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渲科技孙小雨:谁说中小企业不能拥有500强的培训资源 | OMEGA访谈录
新员工入职第一件事往往是培训,培训也贯穿了每个员工及公司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
传统的企业内训形式是线下,有时是企业内部的资深导师手把手带教,有时则是从外部请专家来培训,一单要花几百万乃至千万,只有最顶级的企业用得起。到了PC时代,则可以通过将学习平台嵌入企业内部系统的形式来线上培训,但大多数时候,员工需要定时定点上线学习,课程也往往是通用内容而非企业定制。这让很多传统的企业培训变成了低效的“走形式”。
那么,有没有一种培训方式,能够让企业内部的知识学习像刷抖音一样方便,还能实现精准化与差异化?
本期的分享嘉宾是酷渲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孙小雨,他也是我们的OMEGA三期学员。酷渲科技是一家深耕AI大模型技术领域的公司,他们在2017年自主研发了组织能力提升平台“酷学院”, 为企事业单位打造“平台+内容+运营”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培训与人才发展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已经服务了各行业超过25万家企业。
离开早年IT届的“黄埔军校”惠普投身创业,孙小雨说,他们的初衷是通过云计算的形式,让那些原本只有500强或顶级企业才能用得起的培训资源,普惠到更多中小型企业;如今在技术跃升的浪潮下,他们则结合大模型推出了“AI导师”——能整合企业的所有过往知识和经验,来更高效地辅导员工。
本期的OMEGA访谈录,孙小雨将和我们就以下问题展开分享:
1. 什么是“AI学习平台公司”?
2. 如何帮助企业做好培训?
3. “萃学练考用”的方法论细节
4. 酷渲科技是如何拥抱AI浪潮的?
5. 来到纪源OMEGA的收获分享
让所有企业享有
高性价比的500强教育资源
请您介绍一下酷渲科技具体在做什么,另外再重点和我们讲讲“AI学习平台公司”的定义。
酷学院是一个组织能力提升平台,专注于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集成了“平台+内容+运营”的三位一体的数字化企业培训与人才发展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已经服务了超过25万家企业。
通过搭建这个学习平台,我们提供了海量资源,让企业能够体验更多的优质服务。它打破了传统线下培训的局限,通过线上的培训模式实现了培训的可视化,可以帮助企业大幅节省场地和差旅成本。如此一来,企业所有的培训投资和相关投入都能集中在内容的沉淀和转化能力上,而且所有内容资源都可以复用、持续使用。我们也深度地协同了办公平台,并将其嵌入到业务场景中,内置了15,000多门课程,使学习培训更加高效。
同时我们还总结了一个叫“萃学练考用”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涵盖了从知识的萃取、沉淀,到学习、练习,最终实现知识的自动收集、存取到绩效的转换,这样的理念结合AI大模型,就可以自动地实现业务SOP(标准操作流程)的全盘落地。
“萃学练考用”是我们独创的一条路径,甚至可以说是在整个企培、数字化培训领域的一条非常具有实操性的路径,我们称之为“酷绚五环”,我们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做了很多工具,来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培训运营高效落地。
您之前在Oracle、惠普的时候,是做管理还是做培训?
