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长三角,这座城市如何破圈晋位?
我们平常赞扬一座城市,常常会说它“人杰地灵”。这个词放在别的地方,可能多少带点夸张的成分,但在湖州,则纯属客观描述。
先说人杰。湖州素有“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雅称,曾涌现过19位状元、1500多位进士、43位“两院”院士,以及无数出身他乡却在湖州成就一世功业的名人,比如唐朝的陆羽,在湖州写出了不朽的《茶经》。为什么是湖州呢?这其中的奥秘,值得今天正在为如何“抢人”而犯愁的各地主政者思考。
再说地灵。湖州地处长三角C位,沪宁杭大三角的中心,这里山清水秀、风景旖旎,有全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德清莫干山、江南最大的湿地下渚湖,以及曾作为《卧虎藏龙》竹林戏取景地的100万亩大竹海;这里还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自古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难怪古人会说,“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随着杭宁高铁、商合杭高铁的相继通车,以及沪苏湖高铁的即将建成,湖州不仅实现了半小时直达上海的梦想,并且一跃成为华东通向内陆第二通道的枢纽节点,以及长三角唯一到达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大中心城市高铁车程都在1小时内的城市。便捷的交通使得湖州成为许多人才创业、项目落地的首选之所。
当然如果比体量,湖州的人口、GDP排名并不算太高;在特大超大城市扎堆的长三角,湖州更面临被虹吸的危险,而这也是中国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普遍遇到的发展难题。
湖州对此是怎么做的?其探索实践对于其他城市有哪些借鉴意义?为了寻找答案,最近我特地去了一趟湖州,跑了一些地方,见了一些企业,终于发现了一些眉目。
人口洼地何以变身人才高地?
法国巴黎,世界政经文化中心;湖州长兴,浙江最北面的一座普通县城。从巴黎到长兴的距离有多远,90后山东姑娘李雪的回答是:一念间。
2021年从巴黎萨克雷大学读博归来的李雪,或许是习惯了欧陆慢条斯理的生活节奏,一口气拒绝了好几个来自上海的offer,也没有回本科时代生活了4年的杭州,而是来到湖州长兴,这个她眼中跟巴黎南郊环境颇为相似的地方。
受李雪影响,一年后丈夫邱精文也来到了长兴。如今,这对夫妻在长兴同源康医药公司担任制剂高级经理。同二人的交谈中我能感觉到,他们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一来,湖州的房价相较周边沪杭等大城市要亲民许多;二来,作为“省级青年类人才”,他们还能获得安家费、购房补贴,小孩上学也能挑学校。所有这些让他们感受到,湖州“不大不小,幸福刚好”。
李雪、邱精文夫妇的例子,验证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面对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三四线城市一定要懂得与一二线城市进行差异化竞争。如果说一二线城市的优势在于天花板高,三四线城市就可以主打环境舒适、宜居宜业,性价比高。
当然,在长三角,有类似性价比优势的三线城市不止一座,所以哪怕身居C位,湖州也没有躺平,而是积极作为、四面出击,努力网罗天下英才。为此,当地成立了长三角首个人才发展集团,并在全国首创“人才强企指数”评价机制。
去年,湖州人大审议决定将每年的5月20日设立为“人才日”,以这种近乎直白的方式向人才表达“爱意”。今年刚开年,湖州又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湖州人才月”活动,向全球发布了“双百双万”招贤榜,包括百个“南太湖精英计划”人才项目招贤榜、百名高校院所高端人才招贤榜、万名技能人才招贤榜、万名大学生招贤榜,面对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大学生推出了上万个岗位。
对于招揽来的人才,湖州更是悉心呵护,服务到位。为了“让人才找到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暖”,湖州在浙江全省率先创设“人才会客厅”制度。每周三晚上举行的人才会客厅,不安排主持人,不固定话题,不准备发言材料,政府人员和各行各业的高层次人才敞开心扉,面对面交流。对了解到的人才发展痛点难点问题,湖州建立项目交办、专班运行和跟踪问效等机制,定期亮晒办理结果和人才满意情况。
