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痛苦的根源:没有《把自己活明白》
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责编 | 金木研 排版 | 二月 第 8251 篇深度好文:3681 字 | 10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工作上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手足无措,整日痛苦不安;
碰到点小事就忍不住发脾气,事后又陷入无尽的懊悔之中;
每天看似忙忙碌碌,结果却一事无成,内心充满了内耗、焦虑。
卢梭曾说,我们的悲伤,我们的忧虑,我们的痛苦,都是由我们自己引起的。
你认不清自己,找不到方向,自然就会迷失在生活中。
正如《把自己活明白》一书所说: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把自己活明白。
如果你现在正身处迷茫、活得拧巴,相信书中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书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物质贫富、社会境遇,而在于认知层次的差距。
认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同一情况的判断也会有天差地别。
畅销书作家陈欢讲过一个创业故事。
小徐和朋友前两年掏空家底开办了一家教培机构。
从教培资质到招收生源,两人都费尽了心血。
不承想,机构刚走上正轨,便遇到了“双减”,行业被迫调整。
二人所有的努力白费不说,此前的投资更是血本无归。
他们一下子心如死灰,觉得前途无望。
朋友每天浑浑噩噩,就窝在出租房中打游戏,宣泄心中的痛苦。
而小徐经历短暂失落后,又燃起斗志,准备重新出发。
他到处浏览财经以及教育资讯,突然觉察到幼儿兴趣培训的时机到来。
于是,小徐迅速重整了资金,向家长推广鲜为人知的少儿编程。
但在朋友的认知中,家长只愿意为课外辅导买账,对编程之类的兴趣班嗤之以鼻。
他决定死磕教培,冒着被查处的风险,偷偷开课。
结果几个月后,朋友受到了查处,而小徐则开辟出了新的经营方向。
两个人截然不同的结局,就在于认知层次上的差距。
生活中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就愁眉苦脸,陷入无尽的苦痛之中。
因为在低层次认知中,这就是难以克服的问题,根本没有破局的方法。
却看不到,老天在给你关上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把自己活明白》中写道,只有提升认知,站到更高的维度,才能高屋建瓴,跳出困局。
书里就提出了两个提升认知的建议:一是读没读过的书,二是见没见过的人。
因为广泛地阅读,能帮助你增厚学识,跳出狭隘认知;
结交优秀的朋友,则能领教到不同的观点,扩大你的所见所闻。
多读书,多交友,当你把认知弄明白了,就能拨开迷雾,哪怕是同样的事情,你也能拥有不一样的看法。
《把自己活明白》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明代有一位官员蒋性中,乘船外出访友。
谁曾想待他返程时,恰逢江水落潮,木船搁浅在岸上。
蒋性中无奈之下,只得戴起斗笠,卷起裤腿,亲自奋力撑船。
身边跟着的随从,则在岸上拉纤,两人忙得浑身是泥。
旁边有人见他们狼狈不堪的模样,就出声嘲笑。
随从听到后,气得脸色涨红,迈开腿就打算上前理论。
不承想蒋性中一把拉住了他,冲着对方笑了笑就上了船。
在船上,随从问他,为什么不出口气呢?
蒋性中却笑道:“一点小事,何必计较呢?回家才是最要紧的事啊。”
话罢,他就撑着船,哼着悠扬的曲调,高兴地归家去了。
现实中很多人活得不快乐,就是因为格局太小。
别人随口一句话,他们就气急败坏;事情稍有不顺,他们就懊恼抱怨。
结果在痛苦的无限反刍中,将日子越过越糟。
很认可书中的一句话:
“做人,格局一大,就不会拘泥于鸡毛蒜皮,也不会困囿于琐碎庸俗的日常。”
这样的人,遇破事不生怨,遇烂人不嗔怒,内心坦荡而豁达。
面对无足轻重的万般琐事,他们始终以广博之心,一笑而过。
因为他们懂得与人纠缠就是在惩罚自己,宽恕别人就是在解脱自己。
一个人把格局修炼明白了,所有让你痛苦的人和事,最终都会变得不值一提。
作家丁十三讲过自己师姐的故事。
师姐刚到美国读博的时候,去参加一个研讨会。
会上,有人看到师姐的肤色,当即喝问道:这是谁,谁让她来的?
