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播剧《庆余年2》大结局,我从中挖到了父母最该看透的5条扎心真相
最近,央视热播剧《庆余年2》在全网刷屏了,一度引发热议。
这部根据猫腻同名小说改编的剧,第二季一经开播就受到极高关注,累计正片播放量已经突破13亿。
如今这一季的故事已经大结局,范闲历经重重迷局后,面对人性的复杂和权谋的深不可测,越来越懂得运筹帷幄,也依然遭遇着一次又一次的绝境逢生。
除了权术的斗争讨论颇多之外,剧中多次令人泪目、感触颇深的,还是各个家庭为孩子的筹谋,以及父母为儿女们付出的爱。
就像有人说的,范闲在世人眼中是大才子,是旁人手中的棋子,可在养育他长大的父亲范建心中,只求他能平安活着回家。
还有那些在朝堂上算计了大半辈子的人,当面临儿女的命运变化时,还是会忧思万千。
无论古今,似乎常常在映证那句老话儿: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看完这部剧,我发现了其中暗藏的5条教育真相,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值得我们深思。
01
关于说话方式:
不知你是否听过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学家在一所小学里做了一场实验,他在每个班级都抽取了一部分学生,然后将这些学生的名字写在纸上,将名单交给了老师。
随后他又告诉老师,名单上的孩子未来都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
但为了不影响实验结果,希望老师们都能对此严格保密。
从那时起,老师因为受到了名单的暗示,认为这些孩子十分出色,于是平日里总是对他们抱有赞赏的目光,也很少会责备他们。
而这些孩子也因为收获了积极的反馈,久而久之,成长得越来越自信优秀。
其实,名单不过是一次随机挑选的结果,不过是恰好在正面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推动孩子们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对一个孩子人生走向的影响。
《庆余年》中,从第一季到第二季,范建在教育方式上的变化,对范思辙的成长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范家的二儿子,范思辙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相比哥哥姐姐,他在才学上较为欠缺,但却十分擅长算账,在做生意上也颇有天赋。
一家人在一起,范建对这个儿子大多时候只有否定和责备。
长期的指责,令范思辙认为,在父亲心中,自己始终是个一事无成的人。
为了能得到父亲的认可,他便开了抱月楼做生意赚钱,谁曾想遭人利用惹出一系列祸端,不得不离开庆国避险,而他也勇敢的承担了这些后果。
看着这份担当,在范闲的劝说下,范建第一次欣慰地开口夸奖孩子:“你没让我失望,不愧是我儿子,一路小心,我们等你回家。”
也就是这迟来的肯定,让范思辙瞬间泪流满面,激发了他的斗志,后来在事业上终于有所成就。
画家竹久梦二说得很对:
“总是挂在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总是很容易被自己说出口的话所催眠,我多怕你总是挂在嘴上的许多抱怨,将会成为你所有的人生。”
孩子很容易被父母口中的话所暗示,久而久之,那些贬低和否定便很有可能变成他们性格的组成部分。
一个家庭最怕的就是,父母总是脱口而出的指责和怨言,成为孩子所有的人生。
父母的嘴,就是孩子的路;父母说着什么样的话,孩子就会走向什么样的未来。
教育路上,记得多一点赞扬和鼓励,少一点批评和贬低,才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更多阳光。
02
关于修炼心态:
教育最大的危险,是“过度焦虑”
董宇辉在演讲时提到过一个观点: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他表示,见过很多家长为了照顾孩子,辞了工作,一心一意只陪孩子。
结果孩子最后还是垮了,究其根本,正是父母把孩子攥的太紧。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这样的父母:
孩子的吃穿用度,生活琐事,学业规划都要一五一十、具体的安排到位。
若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生活上出了差错,父母就会陷入深深的焦虑情绪中。
时间久了,孩子不仅会觉得受到了压迫,感到窒息,还会难以迈开前进的步伐,一旦走出家门,他们的世界就会在顷刻间毁于一旦。
正如董宇辉所说:
“人生中的任何感情,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沉重到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的时候,那么注定会走向失败的结局。”
从小到大,不管儿子犯了什么错,她都会赶忙去包揽下过失,为儿子辩解,很少会让他独自面对。
得知范思辙惹下祸事需要去北齐,她第一反应就是十分慌张,立马提出自己要陪着儿子远行,担心他在外不能自理。
事实上,最后离开了母亲庇护的范思辙,才获得了真正的成长,人生终于开启新篇章。
近两年,“松弛感”这个词成为了很多人的追求,向往中的生活状态。
家庭教育中,父母若是能够保持“松弛感”,戒掉过度焦虑,停止一味内耗,才是促进孩子更好前行的关键一步。
真正厉害的父母,不会因为没有达到期望值折磨孩子,更不会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消耗自己。
与其“死不放手”,不如放宽心态,从容乐观地应对教育中的每个关卡,不断修炼成为更好的引路人。
03