我们其实偏业务线、管理线,但是我们在惠普时有一个子部门是业务线,叫惠普大学,对外输出惠普之道,包含惠普的战略管理、销售业务、技术IT这些产品的培训,以及我们提供给我们服务的那些互联网公司的培训解决方案。但当时90%培训都是线下的,我们要请惠普的老师来给客户做培训,一个客单动辄几十万到成百上千万,只有500强或最顶级的企业才能用得起。
这也是我们创办酷学院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云计算的形式,帮助中国4,300万家企业乃至全球企业,都能够享有高性价比的500强教育资源,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服务了非常多的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当然大型企业也有。
其实在所有企业里,只要是知识型工作者,每个人都沉淀了很多东西。大家做一些直播分享,开一些会议交流,甚至一些会议纪要,都可以以知识的形式沉淀在这个平台里,可以作为未来知识输出和应用的一个基础。我们的知识库可以做到全文检索,可以在企业里面精准地搜索到你想要的东西。
另外现在有了大模型之后,它可以帮你围绕着一个知识去互动,深度请教,另外可以给你推荐关联知识。当你主动想找的时候,你可以搜,当你被动的时候,它可以自动推荐。
核心团队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我们整个核心团队的背景就是来自Oracle、惠普和华为,也在不断引入新的合伙人,还有百度算法团队、AI团队出身,所以我们融合了比较好的技术基础人才,这样的伙伴同时也比较有服务To B企业的经验。
To B的产品一定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着客户需求萃取TA的需求共性做出产品,产品就是客户共性需求的一个载体。我们必须要把客户的需求共性抽象出来,不管它怎么变,都是在帮我去丰富“萃学练考用”,让我做得更好,所以我就围绕着这个关键要素把每一个模块都做好。
企业想做好培训的第一步
其实是能够有知识萃取
您能不能展开给我们讲讲,“酷绚五环”的“萃学练考用”分别代表内训中的哪些环节?当时是有什么样的经验让您提炼出了这样一个理论?
最早的时候,我们采用了两种比较经典的国际通用的方式在思考培训。原来的PDCA主要做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还有一种方法叫“柯式四级评估法”,先评估学员的体验,再看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再看学员的行为转变,最后再看绩效的产生。这是全球通用的柯式四级的方式,它其实是作用于评估层面,看培训之后怎么评估学习效果。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这些评估就很好实现了,因为我们有“学练考”的过程,并且有“业培一体”的应用场景,所以我们早期就有认识到这样一个闭环。但是怎么让企业借助一个非常简单清晰的方法,类似于PDCA,通过四个字、五个字的方法就能将企业培训做好,是我们仔细思考的问题。
后来我们发现企业想做好培训的第一步,其实是能够有知识萃取。很多企业想从外部优秀企业那里学习一些优秀方法是非常难的,因为对方的业务流程、商业场景与产品形态,和我们自身企业不一样。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法的框架,但必须把它们内化,把我们每个(优秀)员工的最佳实践沉淀出来,结合外部的最佳实践,形成一个我们自己的流程体系。
不能说是我们完全帮企业萃取,而是我们为其提供了很多萃取的工具,让企业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萃取。比如,假设您有很多的心得和实践,那么就可以利用我们的工具,快速地自动地录制一门或者若干门课程,既可以是以文档形式,也可以以动画形式,还可以以视频形式。
您怎么激励大家去生产内容呢?
我们有一个运营积分体系,用户生产内容都可以有积分,去看别人的内容也可以消耗积分。我们有可以兑换礼品的积分商城,而这个积分商城可以打通京东、打通淘宝,所以萃取越多,就可以兑换更多礼品。
更深一层,我们用户中有的企业会把萃取放在绩效里,员工如果贡献多,萃取多,那么就能成为其晋升为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企业管理者的核心业务管理逻辑是能够带领团队做好业务,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能把团队中的业务打法整理出来。
所以我们的逻辑叫“萃学练考用”,多个人萃,后赋能给整个组织,让组织里有不断的沉淀知识的小脑,把知识萃取到这个知识库里,变成一个大脑,从而赋能每一个人。
用积分兑换激励大家生产,必然会有人试图以次充好,有什么可以过滤掉低质内容的评估标准呢?
把观看率作为一个标准。根据观看率来判定作品质量,录了没人看也没用,这个指标其实也是对内容生产者的一个巨大鼓励。
酷学院是如何提升培训效果的呢?
