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马建堂最新演讲:建议修改计划生育法(关于人口的现状分析和系列建议)

马建堂最新演讲:建议修改计划生育法(关于人口的现状分析和系列建议)

公众号新闻

作者:新经济学家智库 

来源:New Economist

文章已获授权


马建堂资料图。本文来源:腾讯财经5月19日聚焦“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深圳金融论坛暨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成立仪式在深圳举行。马建堂现场演讲,本文由新经济学家智库根据演讲实录整理而成,有删节。


马建堂最新演讲:建议修改计划生育法(关于人口的现状分析和系列建议)


马建堂以“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元素,人口总量和结构的重大变化将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活动造成深远影响。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关系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他从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趋势、人口发展的现状及相应对策建议等方面作了详细解读。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又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为此,需要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从延长人口数量红利、拓展人口质量红利、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发展的重要论述,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加快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以下是马建堂的发言全文,未经由本人审定:


尊敬的戴行长、尚主席、张书记、林校长,首先祝贺首届深圳金融论坛的召开和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的成立。(新经济学家智库)

我今天讲的主题和金融分不开,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的元素,人口总量和结构的重大变化,将极其深远地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活动,金融活动,所以也没有跑题。(新经济学家智库)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问题,也关系着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所以我们要向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认识、适应、引领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常态,促进人口高质量的发展,并以此推动中国式的现代化。(新经济学家智库)


去年的5月5号,也就是一年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的生育水平和人口的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以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的现代化。(新经济学家智库)


首先我想讲一讲我国人口总量发展的历史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总体上讲,尽管我国的版图不时的变化,但总体上中华民族的人口是在波动中不断增加的。说人口变动就要讲讲人口的调查,中国最早的人口调查活动,根据《史记》的记载,是在公元前789年,当时周与姜戎战于千亩,千亩就是现在的山西介休以南的地方,大败,为了补充兵力进行“料民”,什么叫“料民”?就是祭奠人口,清查民户。(新经济学家智库)


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现在人口学界公认的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年,调查的结果非常精准,精准到了户和人。根据这一次的人口的普查,当时,也就是西汉末年,因为平帝是西汉最后的一个皇帝,他9岁当皇帝,15岁就被王莽给毒死了。这次调查的结果,中国的人口1,222万户,后面还有2000多的零头,5,959万人,不到6,000万人。(新经济学家智库)


中国近代意义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是民国17年,也就是1928年。这次普查是由民国的警察部门历时三年完成的,调查了14个省的数据,然后对其他省的数据进行了一些推算,得出了一个中国解放前的人口的数量4.7亿。抗战的时候我们经常讲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它的来源就是这一次的人口的调查。(新经济学家智库)


新中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已经做了7次人口普查,就是每10年做一次人口普查,逢0的年份做。(新经济学家智库)


1953年6月30号,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的结果,我国的人口6亿出头,6亿零不到200万,所以之前我们相当长的时间讲,6亿神州尽舜尧,就是依据第一次人口普查。(新经济学家智库)


在唐朝之前,中国的几个朝代的人口大致上都是在3,000万到6,000万之间波动,到了唐朝,我国的版图进一步的扩大,人口到了9,000万人。(新经济学家智库)


虽然北宋的军力孱弱,但是经济水平比较发达,北宋的人口,我国历史上人口的数量第一次突破了一个亿,明朝就突破了2个亿,清朝就将近4个亿,民国我刚才讲了4.7亿左右。我国1953年的人口突破了6个亿。(新经济学家智库)


接着来就是不断的跃上1亿为台阶的人口的新的总量,1964年突破了7个亿,1969年突破了8个亿,1974年突破了9个亿,1988年突破了11个亿,1995年突破了12个亿,2005年突破了13亿,2017年突破了14亿。(新经济学家智库)


中国人口增加一个亿,用的时间在六十年代是最短的,5年增加10亿人口。后来几年基本上是7年增加1亿人口,到了后两个亿,就分别用了10年和12年。上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有一封倡议,就是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倡议,实行计划生育,使得我国人口的增速然后比较快的下降,人口每增加一个亿所用的时间在延长。(新经济学家智库)


