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百度公关副总裁“激进言论”翻车:为什么职场把员工当作人那么难?

百度公关副总裁“激进言论”翻车:为什么职场把员工当作人那么难?

财经





撰文魏浩征 塞氏中国研究院及劳达咨询集团创始人,《自驱型组织》《横向组织》作者



近日,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因在个人抖音号上发布一系列关于职场管理的视频而引发广泛争议。视频中,她以强势的女霸总形象,提出了一系列引起网友热议的观点,包括公关员工不可以有假期、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等,她表示和员工只是雇佣关系,没有义务去了解其个人情况,“我为什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我又不是她婆婆,我主要考虑的是他能不能在他的岗位,及时给我交付结果……”


这些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一些网友认为她的观点过于激进,缺乏对员工的关怀;也有网友表示理解她的立场,认为在职场中,工作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汹涌的舆情,璩静于5月9日深夜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布道歉声明,但其道歉言辞公众并不买单,5月7日,百度港股以108.3港元收盘,下跌2.17%,市值蒸发超60亿港币。


据百度内部人士披露,百度副总裁、“公关一号位”璩静已然离职,且已走完审批流程。然而,这一事件已然给百度公司形象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评论指出,此次事件是继魏则西事件后百度所面临的最大公关危机。还有业内专业人士评论,这种言论折射出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普遍现状,并非个案,中国企业管理者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奴役员工”心态,并未把员工当做人,而是赚钱工具,是中国职场的巨大悲哀。置身于当下的职场环境之中,诸多组织管理方面的话题值得我们去悉心玩味与深入琢磨。



人是目的,
还是工具?

在当今的组织管理和企业哲学中,存在着一个长久且深刻、不断引发人们深入思索的议题:人是作为自身目的而存在,还是被视为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也就是所谓的“工具”?这个问题看似抽象,却决定了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并且与每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

视人为工具,那就意味着企业组织的发展是以利润为驱动力,看重效率、结果、执行力,关注是否有可利用价值,关注投资回报率ROI是否够高,关注是否有机会继续削减人力成本。机器设备、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等最终都是用来取代人的。

而将人当作人来看待,则意味着企业组织的发展是以人的成长、提升作为驱动力,尊重个体,关注人的想法,关注人的情绪、成长、诉求、关系,关注创新,允许彼此之间存在差异,认同每个人所具有的巨大价值,认同人与人之间需要平等的对话。机器设备、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等是用来辅助而非替代人的。

在某些以业务驱动和业绩导向为主的情境中,员工可能不经意地被边缘化为实现企业目标的一颗棋子、一项资源或一种手段。在这种观念下的存在风险在于,忽视了员工作为独立人格体的需求,削弱了其内在的动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可能导致人才的流失和组织的停滞不前。

然而,那些真正具备前瞻性且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组织,必然会坚定地奉行“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它们深知员工并非仅是业务链条上的一环,而是拥有各自梦想、情感以及创造力的独立个体。在这样的组织中,人并非完成任务的工具,而是与组织共同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本身。

高度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与福祉,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自主性,为其提供成长空间与公平机会,这是提升工作满意度与敬业度的关键所在。当员工深切感受到自身被重视与尊重时,他们的自驱力、激情、创意以及责任感将会得到显著增强,而这些恰恰是推动企业持续成功的核心要素。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大时代中,我们必须明晰:人绝非冰冷的工具,而是有血有肉、有志有情的鲜活存在,是所有组织活动与发展的终极目的。唯有树立起这样的观念,才能够真正激发人的内驱力潜能,促进团队的凝聚与协作,达成共赢的局面,进而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人性化且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当我们从关注胜任力转向关注创新力的时候,我们在工作场景中的关键词就不再是命令和执行,而是怎么让员工发挥自驱力和创造力,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对员工好,员工就会对客户好,客户就会对企业好。只有更快乐的员工,才能带动更快乐的客户,创造更高绩效更有影响力的企业。



过程重要,
还是结果重要?

