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与京雅堂:一个米其林星厨的告别
2024年6月29日,见证了北京潮流变迁与流动夜生活的三里屯瑜舍酒店,在盛大的派对中宣告结束营业。同日停业的,还有由星厨李冬主理,5次登上米其林北京榜单的京雅堂餐厅。
在北京餐饮界,说起李冬,大家都要尊称一声“冬哥”——不仅因为他米其林主厨的名头、超过三十年的从厨资历,更因为他一直在精进创造,永远更上一层楼的劲头。
因为他,才有了京雅堂,一间用中国风味对话世界风华的餐厅,一间不断创新的米其林餐厅。但现在,由于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整体运营策略调整,京雅堂将与瑜舍酒店一起,整体被改造为奢侈品品牌的独栋零售空间,开创下一个时代的风尚与潮流。
而李冬,则将带着他的故事,带着我们对三里屯的记忆,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在京雅堂停业前的最后一个月里, Green BAZAAR 独家跟踪拍摄了李冬和他的团队,带来这个特写故事:《李冬与京雅堂:一个星厨的告别》,展现星厨李冬在过去十一年如何精进创造了京雅堂,最后一天,他如何与他热爱的餐厅告别。
我们也以此特辑作为 Green BAZAAR全新美食文化探索系列#风味与风华 的开篇之作,带你持续关注推动中国美食文化的人与他们的事业。
这不是结束。就像李冬在知晓别离的那天在朋友圈写下的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Green BAZAAR出品
“风味与风华”系列纪录片
《李冬与京雅堂,一个星厨的告别》
巨大的银色气球在半空中升起,蓝色的光斑透露出一股离别的情绪。6月29日的晚上,一场告别派对在北京瑜舍酒店举行,第二天,北京瑜舍将结束营业,结束十六年的营业。
位于三里屯太古里的瑜舍酒店,以往人流络绎不绝
在一面镶嵌着银色闪耀灯球的幕墙前,李冬带着京雅堂餐厅剩下的全部19名员工,拍摄了最后一张合影。在朋友圈里,他发了一张自己站在北京瑜舍地标前的照片,配文是“纪念一下开业的最后一天”。
至此,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瑜舍酒店及京雅堂餐厅的故事,将定格在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中。
相伴十一年,终须一别
2024年6月29日,李冬与京雅堂员工的最后一张合影
这个巨大的调整来得很突然。2024年4月8日,在三里屯太古里官方微信号上,北京瑜舍酒店公布了将于6月底停止运营的消息。这条消息无异于平地惊雷,微信的阅读量很快逼近10万。
作为瑜舍酒店最重要的餐厅品牌京雅堂餐厅的行政总厨,李冬在那一天收到了超过100条问候微信。
“有问我是怎么回事的,有安慰我的。”回忆起当天的情形,李冬的脸上又浮现出复杂的神情。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李冬说话直截了当。“关门了,第一还是觉得可惜,因为京雅堂生意还算可以的。”
李冬一手打造的京雅堂,虽然位于瑜舍酒店负一楼,位置极不显眼,但餐厅不仅“生意还可以”,还算是北京三里屯地区唯一一家连续摘星的明星餐厅,而且是强调中华风味、东方风华的中餐。这是京雅堂所谓的“传奇”所在。
在中式优雅风格的京雅堂餐厅内,李冬充满不舍
Green BAZAAR 最后一次与李冬的深入对话安排在京雅堂闭店倒记时的最后一周。临近中午12点,杯碗碰撞的声响、低声交谈的声音在北京瑜舍酒店京雅堂餐厅里逐渐响起。
坐在餐厅的一角,李冬一边与我们交谈,一边观察着中午的食客。
十余桌食客,共同组成了这天午餐的交响。时值工作日,三五个着衬衫套装的白领分享着广式点心。也有家中的小辈带着两鬓斑白的父母围坐在圆桌前,很快,京雅堂招牌的传统京味果木烤鸭上了桌,笑容也出现在老人的脸上。
“但是,还是觉得理解。”话题回到告别,李冬收回了观察的目光。太古集团并非专业经营酒店出身,作为三里屯太古里发展计划的一部分,瑜舍在未来将变成创新零售地标。
李冬觉得,这一转型和变化也在情理之中。“别的什么也不用说,我是真的很感谢太古,没有这十一年,也没有我现在的状态。”
