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端午节,近年来有一个怪现象:就是不能说“端午快乐”而要说“端午安康”,理由这是一个祭祀活动。
这个怪现象来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以,但却迅速在全社会蔓延。每一次说端午节快乐,就有不少人过来纠正你,显得他很有知识。实际上正暴露了他们的无知。这源于一个网络谣言。据2011年~2021年某度指数的研究发现,在2014年之前,都没有人用“端午节安康”来表达祝福,都是用“端午节快乐”。但从2015年开始,“安康“被大量使用,并逐年递增,而使用“快乐”的人迅速减少。根据该指数,2021年,使用“安康”的人是“快乐”的四倍多。那么,2015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大家突然开始用“端午节安康”来表达问候呢?其原因就是,2015年出现了一个网络谣言。“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大家要扫扫盲,不是所有节日都可以互祝快乐。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提醒端午节不适合跟朋友说‘节日快乐’,因为端午是一个祭祀节日,悲壮的日子。过此节,可以送‘安康’,但不建议互道‘快乐’。”这个说法出自一个“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但这个所谓的“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根本就是查无此人,这就是某个不负责任的网友炮制出来的假消息。按照“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的说法,这是一个典型的毫无出处的互联网史学。根据史料,在史书中找“端午安康”这样的祝愿词,根本找不到。相反,在史书中却能找到无数个端午节快乐。比如,唐玄宗写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里谈到:“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是“乐”字。还有敦煌出土的文书《端午相迎书》里谈到:“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这是书仪,即教人写信的模板,就证明这是常用的格式。这些史书中关于端午节的用词不是“欢”就是“乐”,我们奈何不说欢乐?宋初宫中端午节要观“水嬉”(不是表演屈原投江)并奏乐一日(不是奏哀乐),朝廷还要赏赐群臣各种应节礼物与衣料。《梦梁录》:“五日重午节……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
宋宁宗杨皇后《宫词》:“内家衫子新番出,浅色新裁艾虎纱。”元人叶顒亦有诗云:“内家端午赐新衣,万姓千官乐盛时。”明代端午节在奉天殿举办筵宴,君臣好吃好喝并诗文唱和,皇帝后妃还去西苑看斗龙舟、划船,或到万岁山前插柳,看御马监勇士跑马走解(在马上表演技艺)。《謇斋琐缀录》:“永乐间,禁中凡端午、重九时节游赏,如剪柳诸乐事。”端午还有专门用于过节的盛装——五毒吉服,宫眷内臣和外廷官员都要在端午这天穿吉服(没有说把端午节当忌辰过全员穿素服的)。而民间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与各种美食,没有哪一项是为了引发人们的忧伤、让人不快乐的。其实2015年就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包括观察者网、果壳网都对此进行过辟谣,但是很遗憾,谣言还是以比奥密克戎更快的速度扩散开了。尤其是自媒体兴起之后,毫无责任心的自媒体更是加剧了谣言的传播。由此可见网络谣言之可怕!我对此现象感到十分无语,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说是什么祝福语的问题了,而是用看似‘高大正确’的论调来影响大家的情绪、束缚人们的行为。今天进小区的时候,保安还跟我端午安康来着。其实呢,端午安康可以,端午快乐很好,即便端午牛逼也不是不行。板着一张屁股脸,告诉别人端午不能快乐的人就很傻X了。它剥夺你的快乐还让你觉得理所应当。从古代书籍的记录来看,古人在端午这天就很快乐,而且从宫廷到民间都很快乐,不光是端午节是快乐的,连“不能说快乐”的清明节也是快乐的。按照“端午节不能说快乐”这个思路,那么儿童节也不能快乐了,因为儿童节是为了纪念死去的儿童。再说了,谁规定的有人死去的日子就不能快乐?一年365天,你倒是给我找找看,有哪一天没有死过人?西洋的情人节,那可是瓦伦丁牺牲自己的日子,妥妥地该祭祀啊,你不也烛光晚餐吃得挺快乐吗?虽然我知道历史总是被遮蔽的,但还是希望我们的历史不要总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应该具有独立的精神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