我们在5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千分之二十三,2.3%,然后基本上是逐年的回落了,当年虽然有一些波动,但总体上是一个逐步回落的趋势。这个到了2022年,负的0.6,当年减少了85万人,去年我国人口就减少了208万人。(新经济学家智库)


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这样一些变化,在世纪之交,我国的人口的结构以及后来的总量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已经深刻的影响着,而且将以后也将非常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活动,也包括影响着在座各位同志们你们所熟悉的金融领域的活动。(新经济学家智库)


所以人口问题,总书记讲,我们既不能主张人口决定论,也不能人口无关论,人口还是中国式现代化进展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的变量。(新经济学家智库)


世纪之交,人口领域发生的第一件重大的事情,就是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了大家认为10%的开始老龄化的界限,60%岁以上10%。到了去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20%,总数接近了三个亿(新经济学家智库)


在60岁以上人口占比提高的同时,我国少儿0-14岁,到了后来调整为0-15岁,占比不断的下降的。1999年我国0-14岁人口的占比是1/4,总人口里有4个人,里头有一个人是0-14岁的,前年这个数就下降了16.9%,这就是少子化与老龄化并进。2022年一年以后,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了认为开始进入老龄化的7%的关口。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的占比超过了15%,总量超过了两个亿(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三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2012年,那个时候我还在统计局。发布数据的时候,我还特别做了强调,外国的记者非常敏感,就是2012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不仅所占比例在下降,而且出现了绝对的减少,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开始了绝对的减少。(新经济学家智库)


2011年15-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是9.4亿,16-59周岁,估计为9.3亿左右,为什么出了两个口径?最初统计局的口径,劳动年龄人口是15-59周岁的,超过15周岁,不满60周岁。后来有关部门指出来,中国的劳动法规定劳动就业人口的最初的年龄,法定年龄是16周岁,所以后来统计就调整了人口的劳动年龄统计的下限,从15周岁提高到16周岁,这个数据是我利用一些数据估计的一些数据。这样去年我国满16周岁不到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是8亿6。12年间,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年龄人口估计用的估计减少了6600多万,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变化。


十多年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6000多万,它的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很多的方面,典型的体现在:第一,很多地方出现了就业难和招工难并行。第二。更加突出劳动工资水平,劳工成本急速的提高。我们劳动者总量大,劳工成本便宜的传统的竞争优势在减弱。(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四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段,一个时间点,就是前年,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61年来绝对减少,减少了85万人,那就意味着人口的出生率低于了死亡率。(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五个重要的节点,去年年终,根据联合国人口计划署和世界银行估计数据,预测数据,我国的人口开始少于印度,我国人口第一大国那个帽子转给印度了。当然印度官方统计还没有公布它去年的人口数据,这只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数据。(新经济学家智库)


对于2022年人口的总量的减少,一些解读和新冠肺炎联系在一起,认为中国人口的减少,绝对量的下降,可能与新冠肺炎导致的死亡率的提高有关系,但是2023年的人口的统计的结果,印证了我国人口从2022年开始减少,不是一个短期的随机的事件冲击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过程。去年大家都知道了,我国人口减少了208万。我国人口从增速比较快的下降到现在的负增长,其中最直接的,我说的是直接的原因,就是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极端的下降。(新经济学家智库)


根据去年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2023年中国的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1.03。大家都知道,保持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的人口,如果是正的增长,至少是不负增长,至少是2.1,一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当时我还在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是2010年12月31号的为试点。当时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是一点三几,1.35、1.36,但是当时中央有关部门就认为这个数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不同意发布这个数据。当认为当时的人口的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应该在1.6左右,我们的1.3几的生育率,很多部门认为和已经他们掌握的其他的行政记录的人口的数量有点不太吻合,所以没有发布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数据是准确的或者基本准确。(新经济学家智库)


总之,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少儿比重下降,少子化、老龄化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趋于减少,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这样的一个人口发展的新常态。(新经济学家智库)


同时我国人口的地区的分布也发生了一些很深刻的变化。第一,人口向东部发达省份和城市群集聚。第二,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给有人开玩笑,现在的海南省三亚市是黑龙江省三亚市。三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人口向省会城市集中。人口总量趋于减少,而且人口的分布总之像大城市省会城市集中。这是中国经过了若干年以后人口变动的新格局,人口发展的新常态。(新经济学家智库)