这向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且难以定论的议题。于实际工作场景中,固然,结果通常被当作评判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它代表着工作的终结以及成效的显现。然而,倘若我们深入探究,便会发现过程中所蕴含的价值同样不容小觑。

过程是努力的见证,是成长的阶梯,更是经验的积累库。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我们付出汗水与智慧,历经挫折与奋斗,这些经历不但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和能力,更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正是这些经验,使得我们在面对新的挑战时能够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如果我们只是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价值,那么就有可能陷入一种短视的境地。过度强调结果往往会使员工承受巨大的压力,为了追求表面的成功而忽略了工作的本质和意义。这样的工作环境不仅不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还可能抑制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和团队凝聚力的减弱。

反之,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过程的价值,那么便有可能在追求结果的同时,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团队的进步。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反思,都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挑战,还可以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过程就如同通往结果的那条精彩路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惟有在关注过程的基础上追求结果,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加全面且深入的成就,共同塑造出丰富多彩且完整的精彩职场。



新时代的领导者
究竟应关心什么?

在当今的组织情境下,领导者所承担的职责范畴,已远远超越了仅仅对工作任务与成果进行监控的传统边界。一位杰出的领导者,不但要对工作进度以及最终成果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更要对员工的工作体验、情感状态以及个人成长轨迹予以深度关切。

领导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员工绝非仅仅是完成任务的工具,而是组织内部最为珍贵的资源。因此,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技能提升以及个人成长给予高度关注是极其重要的。通过为员工提供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以及清晰明确的晋升通道,领导者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有力地促进他们的成长,进而为组织带来更为长远的利益。

领导者应当清楚地了解员工的情感状态和工作体验。一个快乐、满足的员工往往能够爆发出更高的工作热情和强大的创造力。领导者需要密切关注员工的工作负担、工作环境以及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那些可能影响员工工作体验的问题。

领导者还应该全力以赴地营造积极、健康的团队文化。通过大力鼓励开放沟通、团队协作以及相互支持,领导者能够培育出一个充满活力和强大凝聚力的团队。这样的团队不但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在直面挑战和困难时更能展现出顽强的组织韧性和非凡的创新能力。

领导者需要时刻留意组织的目标和愿景,确保员工的工作与组织的长远发展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凭借明确的目标设定和有效的战略共识,领导者可以引领员工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全力以赴,从而有力地推动组织持续发展与繁荣。

综上,一位优秀的领导者需要具备全面的视角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通过高度关注员工的成长、情感和工作体验,以及全力营造能够自我驱动的团队文化,领导者可以塑造出一个高效、充满活力且富含人文关怀的组织,为组织的长期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工作与生活平衡”
终究成了伪命题?

工作的需求常常无孔不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我们有意去划分时间,工作所带来的压力、责任和突发情况依然会打破这种看似美好的平衡。生活也并非总是能够迁就工作,家庭、健康等同样重要的方面也会与工作产生冲突,让我们在两者之间不断挣扎,而这种挣扎正揭示了平衡的虚幻本质。

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对于诸多公司、诸多行业的职场人而言,已然是一种奢饰品。更遑论我们提出“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一观点。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对于员工的满意度和长期工作投入至关重要。当人们能够在家庭与工作之间找到适宜的平衡点,享受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并承担其他生活责任时,他们往往会更加专注于工作,充满热情与创造力。这种平衡不仅能够提升员工的幸福感,还能增强他们的工作效率,进而为公司带来积极的影响。

但遗憾的是,许多遵循传统管理模式的组织常常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视而不见,直至问题变得严峻才着手采取措施。有些员工甚至因为难以承受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而不得不遗憾地离开公司,回归家庭。研究表明,那些无法为个人生活分配足够时间的人往往身心俱疲,精神状态欠佳。在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他们时常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对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准则,而是因个体差异、时间变化而呈现的动态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个平衡点或许会因职业性质、个人性格和生活需求等因素而各不相同。有些人或许更容易找到这个平衡点,而有些人则可能感觉两者之间的冲突难以调和。故而,我们不应该将“平衡”作为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去执意追求,而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过度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可能会使我们忽略了工作与生活的内在关联。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样,生活也不仅仅是休息和娱乐的场所,而是我们塑造个性、培养情感、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舞台。因此,我们不应该将工作和生活视作两个相互独立、甚至相互对立的部分,而应该将其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

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非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难题。相反,我们应该关注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如何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这需要我们持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学会在忙碌的工作中探寻意义和价值,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和幸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共生,迎来更为美好的未来。



领导力到底要
顺人性还是逆人性?

