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城”涨价,外国人四倍门票,是逐客还是保护?
“刚办完新的三年签,下半周就请假带着孩子爸妈去打卡,要是再晚个把月,怕是要多花好几倍的钱!”小橘边说着,手边已经开始打包行李了。
随着七月临近,暑期旅游高峰就要来了。因为日元汇率一跌再跌,日本成了许多人的出行首选。
日本真的便宜吗?最近曝出的一次涨价风波,就似乎令人望而却步。
曾出现在无数好莱坞大片和日剧中,被誉为“日本第一名城”的兵库县姬路城,正在酝酿一波涨价:
从原本的1000日元成人门票上涨到4000日元,且该定价只针对外国游客。
小橘算了一笔账:“换算成人民币就是从50涨到200一人,我们一家五口就要多花700多块钱。”
事实上,类似的知名景点涨价近来在日本有不少。
疫情后随着旅游业复苏,为了抑制“过度旅游”问题,许多名胜古迹不得不出此下策变向“逐客”。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衣食住行等消费价格,也在不知不觉间水涨船高,以对抗低汇率造成的损失。
姬路城涨价的新闻,最近在日本国内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一周前,姬路市市长清元秀泰在一场国际会议上表示,作为著名世界遗产,姬路城正在考虑将外国游客门票费用提高,翻了4倍之多。
“如果太多人上去,天守阁会受损。这也是本地居民休憩的场所,或许设定两种收费标准会比较好。”
这位市长还列出了一张参考清单,以证明类似的“区别对待”,已经是事实上的国际惯例:
“埃及金字塔,外国游客收费标准是本国人的9倍;印度泰姬陵,外国游客收费是印度游客的22倍。”这些数字,的确比姬路城的涨价方案更夸张。
熟悉日本历史的人对姬路城应该不陌生。这座古城堡始建于1346年,目前留存下来的建筑部分多建于17世纪早期,城堡主楼的8座建筑被视为日本国宝。
其中标志性的大天守高31.5米,是江户时代前建造的天守中现存最大的一座。
从JR姬路站出站后,步行15分钟即可抵达这座古城堡群,交通便利,引得游客络绎不绝。
去年,姬路城接待了约45.2万名外国游客,占总入场人数30%左右,皆创历史新高。
除了中国、韩国等亚洲游客外,由于曾在汤姆·克鲁斯电影《最后的武士》中登场,姬路城在欧美也有着高人气。
“要是真的涨价的话,该买票还是得买票吧……”当被媒体问到姬路城涨价话题时,一位美国游客笑着说道。
“你知道我们从美国过来光机票就花了多少钱吗?”
在姬路市官方和日本民众看来,涨价可能是应对“过度旅游”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上个月,我们曾讨论过富士山下网红打卡点被封锁的话题(延伸阅读:富士山网红罗森隐身,过度旅游带来“观光公害”),其中就详细讲述过日本国内对于“过度旅游”的看法。
从富士山下的便利店、京都花见小路到镰仓海边铁道口,都在疫情后经历了流量巨大的游客潮,因为超负荷而变得乱象丛生。
其中,姬路城这样的古建筑,就更容易受到失控人流量的伤害。
与之类似的,还有遍布日本各地的寺庙和神社,在最近几年中,都在用更贵的门票来变向维持游客数量。
今年春季,就有奈良东大寺、日光东照宫、平泉中尊寺等一批知名寺庙、神社主动涨价。
东大寺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处。它所针对的游客不仅有外国人,还有学校组团来的学生团体。初中生门票从600日元涨到了800日元,小学生门票从300涨到400日元。
除了限制游客数量之外,涨价背后原因也包括各项维护成本和人工的上涨。
尤其是这种传统机构,普遍招人困难,老一辈没了接班人,年轻人很少愿意去寺庙工作。即便岗位薪资不断上涨,仍然招不到人,老员工只能身兼数职硬扛。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涨价的远远不止景点门票。
为了对抗日跌夜跌的汇率,商家们早就把账算得明明白白,这些差价基本遍布了游客的衣食住行各方面。
光就食品而言,仅今年4月的一波涨价潮中,食品数量就达到了2806种,肉类部分商品涨幅超过25%,连带着背后的快递、冷链运输等服务一起变贵。
在超市中,同样一款900毫升的牛奶,在2021年的价格是210日元。到了如今,已经涨到了290至300日元。
酒类商品的涨幅也非常高,比如游客青睐的山崎威士忌,涨幅就超过了50%,最高的款式价格甚至翻倍。
有些服务行业的涨价则和上文提到的景点一样,就是针对外国游客的。
例如一家位于东京涩谷的烤肉店,就在看板上明确写有“日本人及国内常住者可减免1000日元”的字样。
店家给出的理由倒也充分,他们认为,对于不懂日语、不熟悉正确烤肉方法的客人,工作人员需要付出更高的接待成本,例如派出时薪更贵的懂英文、中文的店员。
在日本国内,对于景点和服务行业这波针对游客的涨价潮,有着诸多激烈讨论。
有反对者表示,将心比心,如果自己去了外国旅游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不被尊重。
“这种区别对待太伤人,我们奥运时热情迎客的态度已经荡然无存。”“除了涨价之外,难道没有更好的管理办法来对应了吗?”
你如何看待这样针对外国游客的涨价风波呢?来留言一起聊聊吧。
编辑:Cardi C
部分资料来自:日经、KSB、yahoo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