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网名为“扬眉剑舞”的陈诗宇算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的服饰研究者。他是最早一批在论坛上关注和研究汉服的网友,大学毕业后进入杂志社做编辑,凭着热爱,在工作之余做了很多与古代服饰有关的研究,因为考据的专业水平高,他在服饰复原这个学术的冷门领域小有名气。2019年,他进入北京服装学院读博士,成为了著名文物专家和考古学家孙机先生的学生。在读博期间,他和北京服装学院的其他老师们一起,帮助孙机先生完成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以下是他关于电视剧《清平乐》中宋代皇家礼服考证和复原过程的自述。
电视剧《清平乐》的剧组来找我提供皇家大礼服方案的时候,我手里的资料其实已经积累了十几年了,但是它千头万绪,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结论,正好趁着跟剧组合作的机会,推自己一把。
我从2002年开始接触汉服知识。那时候还是个高中生,在一个汉服论坛里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也是当时国内最早一批开始研究汉服的人。那时候别说复原了,能接触到的与汉服有关的信息都非常少,我记得我在网上搜“汉服”,只找到两个结果,一个是《簪花仕女图》,一个是敦煌壁画。一直到2004年,我终于在论坛上看到网友分享的一部《中国织绣服饰全集》,里面有大量的服饰文物,给我的震撼特别强烈,我才第一次知道真正的中国古代服饰是什么样子的。陈诗宇刚刚结束博士论文答辩,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宋代礼服制度与考据(于楚众 摄)
当时有个网友特别有意思,他有天跟我说,准备写一本历代汉服的书,但他完全不懂,因为看过我在论坛里写过一篇文章,于是就来找我问问。我当然也什么都不懂了,但我建议他先看看各朝代的《舆服志》,你至少要先了解历代都是什么制度,这才能写书嘛。因为这个契机,我也开始看《舆服志》,看到宋代的时候就感觉要崩溃了,怎么看着跟天书一样,实在是太复杂了,它里面皇家礼服有几十件单品,每件单品都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要求。宋代的确是对礼服要求最多的朝代,不但要求多,而且不断修改制度,皇家与礼官之间的讨论也特别多。我认为这是因为这个朝代的历史包袱太重了。秦汉时期是全部破旧立新,经过几百年到了东汉,开始逐渐恢复礼制,但随后又是三国、魏晋南北朝,各个政权都想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对于前朝的礼服制度不需要全面吸收。而到了宋代,前面有隋唐打下的基础,有唐玄宗时期拟定的《大唐开元礼》,它被称为“不刊之典”,意思是完备,不需修改。宋代在已经奠定正统的基础上,就开始一点一点添加,想让礼制变得更完美,结果就是越来越华丽和繁复。《清平乐》剧照我看宋代《舆服志》里的描述,觉得根本就不可能想象出它的那些细节来。但是心里还是对这个事有了印象,平时陆陆续续查别的材料的时候,脑子里会时不时出现这么一段文本,遇到能对得上的信息就慢慢往里填。有一次我看日本收藏机构静嘉堂的一本画册里的《地藏菩萨十王图并使者十三件·阎罗王》,如果不是常年看文献,根本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舆服志》里最复杂的礼服是关于衮冕的部分,衮冕的核心是头顶上四方形的天版,按照描述,天版附加的装饰包括珠旒、翠旒、碧凤、琥珀瓶、玉七星、金稜、金丝网、金丝结龙、花素坠子、龙鳞锦表、紫云白鹤锦等几个部分,让你凭空想象的话,恐怕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所以然。《舆服志》提到,“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我一看这阎罗王图,天版左右两侧数了数恰好一共有24个小瓶子。“上表缀玉为七星”,阎罗王天版上恰好有7颗珠子依次排列的,《舆服志》里还说到了“日月”,阎罗王的天版上又正好有一红一白两个球,这不全都对上了嘛!《清平乐》剧照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舆服志》里描述特别长,每一个字或者词,我都会拆出来找证据,这需要平时看海量的材料,基本上需要穷尽式地阅读。