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公园20分钟效应”是真是假?这两篇研究揭示了逛城市公园“快充”的秘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如公园、花园和其他覆盖着自然植被的公共区域,成为高楼大厦中的“绿洲”,也为人们提供了一方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空间。
近期,“公园20分钟效应”如同一阵清风,吹进了众多都市人的生活圈,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与亲身实践。这个概念简单直白:即便不做运动,只是在公园待上20分钟,人的精神状态也能获得显著提升。不少网友评论道,“试过了,公园20分钟效益是真的!”
那么,这看似简单的公园短暂停留,究竟蕴含着怎样的魔力,能让现代人在忙碌之余得以快速“充电”?
其实“公园20分钟效应”来自于一篇发表于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 的文章,题为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mmediately after urban park visit 。
这项研究采用了一种名为"一组前后测量调查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进行调查之前,研究人员首先在公园的入口或停车场设置了征求参与者的标志,并配备了研究助手进行现场招募。当游客进入公园时,研究助手会向他们介绍研究目的,并征求他们的同意参与项目,接下来,参与的游客会被要求填写一份简短的问卷调查,并在公园中佩戴一个计步器,以记录他们在公园中的活动水平。
问卷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背景信息和关于公园参观习惯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一组用于衡量心理健康的15个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生活满意度和情绪状态等方面。研究助手在参与者完成公园游览后收回计步器,并要求他们再次填写第二部分的问卷调查。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的三个城市公园中招募了98名成年游客作为研究对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公园游览显著提升了游客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而言,研究参与者在公园游览前后,心理健康水平(SWB)有显著的改善,其中包括情绪状态(PANAS)和生活满意度(SWLS)。但这项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没有使用生理指标进行量化限制了这项研究的可靠性。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在另一篇题为 Changes in cortisol and dehydroepiandrosterone levels immediately after urban park visits 的文章中,这些研究人员改进了他们的研究方法,通过检测参与者生理指标的方法,研究人员发现,游客在公园停留短短20分钟后,不仅主观幸福感显著提升,而且生理水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除了我们刚刚提到的调查问卷以外,本研究中,研究人员选择了更多样的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场所,包括一些大小不同、设施各异的公园,以确保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在生理指标的检测方面,研究人员收集了参与者的唾液样本以用于分析表征压力的激素——皮质醇(压力激素)和脱氢表雄酮(DHEA,一种具有抗压力性质的激素)的浓度。
△ 表一:参与者的特征及活动模式(N = 60)
通过对主观心理健康程度和生理指标的分析,他们发现,在情绪健康方面,高达76.7%的游客表示公园之旅提升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SWB评分从游览前的平均35.82分跃升至游览后的39.18分,有力证明了心理健康的显著改善。
在生理层面,78.3%的参与者在游园后皮质醇水平显著下降,显示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此外,尽管DHEA浓度下降趋势较为平缓(平均降幅27%),但其下降幅度仍大于自然状态下,进一步佐证了公园环境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 图一:公园停留时间对于预测公园访问后皮质醇水平改善的能力,AUC值为0.76,表示预测准确度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哪怕在城市公园中短暂的休憩,也能显著降低皮质醇水平,意味着参观公园后人们的压力水平明显减轻,情绪健康得到提升。这一发现与先前研究结论相吻合,即身处自然环境中确能有效舒缓压力,这提示我们要意识到与自然亲近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极地融入自然元素。
如今,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些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方式,即便像在公园里散步这样的简单举动都能为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城市绿化的重要性,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塑造一个更绿色、更健康、更宜居的城市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时光!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