵力来搞第二次“襄东会战”。
会战指导方针是,“在最短期间内作好准备,大概在5月上旬开始攻势。首先在白河以南捕捉汉水左岸之敌,接着在宜昌附近彻底消灭该河右岸之敌核心部队。”也就是消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完全没有占领地盘、改善战略态势的打算,在华的情况是总收缩,所以在战役结束后,各部队仍返回原驻地,不允许固守新占据地区,特别是宜昌,虽说是战略要地,但是不准占领和保持。
不过宜昌过于重要,虽说有总的收缩精神,但是打下来又不要,实在是太可惜了,所以在保持宜昌的问题上,无论是大本营还是中国派遣军,内部都有争论,双方意见对立,相持不下。
中国派遣军在向天皇报告准备第二次“襄东会战”,汇报人中国派遣军付参谋长本多政村中将就向天皇直接提出了这个宜昌的问题,而天皇则说,“宜昌这样的地方,最好不要插手。”裕仁这么想,估计是焦头烂额了,对华不能结束,对苏不能展开,对南美国人不让,这简直是没法活了,还要去宜昌找什么事儿?
不管怎么想,反正天皇说了,那就先算他的数,不能把天皇的话当成放屁不是?那宜昌就暂时不要了。
第二次“襄东会战”的第二期作战实在是太顺利了,襄阳不战而得,然后第3、第39师团席卷南下,兵锋所指,中国军队简直是望风而逃,按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拿下宜昌还算个事儿?如此,占领并保持宜昌的意见重新抬头,并且随着前方战报的传来而逐渐高涨。
恰好此时陆军省的大批参谋带着兵力调整的方案来到中国派遣军,正在连日协商,本来协调是收缩兵力的方案,结果中国派遣军却提出要保持宜昌的意见,按道理依照总的精神和天皇的“密旨”,直接驳回就好了,但是宜昌的诱惑太大了,结果是“谁也拿不定主意”。
机关的参谋们“谁也拿不定主意”,那就走基层,中国派遣军的作战参谋井本熊男中佐就飞往应城的第11军司令部,途中在汉口停留顺便听取了海军第二联合航空队的意见,海军第二联合航空队司令官大西泷治郎少将“热烈期盼保持宜昌”。
6月9日井本中佐抵达应城第11军司令部,就保持宜昌的意见提出征询,第11军的参谋幕僚展开严肃的讨论。宜昌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而第11军的兵力确是捉襟见肘,不要说以后保持,本次会战的第二次攻击就是勉强展开的,到了此时本次会战中,从信阳出发的第3师团行程达到了938公里,平均日行程22公里;从随县出发的第39师团行程达到了810公里,平均日行程19公里;从钟祥出发的第13师团行程达到了1184公里,平均日行程28公里,这完全就是极限了。如果接下来还要保持宜昌,中国军队一定会发动连续不断的反攻,这如何受得了?
如此一直争论到了10日凌晨2点,第11军写出了书面意见,“现有兵力难以完成,可以暂时确保一至两个月,但若长期确保尚需一至两个师团,希能明确表示增强兵力,否则不能肯定。”
“尚需一至两个师团”?裕仁从哪里变得出来?即便是“暂时确保一至两个月”,第11军还是要求将松井支队和十个汽车中队予以配属,完成这个“暂时确保一至两个月”的任务。
松井支队是由抽调杭州警备部队第22师团的三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炮兵大队组建的,由第22旅团旅团长松井宽一率领。第22师团是个三联队编制的师团,松井支队的兵力就占了第22师团三分之一的兵力。这把杭州警备部队的三分之一留给第11军“一至两个月”、那么杭州方面出事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