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招生老师自白:公立、民办都经历了,为什么我让女儿回到国际校?
当了8年国际学校招生老师,Amy在女儿幼升小时,从国际幼儿园到海淀区一所公立小学就读;三年级后,Amy不顾亲友的劝阻,让女儿转到了民办学校;如今女儿即将小升初,她打算让孩子再回到国际路线来。
在不同的时间点,她为什么做出了这些选择?三种教育体系都经历过,她对各自的好与不好有什么看法?在国际教育圈工作了十几年,她有什么“内行心得”想分享?我们和Amy聊了聊,以下是她的讲述。
“公立的功能是扫盲和选拔,别对它有更高期待”
我2008年本科毕业,两年后去了一所国际学校当招生老师。
女儿出生后上的是国际幼儿园,因为当时第一次当父母的我们并没有思考很多,只是考虑到让她上我就职的国际学校,方便接送。
幼升小前,我和她爸的想法却发生了改变。虽然我有员工折扣,学费能打折,单看学费也还能负担得起,但是考虑到一路十几年读下来,学费以外的费用也不是个小数目,担心后面遇到经济问题。
另外,我家和其他国际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差太大,怕女儿在学校里感受到落差。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家在海淀对口的是很不错的公立小学。综合这些情况,我们最终放弃了入读国际学校。
女儿就读公立那三年,她很不快乐,我很焦虑。
我常刷到各种自媒体对海淀家长的调侃,其中有一条说的是,海淀家长其实不希望孩子白天在学校里面待很长时间,因为“在学校上学这件事本身就很耽误学习”。
公立学校本身课程内容是不可能超标的,但是在升学时,只有课标内的知识是完全不具备任何竞争力的,所以大家会在课外时间非常卷的补课。
白天孩子精神最旺盛的时候,在学校学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放学后穿梭于各个补习班,补习各科拔高的知识。最疯狂的时候,她每天放了学要上三个不同的培训班,不快乐是肯定的,但懂事的女儿很配合。
这让我想到,我大学毕业前曾在公立学校实习,老师在面对这个数量的孩子时,没有办法关注每个孩子有没有充分发挥潜能,而是一种“小社会”的自然淘汰机制——你能力争上游,那当然很好;你做不到,只能找孩子谈话和帮忙提醒家长,其他能做的很少。
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即使在海淀的公立小学,教育的最大功能,一是扫盲,确保所有的孩子都认识字;二是选拔,哪些孩子是会学习、擅长学习的,在这个选拔过程中,他就会脱颖而出。
既然已经选择了体制内课程,要势必参与这场选拔,所以我想要换一所于教学抓的更紧,能更好的利用白天教学时间的学校。
图源:pexels
转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花了三年时间才最终下定决心出走。因为就读的公立小学名声在外,身边的人知道后都大跌眼镜,我先生也不同意,他问我真的想好了吗?如果以后后悔了,我要承担这个责任。
我说可以,我们现在就走。
我想让女儿从公立转到民办,期待的是民办多是“保姆式”教学,会手把手地带着孩子,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加深知识,会竭尽全力地帮孩子取得一个好的文化课成绩。
另外一个原因是,民办学校会有更多的活动安排,博物馆课程、夏季冬季课程、春游秋游等等。能给小学的生活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得益于女儿前三年的课后补习,在她三年级的时候,目标民办校有了插班的机会,女儿考过了,于是很快转了过去。
民办学校在课程上确实抓得很紧,早几年海淀公立学校有的下午1点半或3点半就放学了,而民办学校在白天的正式课程上完之后,还会上必修的“选修课”。
终于,英语课开始有外教了,而且在之前政策允许的时候,也会额外使用校本数学教材。
老师直接在教室后面办公,比如说数学老师是班主任,语文课的时候,他也在教室里,学生就会不太敢捣蛋,会好好坐着听课。
图源:pexels
学校会组织各种活动激励孩子们,按日打卡,按周上交,按月评选,每学期末组织各种五花八门的项目,安排到每个孩子。攒积分盖小章换小礼物等,孩子每天热火朝天地为了这些而努力学习。
还有我比较在意的一点是,民办的餐费交得更多,食堂菜色多,孩子相对会吃得好一些。这其实挺重要的,因为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公立和民办学校的区别,如果打个比方,就像买房配的是普通物业和管家物业的区别,前者只给你看好大门、做好基础卫生,但后者事无巨细,连家里修水管或换电线都会负责。
但是不是孩子白天的时间在民办校利用得更充分,就意味放学后就能轻松一些了呢?并不是,民办生家长给孩子补课补得比公立校的更“凶残”。所以,孩子自己的课后时间依然是没有的。
在民办校的这几年,我女儿养成了非常自律的学习习惯,即使是在网课期间也完全不用操心,自然成绩也很不错,是那种能在简历上写出来几行的不错。
这所民办校有初高中,教学成果也挺好,老师说我们想上的话可以直升。
但我却不想让她继续在这读了。
民办校的这三年给了她很大的帮助,遇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同学,她跟老师跟同学学习,养成了努力、自律、上进,同时也非常在意她的学习成绩。
但我发现她慢慢的习惯成为一个很好的执行者,而不习惯做一个决策者和领导者。
因为在学校等着老师们事无巨细的安排好了学习任务,连周几午饭后做计算题打卡等活动,都是固定好的。
这种不用思考的无脑学习在家里也开始呈现,她常常会问我,做完了学校作业后该做啥?当我反问她你自己想做什么,觉得应该做什么时,她总是会一脸茫然。