“状态”一方面指向京雅堂餐厅在北京美食界声名鹊起的名气。米其林美食指南在2019年第一次登陆北京。从2019年到2023年,京雅堂连续五年获得米其林一星。十一年里,除了米其林,Time Out年度最佳酒店中餐厅、City Weekend年度最佳中餐厅这些奖项更是不一而足。
煎、炒、烹、炸,京雅堂后厨的料理交响曲
“状态”另一方面指向李冬在北京餐饮界乃至全国餐饮界的地位。在北京餐饮圈,提起李冬,很多人都要尊称一声“冬哥”。这声“哥”不仅因为他入行三十年的资历、数以十计的“最佳主厨”奖项、中国饭店协会酒店星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的地位,更是因为他永远琢磨着“更上一层楼”的劲头。
“有多少人发现醋没有以前酸了?”京雅堂餐厅刚开业没多久,李冬察觉到这一变化。他去超市,一瓶一瓶看醋精含量,又给供应商打电话,最后印证了他的这个感受。
“醋没有以前酸,意味着菜就不能继续照原来的方法做。”李冬说,原先做宫保鸡丁,是用碗勾兑糖醋汁去勾芡。但为了保持足够的酸度,他将做法改良,先拿大火加更大量的醋“顶”一下,然后再勾芡。
热气腾腾的啫啫煲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足够值得夸夸自己。“这说明厨师用心了。对吧?这个事如果不是发生在我身上,发生在任何一个厨师身上,我都会说他用心了。不用心,他不会发现这些问题的。”
李冬对团队说:“这不是你们职业的终点,是新的开始。”
李冬热爱自己的职业——厨师。
从1992年入厨行至今,李冬在厨业耕耘了超过三十年。用他的话说,除京雅堂餐厅闭店这一遭,其他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
李冬的姥爷与父辈皆从事餐饮行业,这让李冬打小就跟着大人吃遍了京城的美味。他从小争强好胜,是个做什么都不能输的孩子。本来初中毕业要保送到高中,但因为叛逆期淘气,被学校取消了保送资格。
在父亲和舅舅的建议下,李冬报考了设有烹饪专业的北京市第六十一中学,那年是入学的第一名。读烹饪专业前,李冬连炒鸡蛋都不会。
一开始,也并没有打算做厨师,还是因为不服输的性格,觉得“既然学了就不能落后,甚至要争第一”。
繁忙而有序,干净且一丝不苟是后厨的标准
在三十年的烹饪职业生涯里,有三段经历让李冬印象深刻。
第一段经历,是毕业后进入北京丽都假日酒店。在20世纪90年代初,丽都假日酒店是北京仅有的几个合资酒店之一,用现在的话说,是“挤破脑袋才能进去的酒店”。他在那里一待就是七年,从学徒、打荷、砧板做到炒锅。别人休息的工夫,他拿着青笋、萝卜练习雕花,别人休息了,他用剩菜练习翻锅,基础都是在那时候打下的。
第二段经历,要数从2004年到2013年在北京嘉里大酒店工作的9年。当时的嘉里大酒店经常举办超过800人的宴会,每天加班是家常便饭,最忙的时候李冬连续工作过21个小时。但是在这九年里,他不仅掌握了更多做菜烹饪的技巧,也提高了管理能力。
“技术是死的,到一定程度、见的东西多了,自然会搭配、能改变了,可是人际关系这些事,真的有人一辈子都干不明白。”李冬清楚地记得,大概是2008年,自己“突然开窍了”。“很多事情也没有原因,仿佛脑子里的一个意识突然清晰了。到那个时间点了,一下就OK了。”
那年,李冬34岁。
在嘉里大酒店任职厨师长的时候,每到春节,李冬总会请团队人吃饭。后来这成为了这家酒店厨房的传统,被延续了下去。也是在这个过程里,李冬意识到,自己从骨子里就是适合做“老大”的性格,因而也一直寻找一个做“老大”的机会。
李冬对每道菜出品步骤的把控极其细致
第三段经历,是机会在2013年来临了。李冬决定离开嘉里大酒店来到北京瑜舍,很多朋友劝他不要冒险。工作十年就可以转无固定期合同,相当于未来生活的“铁饭碗”。
更何况,那时候李冬刚刚升级做爸爸,孩子仅仅6个月,而妻子当时没有工作。但李冬说,自己看准的事儿,就会去做,哪怕别人并不看好。
自己看准的事儿,就一定会去做
“我真的算是胆比较大、比较有魄力的,”回头看自己的决定,李冬很是感慨,“因为我觉得这事能干,还算看得准。”
2013年4月1日,李冬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这是他来到瑜舍酒店担任行政总厨的第一天。
