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悲歌。。
昨天看了几张图,这几张图结合起来看,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挺有启示意义的。
不过今天的文章是临时想起来写的,可能思路还是有点凌乱,我写到哪里大家就看到哪里吧。
首先是伴随着《全球化已经走向尾声》,还有就是去全球化风险的不断上升, 现在各国“供给安全”的重要性不断上升。
过去在全球化阶段大家最关心的商业效率,已经在这个阶段让出了第一优先位。
在这种变化产生之后,很多国家认为保持本国内部的产能适度冗余,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我们也看到这两年G7国家的制造业投资的资本开支,一直都在持续激增。
现在美国的制造业的资本开支已经率先起来了,美国以外的很多地方制造业投资也如火如荼。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老美不断扶持印度越南墨西哥的制造业,自己国内的制造业投资也在IRA加持下疯狂增长。
再加上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变得越来越老,老龄化最突出的影响就是总需求会出现缓慢的萎缩。
未来等海外这些产能投资落地扩张起来之后,会存在全球整体供需不平衡的潜在风险。
这些产能如果在未来全部落地,预示着在全球制造业产能持续扩张的背景下,未来的全球产能很可能会出现严重过剩和供给大于需求的通缩。
如果说未来AI加速落地以后,机器人技术再获得突破,那么长期看自动化技术加持之下,未来全球的整体供给必然的远超需求的。
好消息是伴随着这些新建制造业产能投资和资本支出扩张,短期看只要美国经济不出现持续衰退,可能大宗商品还有一段时间好日子。
因为大宗商品上游产能的资本投入已经停滞很久了,这意味着上游没啥新产能投产。
下游的需求又伴随着这些新建制造业产能的资本开支扩大,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
坏消息是伴随着这些新建产能的扩张,会进一步加速供需不平衡这件事对我们国内就业岗位和外需订单的影响。
要知道我们国家是世界工厂,本来产能就是匹配全球需求的,国内是消化不掉这么多产能的,很大部分都是要靠出口外需市场消化的。
现在一部分我们的外需出口订单从国内生产,转移到海外类似墨西哥这种国家,其实也是一种外部需求端的转移。
外部需求端的转移,往往会伴随着外需订单和就业岗位两件事的同步转移。
从经济全球化概念在1985年第一次提出,到现在变成去全球化也不过短短三十几年。
可以说我们国家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下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充分受益者。
现在我们看到的manufacturing construction资本开支的抬升,又何尝不是一种产能跨地区转移到国外。
说到产能转移这个事情,除了我们常见的服装鞋帽,还有个标志性的东西是消费电子类主机厂生产地的变化。
以前我们国家不是引进过很多品牌主机厂嘛,可以看到伴随着这些主机厂的引入,很多下游供应链企业也跟着一起过来了。
比如我们以前看到郑州富士康引进苹果,重庆那边引进惠普都是引进了品牌主机厂。
这些消费电子主机厂企业进来以后,下游的供应链企业也会随之搬过来,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
最近两年伴随着品牌主机厂生产地的迁移变化,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越南,泰国,印度的这些供应链企业上。
比如我们看到越南安卓供应链企业增长很快的原因,是因为越南目前是三星电子的最大海外生产基地。
如果从苹果供应链观察的话,我们也会发现这些年伴随着苹果手机生产的部分转移,泰国越南这些国家供应商的数量在不断增长。
过去这样的产业转移,其实在全球化进程中经历过好多次,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但是不管是美国日本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比如我们看下面这张图是日本经历了失落的三十年,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工资34年没有涨。
但是我们看日本那些出海的国际化大企业,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地依然有着响当当的竞争力。
原因也很简单,日本的那些大企业可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出海壮大,继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但是日本企业出海以后,能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继续保持竞争力,不过这是日本这些大企业的产业转移产生的红利。
对多数无法出海的日本普通人来说,其实他们是享受不到这个红利的。
因为伴随着产业转移到海外,就业岗位也转移到海外成本更低的地方了,这些普通日本人在国内的就业机会就这么没有了。
这些岗位伴随着日本国内企业的迁移,也转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去了。
那些在国内辛辛苦苦工作的日本普通人,其实大多数是没有机会随着日本国内大企业的转移,一起出海到海外去找工作寻找就业机会的
所以伴随着这些日本国内的制造业企业的逐步转移和撤离,很多普通日本人在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减少之后,开始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资本是全球流动的,也是逐利的。既然国外那些产业转移的地方薪资水平更低更有竞争力,那么日本国内的这些高薪资的劳动者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就失去了竞争力。
这个阶段除去个别增长速度比较快,又需要再本土发展的行业,多数行业产业在产业转移以后的就业机会,在日本国内都是在减少的。
这就导致伴随着产业的转移,日本国内很多在这些行业工作的普通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合适的就业机会了。
虽然产业转移的同时企业确实会不断壮大,因为企业迁移到海外可以享受更多的低成本红利,也能获取更高的利润。
但是对很多日本国内的普通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伴随着产业转移,就业机会没有了。
因为对比海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于这些跨国企业来说,日本国内劳动者的薪资显然是更高也更没有竞争力的。
