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刘润:催婚可能会成为历史

刘润:催婚可能会成为历史

职场


今天,读到任泽平和梁建章的《中国婚姻家庭报告》。其中的数据,印证了我的一些零零散散的思考。
未来中国(以及全球)的婚姻制度,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或早或晚,或快或慢。
把这些零散的思考,与你分享。不成熟。仅供参考。
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安排。用薛兆丰老师的话说,是为了解决男(资源)女(生育)的贡献,在人生时段上的错配,而发明出来的一种契约安排,保证先贡献的(生育)不吃亏,后贡献的(资源)不抵赖。
然后,在这个基础契约安排之上,各国文化为婚姻和家庭,赋予了越来越多的额外意义和功能。比如爱情意义。比如陪伴价值。比如养老功能。
尤其是在中国。孝文化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其核心“功能”,是把养老的责任,规范在婚姻和家庭范围内。孩子被养。长大后养育。老年后再被养。这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育循环,以蚂蚁雄兵的方式,解决了整个中国社会的人口延续问题,而不用把压力给到社会。孝文化,是这个制度安排的道德准则。
所以家庭,承担着三个关键功能:财产功能(解决贡献错配),情感功能(爱情和陪伴),养老功能(循环养育)。婚姻,是进入家庭这个状态的门槛。想实现这三个功能,先结婚。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三个功能都在被解构。
首先是财产功能。男女平等逐渐实现之后,女性拥有独立的收入,不再需要靠另一半提供财产才能生存。为了这个功能而不得不结婚的女性,数量减少。换句话说,女性越独立,结婚愿望越低。经济发生在文化之前。女性经济独立在先,丁克文化被广泛接受,会逐渐发生在后。
然后是养老功能。社会养老制度越来越完善(社保,商业保险,个人财富的增加),养老未必一定需要靠孩子。所以,为了养老而先结婚后生子的愿望,也会逐渐降低。没孩子,老了也未必会必然凄惨。
最后是陪伴价值。强烈的激情,和激情褪去之后的温情,用同居的形式也可以获得。如果没有财产功能和养老功能的动机驱使,长期同居而不结婚的群体会越来越多。
所以,结婚在年轻群体心目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严重下降。再加上婚育的成本高(这是另外一个重大话题),就更不结婚了。这是老一代无法理解的。就像老一代其实也未必理解,自己为什么要结婚一样。
看数据。
根据《中国婚姻家庭报告》的数据,我国的结婚率,从2013年9.9‰,逐年下降到2022年的4.8‰。离婚率从2000年的0.96‰,逐年上升到2020年的3.1‰。因为2021开始实行“离婚冷静期”制度,离婚率下降到2.0‰。年轻人结婚的动力减小了,离婚的负担减轻了。
春节催婚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今天是必须通过结婚来解决的。
同时,年轻人初婚的年龄,在不断推迟。1990年,中国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是23.59岁。女性是22.15岁。我父母差不多就是这个岁数结婚的。到了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9.38岁。女性是27.98岁。也就是说,中国的婚礼,“平均”发生在30岁男和28岁女之间。结完婚,就直接奔四了。
这个趋势还会继续。因为发达国家的初婚年龄,更晚。美国是29.8岁/28.0岁,日本是31.2岁/29.6岁,德国是34.0岁/31.2岁,法国是35.2岁/33.1岁。也就是说,未来父母的催婚战,不再是闪电战,而是持久战。

不结婚,是不是就是单身呢?也未必。同居是结婚的平替。80-84的中国人,男女同居率为33.33%/26.79%。85-89的中国人呢?变为了37.99%/33.13%。同居不婚(未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每三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同居不婚(未婚)。这个趋势,可能也会继续。80-84的美国人,男女同居率为:69.7%/64.6%。也就是每三个人中间,有两个是同居不婚(未婚)。