顺人性的领导力,意味着能够充分理解和深切尊重员工的需求、感受与渴望。它以人性关怀为根本出发点,关注员工的内心世界,懂得在他们面临困难时给予温暖而有力的支持与鼓励,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种领导力注重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在其中能够自由舒展、发挥潜能。

而逆人性的领导力则更强调规则、约束与突破。它可能会推动员工走出舒适区,挑战自我极限,以实现更高的目标。这种领导力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敢于打破常规,引领团队去适应变革、迎接挑战。然而,像璩静所表现出的那种对员工家庭等因素的漠视这类反人性的管理模式,在当今时代无疑是倒行逆施。这种模式或许能在短期内收获一定的工作成果,但从长远来看,会极大地损害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组织的忠诚度。真正优秀的主管应该深刻认识到,员工关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与组织发展相辅相成的。

事实上,真正能够适应复杂时代的领导力或许并非单纯地偏向于顺人性或逆人性,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既要有顺人性的温柔与理解,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从而凝聚起强大的人心;又要有逆人性的果敢与魄力,在关键时刻能够果断决策、引领正确的方向。这样的领导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既能顺应人性的需求,给予员工情感上的慰藉,又能以逆人性的力量推动团队不断突破与进步,从而与复杂时代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引领团队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前行。

当员工深切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时,他们会更愿意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为组织带来更为出色的工作结果。只有建立在尊重人性基础上的管理,才能够真正塑造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自驱型组织。领导们应当摒弃那种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员工内心的做法,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员工,从而找到职场管理与员工关怀的最佳契合点,推动组织不断向前发展。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企业若要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持续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持续进步。作为今天的领导者,需要对上述这些问题拥有清晰、明确且深刻的认识,作出正确、合理且明智的决策。要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协调统一,将人视为目的而非工具,高度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培育适应复杂时代的领导力,进而有力地推动组织持续进步与成长,实现职场的美好与繁荣,让组织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可持续发展光芒。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百度回应副总裁梁志祥接管公关业务,京东支付可扫微信收款码,Kimi推出网页端付费,辛巴主账号今日解封,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百度前公关副总,被“中专生”忽悠瘸了吗?百度公关一姐,含泪离场!百度副总裁翻车:公司最大的内耗,是养了一批伪高管百度公关一号位新动向?她刚刚回应→百度总机回应“公关副总裁璩静被开除”传闻:系统内仍可查询,还在职8点1氪:“胖猫”姐姐多平台账号被封;首饰金价突破742元每克;百度资深副总裁梁志祥接管公关业务:此前为璩静上级公关副总裁终于道歉了!秦昊的情感观;周星驰星爷的遗憾;老公给孕肚刷油去妊娠纹百度公关一号位,就这水平?《丹青如画》&《藏星》百度公关一号位翻车的本质!“精英主义”已经没有市场了盘点百度公关一号位,有人财务自由,有人制造公关危机百度资深副总裁梁志祥暂时接管公关业务百度公关一号位翻车的本质是,“精英主义”已经没有市场了百度公关一号位,在抖音吃了败仗《何三哭》读后——by 小花荣月小米回应SU7保费比玛莎拉蒂还贵;农夫山泉汇总澄清20条谣言;百度回应资深副总裁梁志祥接管公关业务丨邦早报个人感慨之114 新词治国折腾半辈子,相伴度晚年(一)感谢百度公关翻车,给我留一口饭吃百度公关一号位,做了7天抖音网红美国拟限制“开源 AI 大模型出口”;百度副总裁“狼性职场言论”惹争议,李彦宏情绪激动点评;谷歌一半员工没干活?| Q资讯百度公关部全员自媒体,可行么?椰树强势回应广告擦边被罚40万;百度副总裁袁佛玉否认将暂时接管公关一号位;苹果在中国1年收400亿苹果税丨邦早报BB鸭 | 百度副总裁璩静已离职;华为辟谣网传内部信;蔚来乐道汽车总裁公开亮相;库克继任者曝光都是成年人了,为什么好好说话那么难?百度公关副总裁已清空抖音账号华为夏季新品发布会定档/百度公关副总裁回应短视频争议/特斯拉计划在中国测试自动驾驶出租车传百度副总裁袁佛玉或将暂时接管公关团队,毕业于清华曾任网易市场部总经理百度公关副总裁朋友圈道歉;ARM 大跌,市场担忧 AI 支出放缓;漫威将为 Vision Pro 打造沉浸式故事 | 极客早知道胡歌新电影《走走停停》定档:为什么职场人开始回归小城市?发表涉职场言论惹议!百度市值蒸发超60亿, 百度副总裁璩静已离职.....华为下周发布新品/百度公关副总裁道歉:发短视频前没有事先征求公司同意/苹果最新产品包装或不再包含贴纸坏事传千里!外媒报道前百度公关副总裁事件!问题出在这……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