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热议新名词:“金融羞耻”
来源:母基金研究中心
这几天,金融圈出现了一个热议的新名词:“金融羞耻”。
这个词来源于,7月6日,在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高金副院长、会计学讲席教授李峰发表了题为《如何来定义“高金人”》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指出,“在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我国对科技创新,尤其是硬核科技创新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地步。这是非常好的现象,硬核科技是驱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手,我们都感到欢欣鼓舞。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人开始认为金融业毫无价值,因为金融似乎不是硬核科技,认为金融业是可有可无的交易成本;有些金融从业人员,包括我们的一些同学和校友,甚至产生职业羞耻心。”
对此,李峰认为,这种观点亟需得到纠正:“所有的高金校友,都需要坚信金融的作用和重要性。这是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重硬轻软。除了硬科技之外,组织设计、科学管理、以及各种专业服务(包括金融服务)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可或缺的成分。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金融从业人员,或者在企业从事投融资工作,我们不但不应该有羞耻感,而应该深感自豪。”
这篇演讲,迅速在金融圈内“刷屏”,引起了行业人士热议。
“这两天金融行业的各种消息有点多,本来正在和同事讨论‘金融人的自我价值感被摧毁’的话题,这又来了一个‘职业羞耻心’。不得不说,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中,有些从业者确实不敢说、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金融的。我在某个文章下的留言,被追着骂了几十楼。但正如李峰教授所言,我们不应该有羞耻感。金融业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我们都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没什么可羞耻的。”某深圳地区券商人士林琪(化名)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林琪指出,下行周期里,金融从业者的工作迎来许多挑战,各家机构普遍都在降薪、裁员,就算暂时幸运地没受到太多影响的少数人,大环境影响下工作也更难做了。“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行业收缩的阵痛,大家在心理上还是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还都能怀有抱团取暖、再坚持一下的心态,但现在不只是工作难做了,舆论环境也不友好了。说‘金融不创造价值’、‘金融没有技术含量不配高薪’、为行业的降薪裁员落井下石拍手叫好等等,甚至有些‘人人喊打’的意味。我认为行业的周期调整是很正常的,但许多舆论的误解,难免有些感到心灰意冷。”林琪表示。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绝大部分金融从业者,都不是什么外界贴标签的所谓金融精英,也没有什么资源和背景的加持,只是勤勤恳恳的金融民工罢了。我和大多数金融从业者一样,都是一路‘卷’上来的,曾经金融专业一度是最炙手可热的,高考分数线极高,聚集了众多‘小镇做题家’,大家工作之后加班、熬夜更是常态。所以,现在的情况,对很多同行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打击。但不可否认的是,时代的红利期过了,我们都要学会接受现实,调整心态。”某上海地区VC投资人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在“金融限薪令”及“破除金融精英论”等大背景下,近年来金融业降薪传闻满天飞,今年更是层出不穷。
从前段时间上市券商陆续公布的年报来看,降薪已成行业事实,众多头部券商带头降薪。2023年年报显示,51家上市券商中已有27家人均薪酬下降,更是有5家券商2023年员工人均薪酬同比降幅超10%。而在这51家上市券商中,已无券商2023年人均薪酬过百万元,“人均百万”时代成为了“过去式”。
近期金融业也传出“退薪”消息。有公募基金实施限薪举措,自2022年起超出标准的退薪工作已于上周启动,达到一定标准后部分退回。证券业也有类似情况,如今年1月13日,东兴证券公告称,董事会已审议通过《关于审议公司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的议案》。
当金融行业步入寒冬,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基金公司的从业人员,过去一段时间都在普遍遭遇降薪和裁员。在这场“裁员降薪”潮中,VC/PE从业者亦深受影响。
北京基金业协会近期编制的《PE/VC机构薪酬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行业降薪趋势延续,整体年薪水平较2022年下降20%-40%。
相比2022 年行业薪酬下降只是部分机构年终奖发放未达预期,2023年股权投资行业基础薪酬也有所松动,降薪成为机构的“共识”。总体看一线投资机构的基础薪资依然维持不变,但是由于受大环境影响,其也无法避免2023年投资节奏和出手频率的下降,一线投资机构不同行业组的年终奖下降可达10%-50%。
国央企背景的投资机构降薪程度,视政策监管要求而受到的影响不同,但是国资背景机构薪酬体系中薪酬递延的机制已经全面实施。市场化机构则会用整体部门裁撤、降薪、降低员工福利等方式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行业整体年薪水平较2022年下降幅度最高可达40%。
“这个数据毫不夸张,据我所知的不少家投资机构的年薪确实是‘腰斩’。很多投资人朋友在交流中也都说起所在机构已经裁员或计划裁员。过去几年VC/PE的步子太快了,急速扩张后,在当前暂缓出手投资的现状下,人员优化、成本优化自然成了必要的事情。”某北京地区VC机构合伙人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
母基金研究中心了解到,某头部机构不仅裁员、降薪,还降职。根据最新的绩效评级制度,部分高层将在其职称范围内小幅降职,例如从董事总经理降为执行董事。
当前,VC/PE行业已进入周期性的下行通道,对GP来说,用“募投管退都难”来形容毫不夸张。作为投资机构中的从业者,自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机构募不到钱,也拿不到退出回报,自然会“裁员降薪”。在这种情况下,身在其中的投资人也有了不同的选择——有人离开,有人坚守,还有人顺势改变。
首先,一部分投资人选择去国资投资机构,并降低薪资预期。“我是主动选择去国资平台的,薪资确实比市场化机构低很多。但国资的优势在于,机构实力雄厚,募资压力小,资金充沛,起码能真的有机会出手做投资了。”某PE投资人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此外,有不少投资人都主动转岗去做投后了——“这两年我们在投资方面非常闲,与其出不了手干看着,不如去做点实在的,积累积累投后和退出方面的经验。投资机构本身这两年也都重视起来投后了,周围很多一级投资人朋友现在也都专注做投后了。”上海某早期基金投资人表示。
“经济周期调整和行业形势变化,是我们无法控制,也是无法预期的。很多金融从业者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现在面对行业的变化、舆论的裹挟,心态上可能很难接受,自我价值认同受到挑战。但是人生从来就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性,希望和各位同仁共勉,爱自己、善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某北京地区券商人士对母基金研究中心有感而发。
潮起潮落,周期带来的“降薪潮”已成事实。“打铁还需自身硬”,不仅是投资机构需要在周期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对于投资人而言也一样,不管是坚守蛰伏等待出手机会,亦或是顺势转向其他业务方向,躺平不是出路,多修内功才是最关键的。
添加徐老师微信
立即咨询
国际在职“MBA/EMBA/DBA”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国际在职“MBA/EMBA/DBA”课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