简单来说,晚婚,不婚,平替婚(同居),是社会趋势。催婚,可能也很难改变这个趋势。
随着这个趋势的不断发生,各国的文化(甚至道德准则),甚至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爱情和婚姻,可能会逐渐不再紧密绑定。婚前财产公证的接受度,可能也会越来越高。社会化养老后,家庭关系也会发生微妙变化。我问周围年轻的朋友,你们愿不愿意给未来的子女带孩子。没一个愿意的。自己管好自己的事。
结婚与否,是个人的选择。只要自己选择,自己喜欢,别人也没什么好评价的。但是,这个人的选择,还同时影响着关乎整个人类的另外一件事:生育。
在很多国家,婚姻除了和爱情紧密绑定之外,也和生育紧密绑定。现在,相爱的人,可以不结婚,越来越被接受。但是,没有结婚就生了孩子,还不太被接受。就算没结婚怀孕了,也要奉子成婚。
但是,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晚婚、不婚、平替婚,就必然造成生育率的下降。不婚、平替婚,造成生育率下降可以理解。晚婚也影响生育率,是因为会错过最佳生育年龄。所以,“结婚才能生孩子”的一个次生结果,就是生育率下降。
那怎么办?如果晚婚、不婚、平替婚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就要把生育和结婚同样解绑。有些国家已经这么做了。比如美国。未婚生子比率是39.60%。法国是60.40%。智利是73.65%。73.65%是什么意思?就是每100个新生婴儿中,73.65个婴儿的父母,没有结婚。为什么?因为如果文化和制度中不能包容未婚生子,这些国家的生育率会更低,甚至低到危险的地步。
所以,很多国家在想办法保护未婚生子。比如法国,不管是婚生还是非婚生,都能得到相同的家庭补助。瑞典也是。对婚生、非婚生一视同仁,也是法国和瑞典生育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中国也颁布了类似法规。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虽然现实中还没有真的做到一视同仁,但是其趋势已经在上升。70年代父母,非婚生子比率只有0.3%。但80年代父母,非婚生子比率已经有1.2%。
非婚生子的一视同仁,会非常严重地冲击中国的道德文化观念。很多人认为,这项制度,就是为“小三”设计的,让“私生子”可以与“婚生子”分家产。这项制度会怎么往下演进,还要观察。但是,根据人口趋势,这项制度应该是不可逆的。
爱情,婚姻,生育这三件事,过去都被装在“家庭”这个容器里。但是,随着经济底座的变化(夫妻财产问题,父母养老问题),这三件事,可能会发生一些裂缝,甚至是分离。最终导致家庭规模越来越小。
1953年,中国家庭规模平均4.3人(四口之家)。1990年时,减少为3.96人。2010年时,减少为3.10人(三口之家)。2020年时,减少为2.62人。那发达国家呢?美国是2.53人。日本是2.33人。德国是2人。瑞典只有1.8人。家庭也会越来越小。我们所知道的妯娌、姑奶奶、大舅子等等,这些只有在大家庭才存在的称呼,可能会逐渐消失。我们的下一代可能再也不能理解这些称呼的含义。
爱情,婚姻,生育,家庭问题,是人口问题的子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社会契约的心理版。所以,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生育、家庭的文化理解,可能会逐渐发生缓慢但巨大的变化,最终合理化人口变化所带来的制度变化。
这些变化,是剧烈的。因为它会改变很多东西。这些变化,是痛苦的。因为它和自己从小所接受的文化不完全一样。但无论如何,要理解这些变化。
然后才能不管身处什么变化,都能平静而幸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1、《中国婚姻家庭报告》,泽平宏观。

作者 / 刘润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262篇原创文章



推荐阅读:

《请笑纳:我这28年的写作心法,全部都在这里了》
《长期主义,是强者的胜利。》
《想要赚钱,要先学会分钱:分钱的7条原则》
《每个人都要懂点股权设计》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舍得》巴郎吵翻天!5万申请全部作废?澳洲WHV打工度假签证要成为历史了?!「已婚可耻」,年轻人流行偷偷领证DSA芯片,会成为主流吗?“已婚可耻”,年轻人流行偷偷领证Oskar Hansson:借鉴AD研究,解密临床科研的策略;举一反三,你也会成为医生科学家。。。中国不想,也不会成为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巨大商机!大规模木材会成为下一个建筑趋势吗?被催婚,是因为你的原生家庭太low父母太无能!AI会成为数字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想给不催婚、不唠叨的我妈提几个要求。最悲催中国人之二《我的阿勒泰》火了,松弛治愈的阿勒泰会成为下一个顶流吗?新冠疫苗会成为笑话吗?刘润:看到日本的宠物食品,我咽了咽口水脱胎梦蓝不亦乐乎——调笑令·春梦天目浩天律师事务所2019-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暨公益与社会责任委员会成立大会成功举办刘润:2024年,谁能在抖音电商赚到钱?趣谈| 若查尔斯驾崩,卡米拉会成为什么?威廉王子登基时,凯特王妃又会被如何称呼?39岁的陶昕然,不会成为安陵容国税局提醒纳税人,如果申请大额退税,可能会成为诈骗受害者;勿轻信误导性建议刘润:如何构建你的第二大脑今年德州可能会迎来历史性飓风, 20年来罕见本土芯片公司是否有机会成为「中国高通」+「中国英飞凌」?奥运会期间人满为患?想多了,巴黎那时可能会成为一座鬼城…谁会成为“雷军第二”?聊聊老板做网红的六大江湖流派G5经济录取越来越“癫”了!EPQ会成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吗?童年很短,好好用心“看见”孩子,你的爱会成为孩子心中的太阳~对话 MiniMax 闫俊杰:现在的 AI 应用不会成为 Super App,但这不重要刘润:文明,是更高级的生命刘润:如何才能有尊严地老去?刘润:东京迪士尼为什么那么赚钱?偶然Meta 开放 MR 操作系统,会成为头显界的 Windows 吗?五言:回顾岁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