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10岁孩子跳下天台,中产鸡娃终于癫成我害怕的样子

10岁孩子跳下天台,中产鸡娃终于癫成我害怕的样子

公众号新闻

随着五一假期的结束,“五一档”也跟着落下帷幕,不少人给出的评价是“超出预期”。


在没有特别显眼的超级大片的情况下,好几部电影都票房过亿,虽说没有春节档那么夸张,但也算是收获满满,足够吸人眼球了。


图源:新华社


不过,我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并不是热搜上的任何一部电影,而是上映于4月19日、不温不火、排片量不大却一直“苟”到了“五一档”的一颗“沧海遗珠”——《年少日记》


一开始,我以为这部电影讲的是校园霸凌问题,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就没有过多关注。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我又被团队小伙伴安利了一次。


这回详细了解过后,我发现电影想告诉观众的,远不止校园霸凌一个问题。


(注:以下内容含有电影剧透)


“自杀的孩子”


电影刚开头,就是预告片最有冲击力的那个镜头:


男孩来到顶楼,翻过了女儿墙,犹豫了一瞬,下一秒,就跳了下去。


图源:预告片截图

还好,这不是结局:男孩很快晃晃悠悠地站了起来。

原来女儿墙外还有伸出的平台,男孩并没有跳楼自杀,只是跳到了平台上。


图源预告片截图

他就是本片的主人公之一,郑有杰。


他为什么要跑到天台上做这样危险的动作?他是真的想自杀吗?


导演似乎并不想解答观众心中的疑问,反而把镜头切到了一所中学。


郑老师的学生们即将参加DSE考试(即香港高考),每个人看起来都有着不小的心理问题。他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现了一封来自学生的遗书,还没法确认到底遗书属于谁。


图源预告片截图

他对这件事异常重视,仔细地将遗书上的字迹与学生们平时的作业进行对比,想要找出那名绝望的学生。


对比字迹时,郑老师不可避免地要仔细阅读遗书的内容,在读到“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这句话时,他被深深地刺痛了。

来源:预告片截图


两条时间线由此展开,电影里的老师们急着找出自杀倾向的学生,电影外的观众们也陷入猜测:这个郑老师,是不是就是刚才自杀未遂的男孩?


过去的时间线里,郑有杰出生于一个中产家庭。


他的父亲郑自雄是典型的社会精英,作为一名大律师,收入高,受人尊敬。


图源:官方剧照

他的母亲郑黎嘉欣则是全职太太,不用特别操心家务,因为家中还有佣人。


图源:官方剧照

同时,郑有杰还有一个处处优秀的弟弟,郑有俊。


图源:官方剧照

从电影的很多细节(比如郑父当众演讲、给学校捐款10万港币、房屋面积、出国旅行计划等)里,我们可以看出郑家不仅是中产阶级,还是其中资产相对丰厚的那一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外人眼中光鲜的家庭,对于郑有杰来说,却仿佛地狱一般。


对外彬彬有礼的成功人士父亲,回到了家里是个彻头彻尾的暴君:殴打妻子,殴打孩子,只会用暴力传递自己的情绪。


图源预告片截图


母亲和弟弟则总是在他被体罚时保持沉默,一言不发。


图源预告片截图

自恋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父亲,加上唯唯诺诺不敢反抗的母亲,这样的家庭里,必然会有某个(甚至几个)孩子成为“替罪羊”


指定替罪羊的过程便是家庭中的霸凌者通过攻击弱者,从而卸除和外化自身的痛苦、压力和挫败感的过程。

替罪羊能给霸凌者带来短暂的安慰,却不能有效地消除或释放他们的痛苦……当霸凌者内心的不适再度出现时,他们就会再度攻击替罪羊。


在郑家,替罪羊就是哥哥郑有杰,弟弟郑有俊因为成绩优异、颇有钢琴天赋而逃过一劫。


图源预告片截图

心情好的时候,郑自雄会对郑有杰冷嘲热讽:“不该叫你有杰,你哪里杰出?”


心情差的时候,他会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暴揍儿子,撕掉儿子心爱的漫画。


想要“管教”儿子的时候,他会随意换掉儿子喜欢的钢琴老师,哪怕她是郑有杰生活中为数不多的阳光。


图源预告片截图

不想搭理儿子的时候,郑自雄会冷漠地说:“你长大了想当垃圾,我也不拦着你。你不是个人才,随便你怎么样,我不会再打你了。”


图源:官方剧照

有人说,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郑有杰一定会患上抑郁症。


不过我倒觉得,比起抑郁症,还有一个症状更适合形容他这种被父母当作替罪羊的状态——“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CPTSD不同于普通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相比之下,CPTSD的成因更加复杂,造成创伤的事件具有长期性、反复性,让受害者极难逃脱。


