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张雪峰,我妈要和我断绝关系了
在开始今天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个简单的投票。
你有因为志愿填报跟父母or子女吵架的经历吗?
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我不敢说100%,但至少我认识的一半家长和子女,都会因为高考填报志愿发生摩擦。
前几天我收到一名同学的消息,据她所说,她妈为了张雪峰发了疯。
我引导着她倾诉了很多心里话,得知事情始末如下:
“今年内蒙古美术分数线疯涨,作为一名艺术类考生,我文化分想报考一个好学校很难,所以打算再上一年。
但我妈最近好像魔怔了一样,还在为我今年报考找出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时时刻刻都在看张雪峰,吃饭看、睡觉看,就连一边儿炒菜也要一边看...
说实话,我能理解我妈,但我都已经准备要再来一年了,她现在还看这个干啥?
而且我也觉得张雪峰只是一个普文普理的报考老师,跟艺术生没啥太大关系,所以我妈看了也没用。
昨天我下班(找了个兼职,打算暑假半工半读)回来,一进屋,我妈就跟我说‘你看看张雪峰的这个视频’。
我当时就和我妈说‘太累了,而且已经决定复读了,现在看了也没用’。
没想到这一句话点了我妈的炮仗,她突然对着我咆哮,说‘你看一眼能怎么样?好不容易有一个讲的了,我给你跪下,求你看,行不行?’。
我被我妈一顿说,懵了,也上火了,带着脾气抢过来手机,‘我看行了吧’。
二倍速看完了,发现视频内容就是张雪峰和一个艺术生唠嗑。我就跟我妈说,‘没什么干货’。
没想到这话也说不得,我妈听了又开始吼我:‘我让你看看这个视频怎么了?我不能管你了是不是?他没用他会拍成视频放出来吗?’
我无言以对又气急,直接摔门回了屋。我妈却还不停战,追到我房间里来,反反复复的揪着我不看张雪峰视频这一个点骂来骂去,好像我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一样。
最终我忍无可忍吼了回去,‘我已经看完了你还想怎么样?都告诉你了没用,没用,你要想看你自己去看啊!’。
然后,我妈就哭了。
我真的感觉很窒息。
我不明白,我妈为什么这么疯魔地把张雪峰的话当成圣旨一样,就算我不看这个视频,又能怎么样呢?也不至于闹得全家不得安宁吧?”
以上就是这位同学和我分享的全部了。
我先提炼一下重点,介绍一下孩子家的基本情况:
①一般家庭,不算富裕,父母是普通打工人;
②学艺术的很烧钱,大家应该都知道;
③孩子本身挺有想法的一个人,但学习能力一般;
④内蒙古的文化分数线本身就不高,所以孩子文化成绩挺不理想的;
⑤孩子也不是不懂事儿,跟我说打算半工半读减轻家里负担。
要光听孩子吐露心声,那满满都是委屈,好像全世界最大的受气包就是她。
站在一个“大朋友”的立场上,我安抚了她。但说句心里话,要是非得让我分一个谁对谁错,还真没有。
等着张雪峰“救命”的妈妈,有错吗?
作为一名老师,也是一位母亲,我一开始就很能共情这位妈妈。
她真的是因为“孩子不看张雪峰”而发疯吗?
并不是。
真正压垮她的是烧钱的艺考、是再来一年的煎熬、是孩子不争气的分数。
她反复的去看张雪峰的视频,其实就是异想天开的希望,能够通过张雪峰为孩子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她把张雪峰当做了救命稻草。
然而孩子的态度却毫不留情的击碎了她的想法,才会让她崩溃。
做父母真难。我身边有形形色色的家长朋友。
比如说家里条件很一般,但在各种补课班上都很舍得花钱。
比如孩子成绩常年吊车尾,但还是想着能不能通过其它方法,艺考,甚至是临时抱佛脚的走艺考,高考考个好点的大学。
每次听到看到这些,我都会有一种无力感,他们在自己的事上或许都没有费过这种心思,但在孩子的事上操碎了心,却并不被理解。
于是他们喜欢用吵架、泼冷水、压迫、道德绑架的方式,和子女沟通:
“我为你牺牲这么多,你为什么就不知道感恩呢?”
“只要你幸福,我怎么样都可以。”
“听不听由你,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你现在不听我的,迟早会后悔!”
