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太重要了,直接决定你的投资策略。如果搞反了,损失会非常大。而且它反映了当下最重要的一场经济大调整,与每个人相关。但现在公开媒体上的解读很多都是错的。这条视频有点长,但绝对值得你花时间看完。有两个。客观方面,房地产不行之后,财政没钱,没补贴,所以公用事业水电气开始涨价。但这不是最关键的。这轮涨价更是一场有组织的主动调整。是大家不愿花钱,不消费不投资,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卖不掉,所以出现了一个现象叫产能过剩,所以430(zz 局)会议的关键词是去库存。决策层认为是要让大众把钱花出来,官方的说法叫“扩大内需”。就是现在做的一系列动作,归纳起来是四个字:补贴平移。对水电气这些必需要用的东西,取消补贴,没有补贴你也得花钱购买。同时把补贴平移到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比如家电汽车搞以旧换新,一些地方房子也搞以旧换新,刺激你掏钱消费。按这个思路,更多必需品可能会进入涨价行列,像地铁、公交、医疗等。如果接下来是大通胀,你应该加杠杆,多负债多买房;如果接下来是通缩,你应该留现金,减少债务。两种完全是反的,如果判断错了,是会死人的。说马上要大通胀的,一般是两类朋友,一个是卖房子的,另一个是简单地觉得成本上升产品价格就会上涨的。现在的老美就是这样,(疫情)期间不断给消费者发钱,需求拉动了通胀。而我们收入的预期是下降的。央行最新的数据,一季度城镇储户收入信心指数是 47,创下了(疫情)后的新低。你的水电费交通医疗必要支出增加了,那么对于可买可不买的东西,是不是就会减少支出。比如外出就餐、换个新手机等等。收入就这么点,哪怕有补贴,也不会冲动。我们看到的趋势,是 9 块 9 的瑞幸打败了 29 的星巴克,低价为王的拼多多市值超过了品牌为王的淘宝。收入不变,基础消费涨价,很难变成全面涨价,需求端支撑不了。这种类型有个关键,没有大规模产品过剩,如果本来就有大量的商品卖不掉,怎么可能提价?而现在我们就面临产能过剩。其实过去经常出现企业成本大幅上涨,但并没有导致通胀。比如16、17年,反映企业成本的PPI从-5.8%飙升到了正的7.8%,但反映通胀的CPI基本不动,只有百分之一二。还有,20年下半年,因为(疫情),供应链受影响,企业成本PPI也是大涨,但通胀并没起来。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成本上涨就会有通胀。需求端有没有钱更重要。目前来说,我们面临的风险绝对是通缩。资产价格在下跌,消费乏力,产品卖不掉。你必须看清楚真正的风险,才能有正确决策。不能一有涨价,就觉得变了。这波涨价某种意义上不是市场行为,是有组织的。当然,除了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最简单粗暴导致通胀的方式是大规模印钞。这一点要密切关注。
中产必须要调整预期了。楼市救市、地缘关系、整个社会的变化,都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决策。
加入智谷研判年度会员,每周收获一次对世界资讯的认知与独到判断,智谷三十多位研究员辅助大家,去理解资讯背后的趋势和本质变化。
中文互联网正在消失,千万别让自己成为那个代价。
限50个名额,减免100元(原价2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