而儿童遭遇的长期家庭暴力、躯体虐待正是代表性的创伤事件之一。


图源:官方剧照

自称“CPTSD幸存者”,同时也是资深心理治疗师的皮特·沃克《不原谅也没关系》一书中【注:沃克将所有CPTSD患者统称为幸存者(Survivors),与本书的原名“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相呼应】这样形容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


“在孩子年幼时,如果轻蔑取代了人性善意的滋养,孩子就会感到 被羞辱且不堪重负。年幼的孩子因为太过无助又无法抗议,甚至无法 理解被虐待的不公,最终就会相信自己是有问题的、有致命缺陷的。因此,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应该受到父母的迫害。”


年仅10岁的郑有杰,经受着CPTSD的折磨,却没能“幸存”。


他在父亲全方位的暴力(言语、行为、情感)和情感忽视之下长大,家里只有懦弱的母亲和优秀且无视他的弟弟,学校里是看不起他的老师和同学,他孤立无援,并深深地认为,都是他自己的错


图源预告片截图

其实,天性开朗的郑有杰并不是没有想过自救。


为了讨好父母,他和佣人一起准备早餐,但换来的并不是重视和夸赞。


他主动帮父亲端水,却因为说错了对应的英文,换来一顿嘲讽。


他因为精神紧张睡不着,和母亲说想看医生,却被妈妈严词拒绝:“看什么医生,你没精神病!”


他抱着弟弟想寻求安慰,弟弟却嫌他打扰了自己。


图源:官方剧照


他偷听到校长和父母谈论“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变优秀”,就偷偷用仅有的零花钱买了一个日记本,也想要写日记。


他想成为弟弟那样的好孩子,却在怎么努力都不行之后,得出结论:“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既然不重要,那就离开吧,离开这个家,离开这个世界。


图源预告片截图

“幸存的孩子”


电影并没有一开始就明确“郑老师”的身份。


直到确认了郑有杰的死亡,观众才知道,原来那个温柔、负责的郑老师,不是一直努力讨好父母的郑有杰,而是曾经冷眼旁观哥哥的悲剧的弟弟,郑有俊。


图源:官方剧照


那么,为什么观众会误会郑有杰并没有死,还成为了老师?


因为郑有杰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成为大人”,成为一名关心学生的老师。


图源预告片截图

至于一直优秀的弟弟,又为什么没有像父亲期待的那样,成为大律师或者著名医生呢?


有个网友对兄弟二人的评价,我觉得非常精准:


“郑有杰选择了垃圾的结局,郑有俊代入了郑有杰的宿命。”


图源:官方剧照

在哥哥没有自杀时,弟弟是父母塑造的“英雄”(与“替罪羊”相对应的角色)。


他是父母最宠爱的孩子,他的童年没有被恐惧和拒绝支配,但是,他也是受害者。


他的伤害源自父母自恋式的期待:


如果他能让父母(尤其是父亲)脸上有光,就能得到表扬。但哥哥的遭遇让他清楚,如果他不能表现完美,父母就会收回表扬和认可。


在这种扭曲的期待下,有俊本来会被迫成为“全才”,同时成为父母的帮凶,一起欺负替罪羊哥哥。


电影中,有俊在哥哥挨揍挨骂时的冷漠,就是苗头。


图源:官方剧照

然而,这个苗头随着哥哥的死亡消失了。


郑有俊曾经觉得哥哥就是笨蛋、坏孩子,不想和他有什么瓜葛。


但哥哥死后,母亲留下一枚戒指便逃离了家庭,父亲变得更加冷漠,有俊突然也感受到了这个扭曲的家庭带来的创伤


图源:官方剧照

一方面,他本来就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他其实不喜欢读书,童年里除了那些光鲜的瞬间,并没有快乐可言。


另一方面,他越长大就越悔恨没有拯救哥哥的生命。明白事理之后,他通过哥哥的日记、通过记忆里那些无法遗忘的细节,发现哥哥一直在求助,而他却冷眼旁观,成了逼得哥哥自杀的帮凶。


还有,最亲近的家人死亡,对于一个10岁孩子来说,本来就是巨大的创伤,但却没有一个成年人关注他的心理变化


于是,CPTSD的另一个受害者出现了,就是郑有俊。


他时刻活在哥哥死亡的阴影中


图源:官方剧照

在职业选择上,慢慢成为了哥哥的样子,变成了一个努力关心学生的老师,而不是父亲期待的精英。


在生活中,他即使爱着妻子,也不愿意和妻子一起养育孩子,他不想成为父亲,要求妻子堕胎,又面临离婚的事实,被学生嘲笑……


CPTSD没有让郑有俊轻生,却让他的人生一片狼藉,这是另一层悲剧。

CPTSD如何自救?