最后往往适得其反,有些会让孩子更沉默,有些则是让孩子心生怨怼跟父母疯狂唱反调,总归不会是一个好的结果。
之前我看过一个节目,叫《超级育儿师》,里面十岁的男孩小娄同学和父亲的关系十分僵硬,爸爸总喜欢以质问、吼骂的语气和儿子沟通,甚至严重的时候还会上演“武力镇压”。
有一次,小娄同学赖床不想上学,暴躁的父亲直接一把掀开被子、扔掉枕头,强行把还光着膀子的儿子拽出去,喊着:“你是我的儿子,我就要教育你”。
儿子却毫不犹豫的回击:“我不是你儿子!”
没有人会说视频中的父亲和留言中的母亲不爱孩子,但在孩子眼里,明明你打了我一巴掌,凭什么我还要配合着,假装自己很享受呢?
如果父母能换一种表达方式,和孩子开诚布公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结果或许就大不相同了吧。
就拿留言中的母亲来说,如果她能够跟孩子直接的说明利弊,包括复读一年的新规划、当下的成绩、家里的状况,以及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出路等等,而不是通过崩溃的方式去施压。
那么我想,这个孩子但凡有良心,就算是演也会把自己发奋图强的状态演出来了,她一定会想办法去安抚自己的母亲,而不至于和母亲陷入鸡同鸭讲的境地。
难以坦诚面对父母的女儿,有错吗?
我发现如今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将“原生家庭的不幸”摆在嘴上,而且是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难道真就有这么多的不幸吗?
成为老师之后,我发现,倒不如说越来越多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也习惯了回避。
他们难以直面现实和父母,很要面子,加之无法宣之于口的表达,让自己和父母之间陷入一个无法转圜的死角。
先来说说留言中的孩子吧。在内蒙古,艺考生文化分数线没达标,只能有两种情况:
A. 不是学习这块料
B. 压根就没好好学
面对这种情况,孩子自己选择用回避的方式掩饰矛盾。
回避自己的分数线,对自己为什么会造成这个局面避而不谈。回避家里和父母,宁可去打工让自己良心上过得去,也不给父母一个坚定的目标和保证,避重就轻,对父母的焦虑视而不见。
于是,在自己的逃避和母亲的焦虑之中矛盾爆发,无法得解。
试想一下,如果留言中的孩子能够坦诚面对现实,认识到自己在成绩上的失败,要么发现自己不是学习这块料不再浪费时间,要么认识到自己这一年虚度光阴的错误,决定好好再试一次。
把这些坦诚的话跟父母说明白,是没面子,但留言中的妈妈也不会焦虑至此,就算是咬着牙,也会和女儿一起再拼一年不是吗?
就拿我来说吧,在没和我丈夫结婚之前,我妈是带头反对份子。她一直要求我必须要找一个定居本地的对象,怕我远嫁会被欺负,理所当然的要求我必须在本地发展。
我和她因为这件事爆发了几次争吵,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妈曾对我说,“你还没嫁出去你就替别人说话。”
前几次,我们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家里基本上就是吵得天翻地覆,我也很识趣的避而不谈,尽量减少争吵。
直到有一次吃晚饭,我主动和我妈提起,告诉她我是真的喜欢我对象,喜欢到我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一切可能有的“悲剧后果”,但即便如此我也不后悔我现在的决定。
我不再回避谈自己的“恋爱脑”,丢人就丢人吧,但我就是要我们一起坦然面对我已经是个恋爱脑的现实。和我妈打开天窗说亮话的聊了一个多小时,没有争吵,第二天我妈来我屋里,扔下一句话,“喊他来家里吃饭吧”。
从这件事我突然明白,在和父母的矛盾中当鸵鸟真的没什么用,至亲面前,面子是最不值钱的。
很明显,只有坦然的和父母沟通,才是解决问题最高明的方式。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原本没什么大问题,仅仅是因为都没长嘴,因为羞于启齿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压力,导致对方根本领会不你真正的诉求,最终,双方的隔阂越来越深。
有时候核心问题被掩盖,还会导致整个家庭的资源往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倾注得越来越多,结果不尽人意时,彼此产生埋怨甚至是愤恨。
就像《奇葩说》里黄执中说的那样,说话都只讲三分,剩下七分用猜的。猜来猜去,都在用真心猜真心,错过好多心,这又是何苦?
现在很流行这样一句话:真诚才是必杀技。
女儿真诚一点,好好复盘自己的问题。
妈妈也真诚一点,有焦虑就聊聊自己的焦虑。
张雪峰人在家中坐,咱就别给他加戏了。
*文中部分配图来自于《裸婚时代》、《奇葩说》、《超级育儿师》、《小欢喜》等影视剧或节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