这点点滴滴,最终铸就了湖州的城市美誉度和人才吸引力。前阵子发布的浙江青年发展综合指数(2023)优秀榜单,湖州获得浙江青年发展综合指数(2023)优秀等次,并在7个一级指标中揽下6个优秀,并列全省第一。所辖区县全部优秀,全省唯一。
而根据5月14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全球青创大赛暨中国海外学子报国行·湖州站活动上公布的最新数据,湖州已连续6年全省唯一入选“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吸纳大学生及各类人才12.36万名来湖发展,并因此获评2023年“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湖州,正在从长三角的人口洼地,变成人才高地。
八大产业重塑湖州经济格局
“浙江的平均电价是6毛7一度,比西北贵了一倍”“邻省某市给出的招商条件比长兴还要好”……说这话的,是国科炭美的总经理孔庆强。
国科炭美是一家脱胎于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专攻生产钠电池所需硬碳材料的高新企业。因为上游设备供货商及下游产品用户大多集中在长三角,所以2022年7、8月间,煤化所组团南下,对环太湖城市进行了一番考察,最终决定在长兴建设产业转化基地。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湖州,这位孔子后人表示,虽然湖州的资源成本略高于西部,但是行政成本低。他们查了当年的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名单,长兴排名全国第9,说明本地非常适宜创业。所以尽管政府给出的条件未必是所有候选城市中最好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承诺落地的几率,在这点上,湖州完胜。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国科炭美当初的眼光。2023年8月底工厂动工,2024年1月30日就完成了生产线的建设,这速度、这效率,让长期在北方工作的孔庆强感慨不已。他说,以前都是企业去求政府,希望审批能快点。久而久之他们也习惯了,以为找政府办事就是这样。来了湖州后发现,情况倒过来了,变成政府天天催企业抓紧进度,环评安评快点办。
不仅如此,厂房建成前,长兴开发区还给安排了临时办公场地;完成融资前,政府又帮忙疏通银行信贷渠道;企业用电量大,还是政府出面协调电力部门加大供电,并担保用不完的电由开发区承包……这些都让初来乍到、在本地没有任何背景关系的孔庆强等人受宠若惊,感觉自己来对了。
类似的感慨,这趟湖州之行中,我不止一次听不同的企业说起过。它再次证明浙江的地方政府是真正的现代服务型政府,同时也昭示了一个道理:城市竞争的核心是行政效率、营商环境的竞争。
当然,湖州也不是什么企业来了都敞开双臂欢迎。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湖州有自己的坚持。今年3月发布的《湖州市八大新兴产业链链长制2.0版工作方案》,就明确规划了湖州未来的八大重点产业方向,包括半导体及光电、新能源汽车、智能物流装备、生物医药、特种材料、绿色能源、地理信息+、仿生机器人及数控机床。
围绕这八大新兴产业链,湖州组建了“特战队”,积极外出招商。光是去年,全市各区县主要负责人外出招商引才就累计达到476次、661天,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深圳、长沙、成都等39个国内城市及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境外国家,先后举办半导体及光电(成都)、工程机械和数控机床(上海)、物流装备(上海)、新能源汽车(吉利“中国芯”产业联盟对接会)等专场招商及考察交流活动。
一年下来,共引进且备案3亿元以上八大新兴产业链项目161个,占3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引进数的70.6%。有力推动了吴兴立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基地、南浔吉利远程智芯三电系统集成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全市工业总产值也于这一年成功突破万亿元大关。
今年一季度,湖州再接再厉,又引进了3亿元以上项目114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9个、50亿元以上项目4个。经济增速也创下过去8个季度以来的新高,达到7.7%,远高于沪杭甬等周边大城市,在浙江省内排名第二,并跻身长三角41市增速前三强。
可以说,新兴产业正在重塑湖州的经济结构,曾经的“养鱼湖”已一步步蜕变为“工业湖”“高新湖”。
都市圈时代的城市新红利