对于新一代的学习系统和AI系统而言,这个反馈至关重要。无论是GPT、文心一言,还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系统,用户的点赞与否是最重要的一个反馈。当用户点赞,我们就会基于这个逻辑去持续运转,当用户点否,我们就会迭代,直接将它删掉。所以如果很多员工能够积极反馈,那么我们企业的这个私有模型就会越来越精准,类似“内训界的抖音”。
这是一个基本逻辑,无论是抖音还是我们的训练系统,它们的核心都在于拥有一个反馈系统,能够通过不断和你交互来强化自身。原先这样的强化迭代过程只能靠人工引导,比如通过发送消息来进行手动迭代更新;但是现在AI可以实时迭代,这就是为什么你看见的内容越来越适合你。
不过我们的系统光推荐是不够的,还要检查学习效果如何,我必须得到效果很好的培训结果。原先我觉得一旦追求效果,那我可能会无法验收且拿不到钱,但我其实还是有一些执念,就是希望将这个痛点解决。
只有能有效果,才是要培训的,否则培训就是浪费员工时间,给员工提供那些通用的培训,实际上也无法运用。像很多大企业在培训后期已经调整策略,不做诸如英语培训、管理培训这类通用培训,而是让员工自行选择参加MBA等课程,去深度学习和业务流程、产品相关的内容,然后由公司承担相应学习成本。这应该是员工自发的行为,不是必修课。
您提出了“平台+内容+运营”的三位一体模式,这种模式有什么优势?
我们平台能相对完整地帮助各类企业、端到端地解决“知识沉淀——人才培养——人才发展”的问题。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工具,让企业实现“萃学练考用”的应用闭环。企业可以利用我们的平台,弥补短期内的自身内容不足,也没必要去做很多比如和人力资源、销售、工具使用、项目管理等相关的通用课程,这些在我们平台可以拿来即用。
还有现在最火的AIGC工具,都是当前企业老板们希望团队能够掌握以提高效率的工具,我们就会用这些通用内容作为一个补充服务,这个服务就是帮助企业快速初始化平台。因为我们的服务不仅仅是工具的交付,还包括了初始化培训,我们有一套交付的“六步法”,确保企业能够熟练地使用我们的平台。
将行业拆解到关键岗
就是我们的核心逻辑
您有没有做过类似的数据对比:一个非常资深的导师手把手教VS用数字化形式去做培训,在成本、效果上有什么差异?
成本上,数字化的线上培训肯定会更低一些,能跟踪的周期更长一些。从一个知识到绩效的产生,最快也得几周,甚至几个月,但是老师包括咨询顾问来了,会传授方法,并且沉淀文档。
我们平台和老师还有咨询顾问都是合作模式,我们之所以在“萃”这点上和大家的结合点特别强,是因为我们原来在惠普、Oracle有帮企业做咨询设计的背景经验。
我们当时的咨询设计就是结合企业需求,帮忙梳理新的业务流程和需求体系,然后形成文档,其实等于专门请了一个人帮忙萃取。很多咨询公司的内容无法落实,是因为没有一套实时的跟踪系统。所以一件事情能否闭环到员工的绩效上,就看有没有经历过“萃”,“萃”完之后能否“学练考用”。
酷学院成立至今,服务了哪些客户?您觉得自己做对了哪些关键事情才赢得这些客户?
我们公司提供了一些免费的试用期服务,目前已有超过25万家企业体验了我们的服务,其中付费企业接近1万家。我们其实相对泛行业,在大的消费品领域,比如雀巢和光明乳业都是我们的客户;还有百丽、沪上阿姨、华莱士以及美宜佳等消费连锁,也是我们服务的用户。
在制造业方面,比如山东的魏桥集团以及吉利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公司,都是我们的大型客户。除此之外还包括泡泡玛特,甚至还有一些高科技芯片公司。他们共同丰富了我们的客户生态。
您觉得汽车类的客户为什么选择酷学院,而不是选择那些传统的内训公司?
我认为传统企业之所以选择采用这种新型的学习平台,关键在于需要进行岗位的规模化复制,而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就是我们看见了那些关键岗位多的企业都需要规模化复制。比如制造业,生产的流程和合规不能出错,于是我们通过类似于职业院校的培训方式,去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合规培训体系。企业有销售端,销售端就是要复制销售,就涉及到销售流程、销售打法,还有服务端涉及到覆盖全国的售后服务体系。
我们的核心逻辑,是将一个行业拆解到关键岗,如生产、供应、销售和研发等,这些岗位在每个企业中都存在。再往上拆解就是新员工和管理层,基本上这些关键岗位就是我们培训的对象。只要企业里有这些岗位,那么就有需求,只不过岗位的诉求流程、相关的应知应会和能力模型不一样而已,本质的核心逻辑是一样的。
我们之所以看好培训这件事,是我们信奉“杨三角”,杨三角的核心逻辑就是企业的战略,还有思想共识、解决意愿的问题,然后就是能力问题,以及通过流程制度的培训,让员工了解如何正确地完成任务,以及哪些事情是不允许做的。员工做好整个流程制度,那么这就会变成TA的能力,通过学习平台让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
你们会帮企业做部署吗?