像各类宗教画,包括日本收藏机构每年出的新图册,会陆陆续续公布一些新材料出来,国内的材料也会不断更新,比如故宫、各大博物馆和文物局,库房里的文物还有很多没有清点出来。有些是因为机构里的研究力量不够,有时我们发表了研究成果,会被看到,并邀请去帮这些机构做些工作,那么就对那里的文物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总结的礼服复原有几个原则。第一个肯定是研究文献,官方叙述中对于礼服的细节描述是非常详尽的。第二个是多重互证,文献、图像和考古实物进行比对,相互对得上才能说可靠。第三叫同式类推,如果有些信息补不齐,我可以把制度中其他同类材料拿过来作补充,比如衮冕服的细节不清楚,但通天冠服的画像里有,我可以把它挪过来,因为它在制度中的表述是一致的。皇帝的礼服按照级别包括大裘冕、衮冕和通天冠服等。在《清平乐》里没有用到大裘冕,我设计的方案包括皇太后刘娥辅政时穿的官服,她与曹皇后、徽柔公主等后宫女眷所穿的袆衣、狄衣,还有宋仁宗的通天冠服和他与群臣的朝服等等。电视剧里的礼仪场景一共只有几次。一次是大朝会,宋仁宗穿着通天冠服坐在宫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一次是徽柔公主出嫁着婚服。另外就是关于刘娥的部分,一个是她去太庙祭天,这时候所有人都要穿上大礼服,她本人要穿修改后的衮冕服,再有就是刘娥临终时所穿的太后的袆衣。《清平乐》中徽柔公主婚服
这其中最有挑战性的是刘娥祭天时穿的改良版的衮冕服。她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太后,有想当武则天的想法,但最终没有迈出那一步。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曾因想穿皇帝的衮冕服去祭祖,而引起朝堂上的轩然大波。在历史上,刘娥和礼官都做出了妥协,最后她是以修改版的衮冕服去拜谒太庙的。我们在复原完真正的宋代衮冕服后,调整了部分细节,比如减少了部分章纹,作为刘娥在剧中穿着的衣服。
虽然拍摄过程只用了几个小时,但是每一个细节都得考证出来,要有依据,比如冕旒上的珠子,直径到底是一寸还是一寸五,这个寸是用宋尺量还是周尺量,都需要下明确的结论,不然制作的师傅是无从下手的。最后我们一共用了两三个月时间,把设计方案实现了出来。但这指的是一种影视化的实现方式。如果是做学校里严谨的复原项目,常规来说需要大概两年时间才能完成。第一年要先做论证,做背景论证和文献综述,再去各种博物馆和文保机构进行调研,要摸清文物复原的参考资料究竟有哪些,中间去联系博物馆等地方要发函、考察并写考察报告,这些工作做完基本上一年时间就过去了。第二年开始去寻找供应商,面料的、首饰的、腰带的,要挑出几家作比较,还要做招投标、做报价,各种都要落实,最后真正开始复原可能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各个机构做严谨的服饰复原都是类似的。像中国丝绸博物馆,比如要做一块面料的复制,在第一年基本就是跑各种手续、做论证和调研,第二年才真正开始做实验,织机要装上试试,不断调试,可能大半年时间又过去了。影视化复原就简便得多了。第一、二个月我要把过去十几年积累的材料重新梳理一遍,找到每一个细节的文物参照依据。捋完材料之后就开始做方案,因为要写得很细,所以这差不多又花了一个月时间。等方案做出来,直接提交电视剧的服装组,他们很快做一个白坯布版的衣服出来,穿在模特身上再根据图纸调整衣服的比例。这个比例不是指根据模特的身材调整到合身的尺寸,古代的日常服装可以根据人的身材做很多变化,但礼仪服饰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它所有的长度和宽度都有限定,我们是要看穿在模特身上是否能达到礼仪要求的位置。调整完之后,再去选布料、上色,因为无需对面料和工艺复原,到了这个环节就快多了。《清平乐》中的皇后袆衣
除了跟电视剧合作,我们也跟很多晚会和电视节目合作。有时会感觉到,一些节目的妆造团队并不懂古代服饰,这带来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他们看不到古代之美,比如会很难接受唐代的妆容,如果理解不了这种美,妆造一定会是很失败的。我的建议是让大家多看文物,无论是服装的实物,还是雕塑、画作和文献,只有多看,才能在那些点点滴滴的信息中找到共性,把最符合朝代特征,同时也是最美的东西表现出来。 排版:桃桃 / 审核:然宁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