这也是我们看到,日本国内30年工资不涨的原因之一。当然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国内的总需求出现萎缩。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遇到了地产泡沫破灭之后,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滑也在这个时刻出现,几个因素叠加对内需造成了暴击。
老美又在这个时候,在自己主导的全球化框架内,把日本的外需制造业订单,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和中国。
总需求=内需+外需,日本这个时候等于说是遇到了内需和外需的双重暴击。
后面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很多年,自然企业在日本国内就不可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也就不可能给雇员提高收入了。
再考虑这30年的通胀和购买力下降,日本这些行业的普通人日子是下降的。
我们国家台湾省的情况也很类似,也是过去30年工资基本不涨,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同时在下降。
如果观察这两个地方普通人的薪资变化,会发现伴随着产业转移能持续维持增长的,可能只有少数优势行业。
也只这些优势行业能持续提供不错的收入,比如日本的丰田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
但是由于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少数行业里的个别企业,并不是所有能提供就业岗位的行业和整体经济上面,而且这些企业在整体就业岗位里的占比很小。
所以我们看到进入日本失落的30年之后,日本人工资34年没涨,但是企业竞争力并没有下滑。
这也就是我们前面一直说的,日本的企业确实可以出海壮大,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竞争力。
因为企业在把制造业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之后,竞争力变得更强能赚更多的钱。
不过这个伴随着产业转移带来利润增长,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和很多普通人关系确实没那么大。
毕竟对于个体来说,伴随着产业转移就业机会是在减少的。其实过往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的铁锈带。
以前不是有本书,叫做《乡下人的悲歌》,就是写美国铁锈带产业变迁和普通人生活变化的故事。
美国铁锈带的工人们,也是伴随着美国钢铁上下游产业的转移,失去了就业机会以后变得越来越穷。
这些地方伴随着产业的持续转移,区域的整体经济也变得越来越差,进入到恶性循环。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面,可能很多人觉得低端产业转移是好事,产业升级到高端腾笼换鸟是好事。
这个从增强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其实真的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更强了。
但是从很多普通人自身就业的角度看,可能对你自身来说并不是完全的好事,因为伴随着产业转移你的就业机会也在减少。
我们知道这个制造业通常会伴随着人工成本的提高,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方转移到成本低的地方。
产业转移以后,那些低端制造淘汰下来的人,是基本没办法去高端制造里找到工作的。
越是高端的产业,大概率越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且这类行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少。
典型的就是芯片制造或者人工智能公司,可能一个公司或者工厂投资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但最后也就雇佣三五十个人。
这样的一家企业的利润,确实可能能顶的上几百家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企业。
但是这样的企业根本不可能像服装鞋帽制造企业一样,提供成百上千个工作岗位。
这意味着之前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很多普通人,能从事的就业岗位是在被压缩的。
另外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会减少,我们这些年也看到伴随着技术进步很多岗位逐渐被机器人替代。
比如现在你去汽车生产商的流水线看看,会发现生产线上人越来越少,基本都是机械臂,和以前人力密集型的流水线根本不是一回事。
最后很多普通人找工作时候会发现,想寻找就业机会可能就只能去从事服务业。
比如去做外卖滴滴足浴按摩,因为其他行业的就业确实没啥岗位和机会了。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各地可能这类服务业的池子,也快要进入到饱和状态了。
前段时间不是有很多地方都发布了通知,说当地的网约车运力已经过剩了嘛。
这种情况持续的话,在劳动力市场没啥竞争优势的普通人,可能未来还会变得更卷。
毕竟随着产业转移,就业岗位整体很大概率不会增长多少了。但是未来十年劳动力市场供应,却没有减少多少。
我们看大学生的供应数量就知道,未来十来年可能每年还有上千万的大学生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
在劳动力供给稳步增长,但是就业岗位需求整体增速没那么快的情况下,自然大家就只能拼命卷了。
当然还有个选择是跟着企业的产业转移,跟着企业去海外,因为企业转移到海外也需要有人帮助企业工作。
以前我们写过篇《内卷可能刚刚开始》,说现在有可能的话,跟着出海的企业寻找机会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而且不光是现在,可能接下来很多年跟着自己想办法出海或者跟着国内企业出海的步伐,去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寻找机会才是过得不错的捷径。
而且只有想办法走出去,才能摆脱持续内卷的局面,打开自己视野的同时找到合适的机会。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延伸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