所以我们要迫切的需要认识、适应、引领这一新常态,并制定与之相应的生育、托育、教育、培训、退休、养老等经济社会的政策,以严管人口数量的红利,培育人口质量的红利,加快塑造总书记要求的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16个字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的总量和结构来支撑中国式的现代化。(新经济学家智库)



下面简单谈谈一些政策建议的看法。


第一个大的方面,要延缓人口总量减少的趋势,尽可能的延长我们的人口的数量红利,生育政策要不断的优化。(新经济学家智库)


首先要研究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修法。现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2001年正式通过,2015年和2021年做了两次修改,但这两次修改基本上是在人口与老的计划生育法基础上做了一些嵌入式的调整,允许生二胎了,就列入了生二胎的条款,允许生三胎了,就列入生三胎的条款,整个的立法的指导思想还是计划生育,立法思想和条款之间不太完全吻合。(新经济学家智库)


202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我是参加的,事前我也给国务院领导同志报告我个人的想法,我说立法的思想,这个还是老的思想增加了新条款,所以我的建议就是根据现在人口总量变动的新情况,对人口计划生育法要进行比较大的修法,从立法指导思想上真正的要鼓励生育。(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二,推广生育辅助技术。现在的育龄妇女普遍的初婚年龄是在提高的,头胎的时间年龄是提高的。另外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的育龄目前的育龄人口,女性的不孕症的比例高达13%-18%,不同的城市比例不一样,有13-18%的育龄妇女想生而不能生,所以推广生育辅助技术很重要。(新经济学家智库)


当然了,通过生育辅助技术生出的孩子到底成长起来有什么影,到目前为止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中国目前一年有40万的婴儿是通过生育辅助技术生来到这个世界的,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到底和正常分娩的孩子有什么区别?仍然需要研究。(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三,有点前卫。研究放宽非婚生子女落户,保障非婚妇女的生育权。上海市妇联已经开始研究这个提案。


第四,提高生育保险的覆盖率,发放生育补贴。现在生育保险参保的人数大概两亿,不到两亿五。现在我们国家有的城市已经对二孩和三孩进行发放生育补贴,但总之力度不够,而且试点城市不多。


第五是延长产假,多渠道的分担用工的成本。简单的延长产假,很多负担是由用人单位承担的,用人单位也有他的难言之苦,所以延长产假和多种生育假的同时,还是要多渠道的分担负担。


第六是鼓励举办托儿所,优先解决2-3岁婴幼儿家庭的托育需求。现在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的减少,特别是每年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中国的0-14岁的少儿是减少的,有一些地方的幼儿园是利用率不够的,但是2-3岁的托育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两岁的。我们的十四五规划是每千人口的托儿的这个岗位是4.5,目前三点几。(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二方面,虽然我们的人口出生率在下降,人口总量在减少,但是我们中国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各种在职的培训,人口质量红利潜力无穷。我们要从人口数量红利,通过教育培训来拓展我们的人口质量红利。(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一就是要根据各学校学龄人口次第达峰的趋势,优化教育资源的统筹调配。现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幼儿园一些医院的产科都面临着需求不足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学龄人口达峰,它是一个次第达峰。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和小学的学龄人口已经达峰,出生学龄人口要到2026年达峰,高中学龄人口是2029年达峰,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是2032年达峰,所以一部分刚上学的未上学的岗位超过了需求,学位超过了需求。但是从初中高中到大学,它达峰的时间是延后的,而在延后到达峰之前这一段,上学的需求仍然总量不少,还得相应的增加这种学位的供应,所以这一个结构的优化,结构的调配。(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二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在职培训的力度。(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三个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我国中央文件已经多次明确要延长公务员职工的退休年龄,小步走快走,应该说这项工作进展得不够理想。我个人的建议是实行退休年龄区间的自愿选择制度。比方说男性60岁到65周岁都是法定的合理的退休区间,允许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从事的工作,自愿选择60到65岁之间的某一年作为自己的退休年龄,然后依次根据他退休年龄的具体的确定来确定他的养老金。(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四个就是顺应长寿时代的到来,支持银发族再就业。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的老人的年龄标准也需要调整,现在统计中国的我们中国仍然把60岁和60岁以上的人口统计为老龄人口,但国际上一般是用65周岁标准。既然是这样,60-70岁的老龄人叫青年老龄人,70-80的中年老年人,80以上的是老老龄人,60-70的身体很好,他有求职的需要,有工作的需要,要支持这一部分人再就业的需求。(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三,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老龄化不断的加深,60岁以上的人口接近了三个亿。(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一多渠道的同时,养老保险账户尽快向全国统筹转变,还有一条尽快的在全国推开长期护理保险。现在中国65岁以上的失能半失能的老人5,000万左右,一人失能全家失能。我这个年纪的同志可能都碰到这个问题,自己的双亲如果健在的话,可能就是失能半失能了。(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二就是加强加大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支持力度和相互的融合。目前我国87%的老人还是靠居家养老,还需要大力的发展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同时通过社区养老来支持配合保障居家养老。(新经济学家智库)