我们基于云计算技术提供服务,用户可以将现有内容导入我们的系统,然后通过我们接入到各种平台,包括但不限于电子邮件、企业微信、钉钉和飞书等,甚至金蝶等财务软件数据也可以同步。我们提供的课程内容也可以直接在这些平台上使用,所以内部系统对接,只需要几个人花几天工作量就可以完成。我们基本上和市面上所有系统都打通了,包括CRM系统、纷享销客、Salesforce。
酷学院在钉钉生态的发展非常令人瞩目,连续18个月都是钉钉的培训类冠军产品,光在钉钉上就已经服务了6万个客户。您是怎么运营钉钉生态的?
我们与钉钉的合作起步较早,因为钉钉也是在中国自动办公IM(即时通讯)领域最早开始推广的企业。我们成立于2017年,当时也看好钉钉的这个模式,因为钉钉有自身的应用商城,类似于在企业服务和软件领域的淘宝。当时我们认为如果创业还在用传统销售地推模式,效率比较低,刚好那时国内有各种各样的流量红利,我们觉得当时To B的流量红利应该是在钉钉上,所以我们就选择将我们的产品嵌在钉钉里。
我们做了一个小程序,嵌入到钉钉平台,可以接入到各种钉钉的流量入口里,如此一来,用钉钉的客户可以直接在钉钉上看到我们的培训服务,并在有培训需求时一键开通,很便利。上传资料后,可以迅速下发,而且借助于钉钉强大的强制学、强制看功能,管理者就能知道员工的学习完成度,逐步地看到后面一些学习效果,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体验了我们的产品后,能更轻松地做出购买决策。
我们口碑在钉钉上也是最好的,那都是付费客户自己评价的。因为我们平台上有水印保护,可以防止资料被下载或流传,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能够在迅速触达员工,实现信息同步的同时,保证信息的高效和私密性。
“在第一时间就拥抱了AI”
你们现在有大模型吗?
我们有在这方面进行布局,而且我们也是这个行业里最早发布AI培训的公司。用大模型来高效实现一些场景自动化,真的会改变各个企业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在积极拥抱大模型,并且现在有些场景里已经开始逐步落地,开始商业化。
现在企业内部应用AI是主旋律,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个企业的内部知识库,那我们很难把AI真正用好。因为它只有基于我们的知识形成小模型,才能真正精准地赋能团队。企业的指导和赋能需要非常精准的通用大模型,它要融合很多结合着企业知识的知识,所以企业应用大模型最核心的壁垒就是它要有企业的知识库。
现在有了AI之后,企业的知识相对而言可以自动进行更简便的沉淀。我们通过录制一段语音,就可以自动生成文档,记录在知识库里,然后我们可以帮助企业自动生成视频、音频的课程,并自动推荐给相应的伙伴,还能生成相关的考题,以检验其对该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
坦白来说,企业培训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自发行为,很多东西是必修课,是管理行为。像产品资料、流程资料、合规红线资料,对于食品安全企业来说,食品安全出问题是要摘牌的,所以这些东西是必须要学的,且必须要学会应用。我们的“萃学练考用”都能通过AI进行自动化,现在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很多效率。
那酷学院的大模型将来会嫁接到一些其他学习平台上吗?
我们现在做的新的大模型叫“AI的知识库”,其他客户在自己平台也可以用我们的知识库,只进行“学练考”就可以了。原来它是和业务场景闭环的,现在我们的AI知识库已经可以独立给客户使用了。我们发现AI知识库可以赋能企业各个方面的应用,类似“AI导师”,它整合了企业的所有过往知识和经验,以辅导员工。
您觉得技术上要投入到什么水平,才能够去PK那些专门做企业内训的机构呢?