当前,中国的人口、经济版图正处在一个大分化、大重组的时期。一方面人口、产业从过去的遍地开花,逐渐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几大核心区域汇聚;另一方面这些区域里的头部大城市规模已接近饱和,开始向周边外溢,于是都市圈的概念横空出世。
与大多数三四线城市日趋“鹤岗化”的命运不同,身处都市圈内的三四线城市,作为核心城市资源外溢的主要承接地,将会成为这一轮城市格局洗牌中的最大受益者。至于每个城市具体能承接到多少外溢红利,既要看都市圈的能级,也要看城市自身的努力。
此前,清华大学曾根据都市圈的发展水平,将全国34个都市圈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三类。其中处于金字塔尖的成熟型都市圈共有6个,分别是广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而湖州恰好处于上海、杭州两大成熟型都市圈的重叠交汇处,这种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为当地带来了三重利好:
第一重,对于有意进军长三角的外来企业来说,湖州将成为它们优先选择的落脚地。
像我这次到访的方正电机,起家于浙西某地,经过多年发展,到2020年时,中国每3辆车就有一辆用了方正电机。其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驱动系统产品,如今被广泛安装于理想、小鹏、蔚来、奇瑞、上汽、长城等汽车品牌的40多种车型。
但生产基地远离下游客户市场这点,始终困扰着公司决策层。为了更接近长三角这个主要市场,2022年公司决定将旗下汽车电子、控制器等业务搬到湖州德清。整个德清基地分为一二两期,全部投产后年产能预计将达到六百万套。为此公司喊出了新的口号:到2030年,全球每3辆车就有一辆用方正电机。
第二重,对于亟需扩大产能的长三角企业来说,土地和用工成本相对低廉的湖州是适合就近搬迁的新厂址。
比如南浔的泰鼎新能源公司,其工厂原本位于隔壁的苏州吴江。但随着企业高速发展,吴江厂区渐渐不够用,且周边已无地可拓。于是公司决定在距离吴江仅45分钟车程的湖州南浔另建新基地。相比吴江的旧工厂,南浔基地占地面积达到118亩,大了一倍都不止。
今年下半年,泰鼎公司还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拿下厂区周边约200来亩的土地。而随着新基地的不断扩张,泰鼎公司也逐步将包括研发团队在内的公司全部搬到了南浔,从此泰鼎由姓“苏”改为姓“湖”。
第三重,对于湖州本土企业来说,都市圈带来了大量人才和外脑,有助于企业提升研发实力。
和所有地级市一样,湖州本土的高校资源相对薄弱。但随着都市圈的建设,越来越多杭州、上海乃至外地外国的高校陆续来湖建设研究院甚至分校。很多本土企业通过与这些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科创能力。
比如位于南太湖新区、生产硅材料的三时纪公司,就通过与浙大、浙工大、杭师大硅基材料研究所、湖州师范学院工学院等高校的合作,保持了旺盛的创新能力。
公司成立不到4年,已拥有PCT国际专利24项、国内发明专利20项,且每年都会有一两款新产品问世,产品性能全球领先。
同时高校也会为企业推荐适合的人才,弥补本地人才不足的短板。就在我们到访的当天,三时纪就通过某高校的牵线介绍,引进了一位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公司也因此成为去年湖州“人才强企指数”上升最快的企业之一。
事实上,不只是中国,当前全球科创中心布局都在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比如美国硅谷已连续4年人口净流出,特斯拉、甲骨文等科技巨头接连出走,反倒是位于科罗拉多州、仅10万人口的博尔德,成为美国新的科创中心,拥有17个国家研究实验室、7000多家高科技企业。
某种程度上,湖州的破圈上位也暗合了这一趋势。在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两个排行榜中,湖州均列第29位,远高于其人口和GDP排名。再配合上前面提到的高效的行政服务和差异化的产业人才竞争两件法宝,湖州不仅避免了被虹吸的命运,相反还在都市圈时代迎来了发展的又一春。这其中的经验做法,值得同类城市细细研究、认真仿效。
/// END ///
No.5784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土哥涅夫
作者简介:长三角区域城市观察家、“为父亲写史”计划发起人、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主理人。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视频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