第三是对家庭实行适老化的改造,这也非常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的质量,防范出现各种就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跌伤摔伤。(新经济学家智库)


再就是对5,000万失能老人多方面的予以关爱,增加专业的护理人员,鼓励生产失能老人的功能的辅助器具,也包括我刚才讲的长期护理保险的进一步的推广,现在长期护理险是在全国进行试点,现在中央深改办正在研究,直接不再试了,直接在全国推开。这项工作要抓紧的在全国推开,因为对于5000多万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保险制度。(新经济学家智库)


我就讲到这,谢谢各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俞敏洪北大最新演讲:要让全世界都来帮你,而不是跟你作对马斯克最新演讲:通过星舰项目,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OpenAI CEO最新演讲:GPT-5性能远超GPT-4;媲美Sora,视频生成模型EMO上线通义APP丨AIGC日报樊登2024最新演讲:学会放松,人生才会轻松黄仁勋最新演讲: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最航运 | 出口集装箱货值分析和运价上涨承受度的思考日本首相给当年“计划生育”的受害者鞠躬道歉,并国家赔偿Sam Altman微软Build 2024最新演讲:AI可能是下一个移动互联网安省夏季电费计划5月1日生效!提前更改计费方式能省四块五!中国当年为何能制造出原子弹,而台湾不能!全澳超250个地名歧视华人!华人:这是种侮辱!议员:建议修改!AI教父Hinton 牛津大学最新演讲全文回国杂记(2402)海南一针王新国医师49、长篇家庭伦理小说《嫁接 下》第十六章 千里姻缘(4)新州驾驶员激励计划生效!表现良好的司机可以取消扣分悉尼突发“大规模行凶事件”多人伤亡!在英留学生务必敲响警钟,多多注意安全!(内含租房君多年海外留学安全建议)高级认知的基因分析两篇:视觉变换的基因分析和视觉轮廓整合效应的基因分析李扬最新演讲:在中央文件中,这种提法尚属首次诺奖得主Doudna最新演讲:基因编辑治疗价格太高,体内编辑是未来重要方向黄奇帆最新演讲:做好这三件事,生产力就轰轰烈烈地起来了ChatGPT 之父最新演讲:GPT-5 聪明程度超乎想象,一大批 AI 初创公司的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服务型领导黄奇帆最新演讲:有五件事要做黄仁勋最新演讲:一次次被英特尔踢出局的英伟达,究竟靠什么取得成功?小马宋最新演讲:营销,本质上是干这3件事加拿大降息通道开启!对未来看不清?数据分析和市场预测来了!华州人口突破800万!年轻女性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放缓,金县领跑住房建设率AI助力城市与建筑生成设计!ArchiWeb系列建筑概念设计辅助平台SIMForms发布熵泱——第五十五章最航运 | 刚刚上半年美线数据出炉!美线货代排名!数据分析和展望!ChatGPT 之父最新演讲:GPT-5 聪明程度超乎想象,一大批 AI 公司的努力将毫无意义经常出去“浪”的孩子,大脑会发生惊人变化,这有多厉害?(附0-18岁暑假出游建议)余承东最新演讲:无论把我放到什么岗位,都能带出华为最有战斗力的团队月之暗面最新估值217亿+!创始人杨植麟最新演讲曝光美称哈马斯对停火提议修改意见多,哈马斯回应→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