之前为大家介绍另一部“鸡娃”主题电影《学爸》时,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电影的意义,从不是要给人答案,而是要让人反观自照,反求诸己。”


这部电影也是一样。


观众都是成年人(插播一句:不推荐孩子看这部电影),有的人看到会想到自己童年经受的暴力,有的人会想到怎么对待孩子才能让他们不至于走上绝路


以往,我可能会更多地和大家聊聊后者,但这一次,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浅显到不必细说。


那就是不要暴力对待孩子。


无论是躯体的还是言语的暴力,无论是情绪上的虐待还是无视,都是不该存在于亲子之间的。


图源:官方剧照

难点在于,怎么控制住自己。


电影里,郑自雄看似平静地羞辱郑有杰:


“你长大想去快餐店还是便利店工作啊?还是希望我们养你一辈子啊?”


有一名网友说,自己听到这句台词时心里一震,随即觉得汗颜,因为她也和自己的孩子说过类似的话。


她还说,她不是不尊敬体力劳动者,但在话说出口的那一刻,她根本没觉得不合适,反而只想着“孩子长大以后如果没有体面的、收入高的工作,要去靠体力吃饭,该怎么办?


浓浓的焦虑让她的语气不可能和缓,但她要很久以后才能意识到,这样的话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同学们可以想想,自己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有没有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骂过他们“笨蛋”“垃圾”


有没有给孩子下过定义“你就不是个人才”“你就不是那块料”


有没有在孩子做家务讨好自己之后,随口评价“天天就会干这些没有用的事”


对号入座那一瞬间,我想很多同学都会感到汗颜。


图源:官方剧照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也是“CPTSD幸存者”


我甚至可以说,那个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把好好的家变成地狱的郑自雄,也是“CPTSD幸存者”。


他在打孩子的时候说:“我也是这样过来的!”也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认为他小时候被打得更狠(父亲用烟头烫他),而他只不过拿藤条教育孩子而已。


他还会觉得,自己会有今日之成功,正是因为小时候挨揍多,越打越成才


这种理论,大家是不是都觉得眼熟?


上一辈让人窒息的行为被郑自雄完美继承,他成了自恋狂+控制狂的完美结合体,还试图将病态的思维继续传给下一代……


图源预告片截图

可以这样说,那些因为剧情在影院流泪不止的人,都是受害者。


或许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电影中那种剧烈的家暴,但长期不受重视、不被肯定的成长环境,还是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重要、不被爱、没价值、不安全、不被倾听”,所以即使长成了大人,也会在遇到某些瞬间时,认为自己不够好。


这也是很多人经常提到的“不配得感”


而这样的人成为父母之后,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创伤,就会像郑有杰的父母一样,成为加害者,将创伤继续传递下去。


图源:官方剧照

所以有人说,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地在讲中产家庭“鸡娃”的悲剧,而是“深入剖析了东亚原生家庭病理”


那么,回到刚才我提出的问题:作为父母,作为CPTSD的幸存者,我们怎么能在面对孩子时控制住自己?


答案就是,我们要尝试具体的方法自救,自己先跳出迷雾,才能在下意识伤害孩子时及时停止,才能将创伤截断,停止一代又一代的传递。


至于该怎么做,下面我简单总结下《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里的重点。


图源:豆瓣读书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大前提,就是CPTSD是后天习得的反应,而不是先天导致的。


它与人的性格底色无关,与基因无关,只是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病症”。


因此我们要相信,即使是深受CPTSD伤害的人,也可以得到疗愈,获得拯救。


其次,是要明确CPTSD的各种“症状”。


比如你突然被孩子的某个行为激怒,可能是因为陷入了自己的“情绪闪回”;又比如你总会觉得自己惹人讨厌、愚蠢,是因为“内在批判者”正在代替童年时的父母对你发出攻击。


接下来,才是具体的疗愈方法。


比如“设定界限”“安慰自己内在的小孩”可以管理情绪闪回;而及时进行思维阻断,则可以帮我们缩减“内在批判者”的影响范围。


更具体的方法,今天的文章我就不详细介绍了(篇幅不够),这是一个庞大的话题,如果同学们还想深入了解,改天我可以专门写篇文章细说。


图源预告片截图

最后,我想说,光鲜的中产也好,奋力挣扎的底层劳动者也罢,东亚社会中,家庭世代创伤和社会焦虑是无处不在的


用导演访谈中的话来说就是:


“(我)害怕这个故事拍出来之后,有一些观众会把悲剧归结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故事设定发生在中产阶级家庭里,才能够证明孩童轻生的现象跟家庭条件是没有关系的,你可以比别人有钱,但是你也可以不开心。”


图源官方剧照

大环境如此,怎么办?


这里,借用《不原谅也没关系》推荐序中的一句话来与大家共勉:


“创伤不是你的错,但复原是你自己的责任。”


理解、接受,然后治愈,重新养育自己一次,再试着去养育孩子吧。


图源官方剧照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皮特·沃克:《不原谅也没关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01.