“但其实3月27日、28日,我就给酒店招员工来了。”他很快搭建起一个20人左右的后厨团队。这一年的夏末,中餐厅京雅堂正式开业。
2013年,京雅堂蓬勃的初创团队,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
2014年,京雅堂取得的第一份荣誉
京雅堂位于酒店地下一层,原本是酒店规划的PUNK酒吧,带着国际设计师打造的先锋设计。很多客人走到门口,探头看看,以为还是原来的酒吧,不敢贸然踏入。
作为主厨,李冬着急。他先推出了一个台湾卤肉饭午间套餐,售价只有88元,为的就是吸引客源,结果一中午只来了一个人。卤肉饭行不通,李冬转做粤菜点心自助。他拉来了一个熟练可靠的点心团队,每天中午都是现包点心。
“我们的点心都是我们自己手工包的,这是我非常自豪的一个事儿。”说起来,李冬的脸上满是骄傲的神色。
最开始,午餐点心自助套餐售价仅108元,这在当时的北京酒店和餐饮界都是震撼性的。因为那个时代的星级酒店餐饮,很少有社会化的产品和营销,一直以“高价模式”在酒店业的闭环中合理地运营着。
但李冬不想只做一间“酒店附属餐厅”。“在高级酒店餐厅吃108元正宗粤式点心套餐”的名声很快打出去了,从最少时中午只有一位客人,到午餐卖出超过3万元的流水,仅仅花了短短数月。“那个年代真的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
京雅堂餐厅定位融合中华菜。身处北京、名字里带一个“京”字,烤鸭是京雅堂的招牌。打正式入职,李冬就开始研发烤鸭——这一北京餐饮最有特色也是最卷的单品。
烤鸭是京雅堂的招牌菜,鸭肉细嫩紧致,香酥的鸭皮脆而不腻
枣木烤出来的鸭肉香味四溢
京雅堂的烤鸭,选择的是鸭坯相对较小、生长40至45天、重约4斤半的北京填鸭,这样的鸭子肉质更嫩,烤制前还要冷冻,最大程度降低油脂。
传统的烤鸭蘸酱是在甜面酱基础上加其他调味料熬或蒸。但李冬加入压碎的大枣、蜂蜜等食材,不仅提鲜解腻,枣的加入更与烤制烤鸭的枣木呼应,有一以贯之的枣香。配料上,除了传统的黄瓜丝、葱白丝,还有炸蒜蓉、哈密瓜丝。
“光烤鸭蘸酱,我们就研发了三个月,最后我可以说我这儿的蘸酱和所有其他地儿的都不一样。我们与食材的性质、鸭子的口感相搭配,更清爽一点。我们搭配炸蒜,因为炸蒜的味道比蒜泥生蒜要淡很多,而且会带来甘香。这都是我们的一些小心思。”
京雅堂营业最后一天,烤鸭销量火爆
李冬说,自打从事厨师这一行,有几个目标早早就定下来了。第一个目标是有一家自己的餐厅。这个目标在2003年就实现了。当时他从东方君悦主动离职,开了一家自己的餐厅。时运不济,创业时碰上“非典”,没多久餐厅就关了门。但是这个目标算是实现了。
“第二个目标是能获得更高的所谓的奖励,不是钱,是荣誉。”最开始当厨师的时候,李冬还不知道米其林。后来知道了米其林,李冬从2015年前后就跟很多人讲,自己有一天要拿米其林。
“我觉得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目标,也是干厨师这一行所有人的目标。”
餐饮界有句老话,摘星星难,守星星更难。李冬也同意这一句话。“当你掉了一颗星星,想要拿回来,就要付出更多努力、达到更高的标准。”
米其林指南在2019年第一次落地北京,从2019年到2024年,连续五年的榜单,京雅堂餐厅都稳列一星餐厅,成为并不擅长于酒店和餐饮的太古集团的奇珍。
而李冬尤其看重2019年与2024年这两年的结果。“疫情三年,变化不大,但是去年年底新发布的2024年米其林北京榜单,掉了很多,也进了很多。证明这是真刀真枪的比拼了。”
“第一年和第五年,京雅堂都在榜上,这说明我们确实做得不错。”
2019年至2024年,京雅堂连续5年获得米其林一星,团队留影庆祝
李冬说,除了出品稳定,一直在创新,这也许是京雅堂一直稳居米其林榜单的原因。
从复原古法菜的天梯鸭掌到各地探索采撷而来的灵感,“创新”是李冬一直以来的追求。“我们不停地出新菜,还是那句话,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我们与众不同,一直在做这个事儿。”
即使到开业最后一刻,李冬仍坚持完美菜品
