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掉的“那年今日”,太令人尴尬了!
每当我们打开QQ、微博或是其他社交平台,“那年今日”版块就会弹出曾经的那些动态、照片和状态,用回忆的方式提醒着你,但有时候推送的内容实在是太尴尬了。既然如此,为什么社交媒体如此热衷于推送“那年今日”呢?
———— / BEGIN / ————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有时候打开一些APP,冷不丁就弹出“那年今日”,死去的回忆开始轮番攻击我。
打开QQ空间,那年的非主流时光迎面而来,太吓人了朋友们!
来源:小红书
打开抖音,本想快快乐乐地刷会小视频,结果迎面给我来了个“往年今日”,一时没想起来,我什么时候发过这个东西?
微博也同样跟上了大部队,如今还在内测该功能。不禁令人发问:这功能是非出不可吗?
从用户视角来看,“那年今日”并不是一个很讨喜的版块,但为什么很多社交平台都喜欢推送“那年今日”?
01
“那年今日”
并不是一个很讨喜的版块,
你觉得呢?
讨喜与不讨喜,主要还是看给你推送的内容。
如果把经历比作今日,那可能你会笑话某个阶段的自己,会觉得当时的自己怎么这么矫情,怎么还发这些东西。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回归以往,慢慢会对昨日的自己释怀,“那年今日”保留下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黑历史”,也可能有很多美好的画面。
来源:小红书
从前,我们没有这些技术和功能去存储自己的过往,导致很多美好也无法去回忆。如今,我们都拥有了记录的能力,但却在众多信息中遗失了过往的美好。
举个实际的例子,我和两位很长时间没有见过面的朋友聚了次餐,并合影留念了。回家路上一个朋友忽然说,系统相册提醒七年前的今天,我们仨也一起出去过,也拍了照片,但系统如果不提醒,我们早已忘了,这谁会记得呢?那一刻确实有出乎意料的感动和怀念。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年今日”也可以是一个讨喜的版块。
02
为什么很多社交媒体
都喜欢推送“那年今日”?
任何产品/功能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喜好,“那年今日”也是如此。有人喜欢,就有人厌恶。
1. “那年今日”给平台带来了什么?
当“那年今日”被推送至用户的页面时,一波回忆涌上心头,触发了用户的怀旧情绪。情怀是一个很好的钩子,可以理解为流失门槛,也可以理解为马斯洛需求中的归属感,是用户的痕迹。钩子给到位,就是记忆沙滩偶发的闪光点。
这种怀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用户与平台之间的情感联系,让用户感受到对平台有用心在投入,相对地,提高了用户对产品的依赖性和留存率。
而且对于平台而言,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内容生成方式,因为它不需要创造新的内容,而是利用用户已经发布过的信息,再次创造价值。这不仅节省了内容创作的成本,还让旧内容焕发新生。
至于这个功能为什么会被模仿和广泛使用,只能说明它在某方面效果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果很多用户喜欢这个功能,或者说大部分人都不排斥这个功能,那么仅仅只是这一部分厌恶该功能的用户体验被牺牲了而已。也就是说,从用户总体和公司角度来看都是有收益的,所以各平台才会竞相模仿。
功能虽然在形式上都大差不差,但各个平台在推送规则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里以抖音和微博为例,看看不同平台的“那年今日”有什么区别。
2. 不同平台的“那年今日”有什么不同?
1)抖音的“往年今日”
抖音中关于“往年今日”规则中提到,会将用户在抖音中已发布的内容以时间维度进行智能聚合,包括已经删除的内容,帮助你回忆在抖音记录的美好生活,倒是和它的slogan蛮契合的。
同时,如果用户开启了本地相册的权限,也会对相册中的图片和视频进行智能分类,并且筛选出相关内容进行聚合,展示你相册里的美好时光。
来源:抖音
以上视频内容均可以回忆的形式再次发布进行分享,分享的功能也强化了社交属性,掀起了用户的回忆浪潮,怀念那时的自己和他人。
2)微博的“那年今日”
微博的“那年今日”当前还在内测中,用户在个人主页可以查看自己所发布的微博内容,并且支持分享。但微博的“分享回忆”在可见范围上加了两层限制,仅部分人可见的微博不能被分享,此时“分享回忆”的按钮会被隐藏。
如果用户设置了半年可见,“分享回忆”的按钮也会被隐藏。若想要分享,可以自行调整可见范围为全部,再次刷新后方可分享回忆。
来源:微博
并且明确表示个人主页的“那年今日”模块不支持关闭/取消,这就让很多对其不感兴趣的用户体验很不好,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功能可能就很鸡肋,甚至令人厌烦。
抖音里的“往年今日”虽然会出现在“消息”和自己的私密相册里面,但它支持隐藏“消息”中的“往年今日”这个模块。
所以,对于对此功能不感兴趣的用户,平台或许可以考虑出一些设定,如【不显示那年今日】【不再显示这条那年今日】,给到用户自主选择权。
03
总结一下
“那年今日”起到的作用不仅是为了唤起用户的回忆,更是为了增强用户粘性和互动性。通过回顾过去,找到过去的点滴美好,重新感受那些美好的瞬间,也是为当下快节奏的的生活带来一丝缓冲,停下来看看过去。
这个功能也算是社交平台的一种创新的尝试,丰富了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不同于日常信息流的内容,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但与此同时,也免不了会引起了一些争议和不满。
平台的初衷是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调剂,而非负担。作为用户,与其把它当作一个“刺头”,不如换一个角度看待它,说不定会带来更多的惊喜感。
而平台也应当视情况不断优化该功能,更好地服务好用户,不让该功能成为用户的情感枷锁。只有如此,“那年今日”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做到与过去链接,实现其价值。
文章内容部分,感谢@青苔 @什么东西 @半桶水产品 @别打了我是酱油 等人在 天天问 贡献的精彩回答~
———— / E N D / ————
作者:Ginny,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内容运营
品牌推广| 内容撰写|广告投放|培训合作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