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型的流量财富密码已经出现,那就是成为大家的“互联网嘴替”。
热爱5G冲浪的网友应该留意到,这个新兴词正在无数社交网络平台刷屏。互联网嘴替,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网上冲浪时能够把我们心里话说出来的“神仙网友”。
我最喜欢的互联网嘴替,没有之一。/ 微博@在逃互联网嘴替“自己的想法被完美表达出来的感觉真的很爽,虽然不是自己的嘴说出来的。”最近一位“互联网嘴替”扛把子,不得不提在这季《脱口秀大会》用“发疯式表演”出圈的江梓浩。“大家要知道,一个二十几岁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平凡和普通是常态。”在台上理直气壮承认自己嫉妒年少有为的同龄人,对表演者来说可能只是段子,但对热烈鼓掌的台下观众来说,这可能是被说出心声的认同。毕竟,我们越来越少在现实生活中听到“嫉妒”的存在。要承认自己嫉妒别人,似乎成了一件难以启齿的事。“二十几岁的人就是会嫉妒别人的啦,很正常的好吗!”不愿直言“嫉妒”的年轻人,发明了更多新鲜说法去形容这种“心理不平衡”的酸涩难忍。甚至比“嘴替”更高级,直接找到了“物替”——柠檬。柠檬树下你我他,用“酸言酸语”发泄心底的苦闷,大概是目前年轻人最常见的“嫉妒”显像化场景。自从部门来了新同事,在北京某家互联网公司当公众号编辑的小娜时不时就会化身“柠檬精”。因为公司主要靠知识付费课程来营收,小娜和同事两个人的KPI考核都和引流挂钩。简单来说,他们负责的推送内容数据流量越高,绩效表现就越好,属于新媒体人常见的“十万加焦虑”。新媒体铁律,爆款是玄学,谁也无法预测下一个爆款会在什么时候到来。“道理我都懂,但很难不柠檬”,部门编辑只有两个人,小娜坦陈自己都控制不住和新同事“比较”,很难讲领导会不会也是这样想,特别是新同事还是有点“运气”在身上的——新同事来了半年不到,就已经做出了40万流量的大爆款,他们运营的账号日常阅读量在2万左右,而小娜作为工龄2年的“老油条”,最高的一篇推送流量也才20多万。当意识到自己说“也才20多万”时,小娜不得不承认自己向“嫉妒”这种情绪屈服了,为了无意义的攀比,她贬低了自己曾经创造出的工作价值。“其实自己没怎么正视过‘嫉妒’这个问题,因为隐约觉得这样是不对的。”潜意识有着“嫉妒羞耻”的小娜,即使在最亲近的家人前也不愿承认。“硬要说的话,我嫉妒那些自信的人,可能是因为我比较自卑。”小娜认为一个人容不容易陷入嫉妒情绪,和性格也有关,比如她这种高敏人格就常常被敏感情绪问题困扰,只能自己找办法排解,也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嫉妒不是天生的,这是分阶段性的。”大学专业是心理学的陈葡提,回忆自己上次出现嫉妒情绪的场面,已经是快3年前的事了。那是一场婚礼,新娘是她大学时期最为亲密的学姐,学姐和她丈夫的爱情经历宛如童话故事走进现实,“灰姑娘嫁给王子,然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学姐被老公宠爱得无底线,整个人的状态肉眼可见地改变了,虽然“现在觉得这种被世俗条规限定的嫉妒太无聊”,但当时的陈葡提承认自己确实是“眼红”了。按照陈葡提的“阶段性嫉妒”定义,会嫉妒别人通常是在25岁之前,这个时候一般人都“读书太少、见识太窄”(仅代表她自己),现在想通了就不会再有嫉妒的感觉,只要去专注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如果现在再遇到嫉妒的对象,更多地是觉得ta好棒,我要向ta学习,研究对方是怎么成功的。”正如陈葡提经历过的人生中不同嫉妒阶段,比起纯粹的嫉妒,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学会正确处理嫉妒。嫉妒被认为是“有害情绪”,很大一个原因是多数人对它的认知是“人类七宗罪”之一,这可能是嫉妒经历过最大的“误解”。根据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说法,我们常说的“嫉妒/妒忌”是jealousy,而七宗罪里的则是envy,也就是“嫉羡”。区分二者也很简单,嫉妒是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某样东西,但我没有得到”;嫉羡则是“我没有得到这种东西,别人也休想染指,所以我要毁掉它”。得不到就毁掉,这是反派才会有的心理。