京雅堂每8个月换一次大菜单,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新菜。从2014年开始,瑜舍酒店每年会规划两次“Discovery之旅”,北至沈阳、大连,下江南至扬州、南京,南去过海南陵水、三亚。
天南海北采风完,李冬会把尝到新食材、脑中的新灵感都变成新菜。有食评人曾经在文章里写:“只要冬哥出新菜,整个三里屯都会为之倾倒。”
李冬告诉我们,在厨师这一行当,能做好,无外乎几个因素:有天赋、有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最牛的是你有天赋——我也没天赋——有天赋的人太少了,十几岁、二十几岁就出名,这个比不了。”但后面的三项,他在三十多年里一直实打实地贯彻。
基础靠的是入行那会儿刀不离手地练,看书更是水滴石穿的功夫活儿。不仅是菜谱食谱,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历史人文,李冬什么书都看。书中不仅有黄金屋,也有创新的灵感。
2024年6月29日,瑜舍酒店与公众告别的这一天还是来了。
李冬来不及感慨。因为酒店安排了盛大的告别派对,邀请了数百位宾客和新老员工们狂欢。李冬需要带着团队准备派对的餐食,同时也要穿插接待一下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前同事们。
瑜舍最后一天,李冬在派对上与大家告别
白天,李冬和团队拍了一张大合影,然后把四十多本书整整齐齐码在纸箱,这些书是他的宝贝,很多灵感已经被他记在笔记上,正待付诸实施。
这场意料之外的离别,打破了原先的计划,“只能等以后有机会再做了”。
书是李冬的灵感来源之一
李冬说,4月8日官方消息宣布之后,每个人都有一些失落感,他自己更是如此。“我18岁开始工作,如果60岁退休,也就工作42年,其中11年都在这里。这时间不短了。”
他坦言,自己有两天没有睡好觉。但是没过多久,他就释然了。“我觉得挺好的,我不一直想自己做点事吗?”
其实跟着他的团队这段时间也陆陆续续离开了。负责烤鸭的徒弟刘博选择前往加拿大,继续做烤鸭。李冬觉得挺好。他叮嘱徒弟,无论遇见什么事,别着急。“没准儿再过几年,性格就沉下来了。”
6月29日,徒弟离开的那一天,李冬和他一起,为烤鸭加了最后一把火。
李冬与徒弟刘博一起为烤鸭加了最后一把火
李冬与徒弟刘博拥抱告别
“最后一把火,也预示着咱们新的开始,凤凰涅槃。”
另一个徒弟则陪着李冬站好最后一班岗。和过去十一年里每一个开门营业的日子一样,这一天他们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
李冬一数,这天京雅堂一共出品了51只烤鸭,是开业以来最多的一次。
第二天一早,李冬就要去景德镇看瓷器。和京雅堂共同度过的十一年就这样五味杂陈地结束了。“我们需要走出去,看更多的东西,把更好的东西带回北京,带回三里屯。”
灯光熄灭,李冬与相伴十一年的京雅堂告别
那天晚上,熄灭厨房的灯光,李冬走出这个自己精进奋斗十一年的地方。
他在朋友圈写下: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难说再见
代表Green BAZAAR及李冬先生
感谢以下挚友对本片拍摄的支持
吕振宁
王宁
王玮
王瀛
王云浩
王云利
吴疆
赵一斌
甄毅
十一年前与十一年后在京雅堂门口的李冬,同一刻夕阳,不同的光景
作者:水母
做过演出、干过媒体、拍过短片、当过公关,但一直是充满好奇心的人类观察者和美食爱好者。
特约平面摄影:路小五
艺术家、摄影师、「勺与」文化主理人、中国珠宝玉石协会会员、《视觉美食家》书作者。
场地致谢
提督臻选·TIDU RESERVE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
总监制:徐宁
特约顾问:王云浩
特约平面摄影:路小五
视觉监制:Yvette艺凡
编辑:邵一雪
统筹:邢惠
撰文:水母
导演:KiFer Hsu
执行导演:刘宜波
视频摄影:马玉胜
灯光师:贾立明
后期剪辑&调色:邦!PROJECT
设计:张晓晨
编辑助理:张亦竹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