这一点让我万分难受。
所以,让我动心思转国际路线,并不是因为娃在体制内学的不好,事实上她反而常被周围朋友误认为是 “牛娃”(当然,其实就是个大普娃);
也并不是想让她去申国外的名校,增加学历光环,因为我已经在这行十多年了,国际教育,留学,是我天天在接触、思考、反思的事情。
这个时候想转国际路线这个想法,居然跟我先生不谋而合。
他想给娃转国际路线的理由非常简单粗暴:他不想娃写那么多作业。
因为民办校想要出成绩,势必会留很多作业,所以才上小学的女儿写作业到十点十一点也发生过。
这些年我常常在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会跟很多真牛娃家长讨论,会跟业内资深的人士请教。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加,随着自己从学校离职出来创业,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经历了很多,感受了很多。
育儿上,三座大山(眼、牙和身高)一样都没有放过我,一趟趟的跑医院;家庭里,家人生病,自己手术,高龄生二胎,队友多年持续创业;当年的学生们陆续都长大了毕业了,看他们的状态,深刻地觉得TOP50和TOP30对于人生的幸福感,差别是不是也并没有那么大。
我不想女儿再一直被安排着学习,我希望她有时间去思考去阅读,有更多时间去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学跳舞、画画或者摄影,不用成特长,只是兴趣爱好,在十来岁青春年少的时候,去体验更多可能性的、不一样的人生。
这就是我为什么想让她在今年小升初时,换到国际学校去,因为这些探索都需要时间,我想花钱给她买这些时间。
花几十万学费买孩子的空白时间
如果问我,在国际教育行业十几年,我认为高额的学费是在为什么买单?
我会说,不是国外课程体系、不是优质的外教资源,而是买孩子的自由的、留白的空间和时间。
当然,国际学校也分类型。提供国际课程,最后出路是出国,就算是国际教育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一个学校带着孩子们从早上课上到晚国际课程,刷AP, A Level题,那只不过是与民办保姆式教学对应的“洋保姆式”教学而已,为了迎战“洋高考”,努力的方向从985、211转变到了TOP10和TOP30。
真正的国际教育,应该是鼓励孩子去阅读、去思考、会自我学习、去想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
孩子有时间思考这些问题,也有机会、有资源去尝试,即使没做成也没关系,也是一段宝贵的经历,他从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明确自己的心意,这才是最要紧的事。
探索和思考的动力,没法由外界强加,只能是由心而发。但是这个“心”需要时间和空间。
是老师在塑造孩子,还是孩子自己塑造自己,这是我认为的体制内教育和国际教育的本质区别。
我的学生里,有的是从小学马术、学高尔夫,去参加比赛,他们有这个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专长;有的喜欢养鸡、养植物、养虫子,父母给他专门租了院子,他就去做这些,认真观察记录,还去写相关的论文。
一个人就是要去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才会觉得省力,才会在做的时候不觉得受苦、而是心情愉悦,才想以此为职业、长期耕耘,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对吧?
看到这里,很多国际学校的家长一定会笑我不专业和太天真,难道不知道国际路线其实是比公立路线更卷的一条路吗?国际学校的娃时间也非常紧张,比如IB娃们通常连觉都没得睡。
其实我心里是非常明白的,只是我已经做好了接受这样“尊重孩子,顺势而为”的培养方案下最后会申请到的学校。
相比更现实的问题是,在国内,在北京,有哪所国际学校真的能提供我想追求的这些?
我现在也没有答案。
比上什么类型学校更重要的是?
因为女儿上学外加转学,整个小学期间我们总共搬过三次家, 常被朋友调侃是“孟母三迁”。我很佩服“孟母”,也常常以此鼓励自己(搬过家的家长都明白搬家是一个非常折磨人的大工程,尤其我们这种二胎家庭)。
因为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就是优秀的家庭教育。我始终认为孩子的人格教育很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并不能指望任何一种教育体系。
真正的“鸡娃”,是和孩子充分沟通,尊重孩子,从思想上、性格上去影响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认知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引导她拆解目标、陪伴她落地实施。
不要做青春期孩子的教练,要做孩子的粉丝,做孩子的“站姐”。
毕竟另一个流传很广的调侃海淀家长的段子是这样写的:
认真观察牛娃妈们,向她们学习,会发现她们都有如下特点:
1,追星
2,养猫
3,买鲜花
孩子就是咱们的Idol。
本文授权转载自北京(ID:Jing-kids),北京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首选中文平台,带你了解京城国际学校,探讨择校、留学、中产家庭生活方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