坦白来讲,过去专注于企业内训的机构优势比较大,因为他们承载了很多原来的经验流程,毕竟传统的智能化方法是有壁垒的,原来叫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但是大模型在近两年才得以全面商用。从这个维度上看,谁走得早,其实谁就能取得先机。
用了大模型的产品,和他们原来的这些专业产品相比,体验感提升太多。大模型真的能够颠覆原先这些产品的逻辑,新型的大模型赋能的产品颠覆了原来的传统AI产品,所以我们公司第一时间就拥抱了大模型。
我们公司不是做基础设施的,而是做应用场景的,所以我们结合AI之后,效果非常好。甚至我们之前并没有储备大量的NLP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专家,但现在有了大模型之后,我们也引入了一些专家,所以我们就非常高效了。
原来组建这样的团队非常贵,从ROI角度看不划算,因为我们还是要服务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但现在我们有大模型之后,就可以不仅仅完全聚焦于销售,而是各个岗位我都可以做对,非常高效,而且产品绝对不输该垂直领域的产品。
因为我们行动迅速,工程化很快,获客能力也很强,和传统的聚焦在该垂直领域的公司相比,我们拥有大量的客户和数据,这些客户的资料和内容都在我们的平台上沉淀。基于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快速生成专有的模型,而没有这些知识积累的公司则无法与我们竞争。
在企业内训领域,您觉得现在有多少是已经加了AI属性的?
具体有多少,我不太清楚,但是我们是在第一时间就拥抱了AI。我觉得这个事就是看谁跑得更快,看谁对客户理解更快。到现在为止,竞争就是综合制度,产品力+服务力+销售力必须是闭环的,否则做完,产品也卖不出去,因为没有销售能力和销售生态。所以我预判在AI应用领域,这些积极拥抱AI的应用厂家是最快去享受这个红利的。
未来三年您理想中的酷学院应该是什么样?
我们希望将服务扩展至全球范围,服务全球企业,不止局限于中国。我们在中国的覆盖面其实已经非常广了,每个省份、城市都有我们的客户,也有很多在中国运营的跨国企业在用我们的产品,以及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也用我们的产品。
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海外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来全面拓展海外市场,服务海外客户,但我们可能今年会把产品做好,明年会开始拓展海外业务,做好服务支撑落地。
您出海想首选哪里?
每个地方的特色都不一样,不过我们计划将亚洲作为我们全球扩展的首选区域,毕竟亚洲市场与我们地理位置相近。然后日韩和东南亚的市场各有不同,需要采取差异化策略,比如在日韩可能需要与当地的渠道合作伙伴建立关系,而东南亚重要的就是东盟国家。印度市场会比较难,欧美市场我们计划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来拓展业务。
创业之路上的得与失
有没有一些给在这个领域创业的其他创业者的建议?
我想分享一些小经验,我的感受是具备前瞻性至关重要,比如能看到未来大的市场需求在哪里。我们当初选择与钉钉合作,也是一种前瞻性判断,尽管坦白讲也是赌,但我们总体判断对了。
另外就是创业公司一旦开始进入扩大规模并实现增长的发展阶段,合理控制投资回报率(ROI)和现金流非常重要,在相对可控的烧钱投入下,才能确保公司持续发展。
您觉得您在创业过程中踩过最大的坑是什么?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早期想做的事比较多,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和资金的增加,就会有不断拓展的冲动,当时我们还想做HR SaaS,还想做CRM。如今回想,我觉得如果做了,可能现在公司就万劫不复。
您也是我们纪源OMEGA三期的同学,能不能给我们这个项目提点建议?
建议谈不上,我想分享一些我的收获。首先,大家真的很专业,做得非常好,这个学习项目和五道口结合,丰富了我的整个知识体系。过去我的知识更多集中在企业运营的碎片化信息上,经过OMEGA项目的学习,我对战略管理、财务以及金融支持框架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经过课程提炼后的理论,让我们学以致用,更有信心。
同时我也交了很多朋友,还参加了丰富多彩的健身和运动活动,身心提升都很多。我也很荣幸得到纪源资本帮我对接的一些资源,这对我们区域的市场拓展帮助非常大。如果说提建议,我就是期望我们毕业之后也能有持续的活动,能让我们持续参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