被人当众羞辱,换为常人早已怒不可遏。
不承想,师姐只是深深吸了口气,然后乐呵呵地接过话茬:
“我肤色跟大家不一样,说不定学术观点也会有点新意。”
趁此机会,师姐拿出自己的论文就开始讲解起来。
众人一下子就被她独到的观点所吸引。
等她讲解完毕,周围立刻掌声雷动。
正是凭借极强的情绪管理能力,这才她拥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被所有人尊重。
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说: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
《把自己活明白》中就给出三个小建议,帮助你把情绪管理明白。
1.情绪ABC法
所谓ABC,A是指事件,B是指你对待事件的看法,C则是你的情绪。
既定事实的是不可改变的,但每个人对于它的观点与看法却是多样的。
同样一件事,当你换个角度去理解,看到积极的一面,情绪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暂停10秒法
人在愤怒时,就会失去理智,做出过激行为。
但经科学研究,只要你将负面情绪克制10秒,想要爆发的欲望就小了很多。
这个方法,需要平时有意识地进行锻炼,直至将它变成一种习惯。
3.文字记录法
书中说,人通过书写记录,能将坏情绪从大脑转移出去。
因为在你记录情绪,形成文字的过程中,转移了注意力不说,还能将自己放置在第三视角上。
当你回顾的时候,就如阅读书籍故事,抽离了事件本身,你会变得更加理性而冷静。
这种记录可以用笔记本,也可以用手机等电子产品。
以旁观者视角,书写下情绪,你自然就能活得更加清醒。
在《把自己活明白》书中,洞见君曾跟很多撰稿人打过交道。
有些人一看见文章的修改意见,就萌生退意。
但还有一类人,即便反复改稿十几遍,也不肯放弃稿件。
最终后者不仅打磨出了高超的写作本领,收入也跟着成倍增加。
对此,洞见君在书中总结道:
能把工作干好的人,拼的根本不是天赋,而是熬的能力。
工作就是如此,你有多能熬,就能有多出众。
知名企业培训师王辉刚工作时,因为演讲磕巴,被领导骂得狗血淋头。
晚上一回到出租屋,他就抱头大哭,并决定第二天就提出离职。
就在他提交辞呈的时候,他看到同事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不服输的他决定再熬一熬。
为了克服自己的羞耻心,他拉个音箱跑到广场唱歌。
为了写出满意的演讲稿,他会斟酌每一个措辞,加班到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就这样,经过半年的苦练,他终于能够气定神闲地演讲。
此后每次遇到难事,不管多苦多难,他都会逼迫自己熬下去。
不到三年的时间,他便成为公司的金牌讲师,薪资翻了五倍。
很认可书中的一句话:
没有一份工作是简单的,工作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你尝试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只要肯在工作中摸爬滚打,肯在束手无策时再熬一熬。
到最后,你就能发现那些棘手的事,都化成了你自我增值的养料。
当你不断升级打怪,锤炼出真本领,再难的工作也能轻松应对。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即便两个人关系再好,难免也会出现矛盾和摩擦,让人愁闷不堪。
《把自己活明白》就从人性心理出发,提出了三个社交原则,助你经营好人脉关系。
1.人际互惠原则
刘震云说过一句话,永远别占便宜,别人是知道的,人家不说罢了,别洋洋自得。
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喜欢耍小聪明,占些便宜。
结果他们无论跟谁交往,打不了几次交道,对方就会渐渐疏远。
心理学上就有一个“互惠关系定律”。
简单来说就是你给我过恩惠,我也愿意给你帮助。
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一场以心换心。
你拉一把摔倒的人,日后在你落难时,他也会想着扶你一把。
你为同事帮个忙,在你需要的时候,同事也愿意给你以方便。
正所谓,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一个心里装着别人的人,人缘自然不会差。
2.人际距离原则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人际距离理论”。
它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决定了他们相处的距离。
家人间相处,要留三寸,不事事插手,不管束对方。
朋友间交往,保持三尺之距,少打探隐私,能彼此尊重。
正如三毛所说:再亲密的关系,分寸不可失,自以为熟,结果反易隔离。
一旦失了分寸越了边界,很快就会引起人的不适。
有时候,你的调侃,可能是种冒犯;你的热心,可能让对方感到麻烦。
唯有把握交往的分寸感,才能让彼此相处得更舒服。
3.人际价值原则
书中曾提出一个观点:人际交往的核心,是价值。
社交的本质,其实就是从对方身上索取价值。
第一种是功利价值,人通过社交,来获取利益。
这是极不稳固的关系,对方会逐利而来,也会因利尽而去。
对于这类人的聚散远近,你无须上心,看淡就好。
第二种,是情绪价值,在与人相处时,得到情绪上的抚慰。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朋友陷入困境的时候,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是一种莫大的助力。
懂得用情绪资源支撑他人,才会让关系更舒服,更长久。
作家苏芩说,所谓关系,相遇在天,相守在人。
人与人的交往,其实是有潜在规律的。
掌握这三大原则,把人际关系梳理明白了,你也能将生活越过越顺。
国学大师曾仕强说,一个人之所以痛苦,其根源就是没把自己活明白。
生活就是一张大网,活得稀里糊涂的人,如同网中之鱼,奋力地到处乱窜,想要拼命逃离。
结果无论朝哪个方向使劲,渔网都会越缠越紧,我们也只会越来越痛苦。
唯有明悟了人生,洞见了自己,你自然能在纷杂世间活得游刃有余。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