关于教育责任: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带着点“绝情”
《庆余年2》中,有这样一幕看哭了很多人:
林若甫即将告老回乡,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儿子大宝。
大宝因为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就一直保持着孩童般的心智,大多数人都曾因为他的痴傻背地里嘲笑过他。
即便有着成人的身体,可他却始终需要依靠家人照顾,一直以来,林若甫都对大宝格外上心。
于是临行前,林若甫特意把大宝叫来身边,一是父子俩最后的告别,二是教单纯的儿子懂得人情世故。
他把人性的善变告诉大宝:
“如果别人都不喜欢你了,你就自己跟自己说话,蜷在那儿,慢慢地活。”
对于这个活得天真的孩子,他还是狠下心来讲出了现实的残酷真相,从此以后让儿子独自一人面对世界。
毕竟,孩子总要高飞,父母不可能永远陪在身边。
就像剧中有句台词所说:“人不离开家,就永远不会长大。”
为人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展开丰满的羽翼,让孩子拥有对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很认同郭德纲说过的一句话:
“天下爹娘没有不疼孩子的,但是你宠着,外面的人不会惯着,你把孩子管好了,外面的人才不会说他。”
该管的时候不心软,该教的时候不松懈,方能陪伴孩子成就更好的未来。
04
关于家风传承:
家风正,人心和,子孙兴
作家冰心曾写到:
“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而范家的存在,对于范闲的成长而言,起到的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助力。
范闲从小生活在儋州老家,在奶奶的身边长大,耳濡目染学了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
后来回到京都后,他和柳姨娘解除了误会,消除了隔阂,一家人的关系越来越亲近。
在处理大事上,大格局的父亲为他领路,关键时刻为他兜底,让他始终可以坚守初心、不失底线、无所畏惧的往前走。
在遇到危难时,柳姨娘也给予了如亲生母亲一般的关心,真心实意的希望他安然无恙,为他送去了不少温暖。
而范家三个兄弟姐妹的感情,也在日渐相处中越来越深厚。
作为兄妹,范若若毫无保留的相信兄长,在任何利益面前,都以哥哥为先。
作为兄弟,范思辙即便在被哥哥误打、极度愤怒的情况下,还会在外人面前维护哥哥,以自家名声为重。
如果说起范闲人生路上的靠山,那么范家人绝对是最坚实的那一座。
一个家庭中,家风端正,人心和顺,子孙终会有所成就。
父亲处世格局大,孩子自然也会端正自己的三观、拓宽自我的认知,把人生的路走得更宽广。
母亲情绪价值多,孩子自然能在前行路上收获满满的能量,有勇气、有胆识的面对所有难题。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莫过于:家风代代相传,欢声笑语常伴,日子美满幸福。
05
关于接纳平凡:
那个愚笨的孩子,是来报恩的
《我的阿勒泰》里,有一段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文秀在离家打工的日子里,事事不顺,历经太多坎坷,从而开始怀疑自我价值,对人生感到迷茫。
回到家后,她小心翼翼地问母亲:“我还算是个有用的人吧?”
母亲听到女儿的困惑,耐心开解:“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来不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
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没有人用,待在草原上自由自在也很好嘛。”
这正是身为父母的必修课:接纳孩子的平凡,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而在《庆余年》中,郭攸之对于郭保坤的态度就是,清楚自己儿子是个普通人,不求他有所成就,只要他安然无恙就好。
他知道郭保坤生性愚钝,难成世间良将,所以从未过度苛求儿子做出什么功绩。
危难时刻,他也没有怨儿子引火上身,承担下所有后果后,叮嘱儿子学会自保。
郭保坤虽然做事笨拙、目光短浅,但是却重情义,事事想着父亲,十分孝顺父亲,看重家庭。
正如网上流传甚广的一句话说的那样:“他只是做错了题,但是没做错人。”
很多父母总要等到多年以后,才会渐渐明白:大家眼中那个愚笨的孩子,其实是来报恩的。
尽管他普通,站在人群中并不耀眼,但为人正直、心怀感恩、坚守底线,就这样在平淡的日子里过完一生也没什么不好。
成绩的高低,事业的成就,从来不是绝对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
孩子在学业上名列前茅,固然可喜可贺;但把平凡的一生过好,同样值得欢喜。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养出一个懂得感恩、人品端正的孩子,才是最大的福气。
▽
《庆余年2》中有句台词说得极好:
“迷雾里寻不见人,那就把自己化作灯塔。”
教育的终点,离不开父母用心的规划;教育的结果,往往都是父母托举的成果。
点亮【在看】,愿所有父母都能以身作则、修炼好自己,愿所有孩子都能心怀理想,奔赴光明未来。
作者:枳为橙。本文首发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中小学免费有声平台,听海量国学经典诵读、中小学必背古诗词,百万父母的教育宝典,欢迎关注我们。图片来源网络。
关注、点赞、转发,为更多父母带去力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