2.豆瓣电影:《年少日记》


也许你还想看看

【被吼过不说话的孩子在想什么?】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川妈说说

有人说,透过这部电影看到一个可怕的现实,中产阶级鸡娃已经彻底疯癫了。是,但我觉得,鸡娃只是问题的第一层原因,内核并不是新时代产物,而是早就存在了,在很多东亚家庭代际“遗传”的CPTSD。鸡娃,激化了问题的爆发和严重程度。

之前看读库的文章《听妈妈的话》《两代人的战争》,讲的也是同样的问题。《听妈妈的话》的作者李凡最后写的一些话,当时一下子点醒了我。

“我似乎更加理解她了:从贫穷的家庭出走是一场战争。她就像那些闯过火线的大兵一样,虽然火了下来,但终生为战争留给她的创伤应激反应折磨着。劳累、辱骂、疼痛、悲伤、失望淤积在身体里,就像一只青苹果被反复摔打后留下的一块又一块乌青疤痕,成为她的固执、扫兴、暴躁、冷漠,成为她性格里永远无法成熟甜美的部分。”

好形象的比喻。其实,这正是我常常说,不赞成让孩子经历太多苦难的原因。也许他会变得很强大,但同时也可能变得很受伤、很痛苦。

最后李凡说,她不再想要求妈妈的道歉。妈妈也是受害者,她的很多行为也是不由自主。

但是我想,她应该和我一样认为,可以接受、甚至可以原谅父母,并不代表合理化他们的行为、“继承”他们的行为。从我们开始改变,是必须做的。

之前有同学留言说,我们这一代太不容易了,一边承受上一代的专制管教、一边却要无条件爱下一代;明明缺爱,却要努力付出爱。

是啊,是不容易。但如果我们不努力复原自己,悲剧可能还会继续上演。幸福快乐,更是遥不可及。

推荐阅读

过去的孩子挨骂还挨打,为什么抑郁自杀的没有那么多?

为什么自杀的多是男孩?

没有精神内耗的家庭,大概率都是这个模样

“开学一个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看到这个热搜,一个词在我脑海里反复萦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今天,仍然是自己喜欢的样子ChatGPT终于活成了iPhone最想要的样子奋斗半生,二代归零:中产鸡娃的残次品藏进地下室补习,中产爸妈创造鸡娃巅峰CG跟练有感熵泱——第四十四章当你不小心习惯性回复...尴尬值拉满!NZ网友:像极了我出门在外的样子!传闻东风-51问世,好像很厉害的样子!140斤高山犬成为90岁奶奶的巨大坐骑,温顺的样子好有爱宇宙巨大的环状结构历史级控球!欧文上演人球合一华丽反击!独行侠拿下天王山之战!“花93万鸡娃最后开滴滴!中产鸡娃梦碎,亚洲第一”新加坡教育成最好解药?澳洲对难民出手!提交新法加强遣返,违者面临5年监禁!移民梦碎,亚裔父亲带3子自杀,将孩子一个个扔下天桥...一个平房卖1350万刀?!国外终于癫成了我们高攀不起的摸样?而买这房子的却只为了推倒重建...孟羽童不要脸拼命捞钱的样子,才是最值得普通人学习的?深扒中专生吊打清北藤的背后,京沪“中产鸡娃”一败涂地…今日最佳:审核不太聪明的样子。透过Rokid AR Lite,先一步看到未来的样子帝国理工脚踩牛剑、澳洲集体爆杀藤校,QS终于癫成了我不认识的模样......P人最害怕的事,终于有救了法国南部特鲁斯南华早报:害怕错过,中国中产家庭正在努力搭上移民列车美股基本面 - 2024_03_16 * 晨报 * 日本加息?巨头不怕!。中欧专家共议欧盟2040气候目标,实行CBAM还应考上海富婆“奴性”事件曝光,震碎三观!网友:你跪舔的样子,真丑…广东斯坦福剑桥学霸的一句话,彻底治好了我的中产鸡娃焦虑症……加拿大终于活成印度的样子! 大群印度人上铁轨逛大街 以为来错国家110㎡两居室带天台,混凝土这么用更显高级【居住榜样】露营终于癫成了我喜欢的样子都说全国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可你看看号称海淀鸡娃圈人手一份的鸡娃宝典究竟有多垃圾????火过迪士尼,年轻人的“穷鬼乐园”,网友:动物们终于“癫”成了我看不懂的样子!你有想过自己变老之后的样子吗?10秒整理搜索结果,脑图表格一键生成,网友:搜索终于有了该有的样子大家出去吃饭,已经习惯变成我先垫付钱,怎么办?巴菲特把AI比作核武器:让我害怕!回应投资中国、减持苹果…我喜欢我安静的样子。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