/ 《小鱼儿与花无缺》心理学中嫉妒被定义为:在社会比较中,个体因为意识到别人拥有自己试图拥有但却缺乏的东西时,体验到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受,表现为自卑、敌意和怨恨的一种混合情绪。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嫉妒被描述成“长着绿色眼睛的恶魔”(green-eyed monster);而在国内,嫉妒更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得了“红眼病”。“眼睛”作为这种情绪出现时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预示着嫉妒往往发生在“看见”别人的成就时。而这个别人通常还是“眼前人”:我们往往嫉妒的是在我们身边、和自己有真实接触的人。我们一般只会在自己看重的领域,或者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才会产生嫉妒。从资源竞争和相似性两个方面出发,无论是同性朋友、兄弟姐妹还是同学同事,被嫉妒者跟自己越相似,我们体验到的嫉妒感越强烈。就像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说的那样:嫉妒是一种感情状态,如悲伤一样,可以归结为正常的。如果一个人看起来没有嫉妒之心,那他一定经历了严重的压抑。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动力学认为,嫉妒是潜意识里人类最深层次的恐惧和欲望。/ 《黑天鹅》嫉妒别人三天,也能治好精神内耗,只要选择正确的化解方式,不被负面情绪支配。弗兰西斯曾说:“嫉妒是一种软弱的傲慢,应当受到鄙视”。但其实,值得被鄙视的并不是情绪本身,而是不愿意正视情绪的我们。/ 《倚天屠龙记》最容易被嫉妒的对象是谁?这个答案大家应该能猜出来,那就是朋友。那么,存在嫉妒的友情一定会破裂吗?这也有可能是另一种伟大情谊的名字。我们把这种充满矛盾的友情定义为“友敌”——彼此嫉妒又互相欣赏的友情关系,但比起诋毁和伤害,关系中的双方会将这种嫉妒转化为上进的动力。《那不勒斯四部曲》,也就是意大利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的原著,讲述的正是这样亦敌亦友的友情。两位女主人公莉拉和莱农从小相识,她们经常互相默默较劲、你追我赶,但这不妨碍她们成为相扶一生的挚友,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灯塔。同为出生在贫苦家庭的女性,她们都有着逃离小镇的共同目标。即便后来她们的人生轨迹越来越不同,她们依然“嫉妒”彼此的生活,但只要她们其中哪怕只有一人可以摆脱命运既定的结局,那也是她们共同的胜利。女性命运共同体下的惺惺相惜,战胜了嫉妒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的天才女友》对于个体来说“百无一用”的嫉妒,通常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但被嫉妒情绪挟持处于“矛盾状态”的个体,在“失败的社会比较结果”(自己比别人差)与“个体本身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之间发生了认知冲突。为了解决这个冲突,嫉妒便成为了一种心理策略,用以平衡自我认知的矛盾,这是我们抵御“外界病菌”入侵心灵的自我防御策略。即便“嫉妒”是如此地不招人待见,我们也应当庆幸:当我们还会嫉妒时,至少证明我们还在与那个“消极的自我”作斗争,我们还在努力地维护自尊,还在相信着自己有更好的可能性。而当我们把这种“心灵防御机制”外扩成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方式,首先得从承认嫉妒开始。是“我嫉妒你”,也是“我欣赏你”,更是“我想成为你”和更好的自己。[1] 脱口秀一句话,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 武志红
[2] B站的柠檬头火了,为什么分享尴尬令人上头?| DT塔们
[3] 为什么我们会嫉妒自己的好朋友?| 社会学了没
[4] 当我们嫉妒他人时,其实是在“自我防御” | 京师心理大学堂
[5] 莫名其妙的恨意——谈谈嫉妒 | 奇迹杂货店
[6] 猫狗真的会妒忌吗?| 利维坦
打卡【中国最美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