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富乐斯陈辰:AR与VR行业的革命性突破,关键在于一块显示屏? | OMEGA访谈录
最近刚在国内开售的29999元的苹果Vision Pro,到底贵在哪里?
它的成本里造价最高的单块只有邮票那么大的Micro-OLED内屏——尽管小,价格却高达约2500元人民币,两块则需要约5000元。但也正是这两块内屏,让Vision Pro实现了单眼分辨率4K和无限逼真的视觉体验。
而如今,消费电子市场热门头显设备的更迭,其实都仰赖Micro-LED/OLED技术的发展——比如,如何在比指甲盖还小的一块屏幕上显示那么多颜色?如何在提高转换效率和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量产可能?近年来XR产业的发展,也见证了屏幕显示技术从LCD到Micro-OLED、再到Micro-LED的演进。
本期的分享嘉宾是OMEGA三期学员、赛富乐斯CEO陈辰。他在耶鲁求学期间成立了赛富乐斯,公司英文名「Saphlux」中的「Saph」是蓝宝石(Sapphire)的前缀,因为最早的蓝绿光LED就是通过蓝宝石基板制作出的;而「Lux」则来自耶鲁校训—— Lux et Veritas(光明于真理)。
过去数年,科学家在各自领域探寻真理,此后这些诞生于实验室的技术,也得以在更多研究者与创业者的努力中,在公司中广为人知、最终能在业界创造巨大价值。这条从0到1的路径也是陈辰的愿景——他成立赛富乐斯是为了实现自己主导的从0到1的商业化,而如今,赛富乐斯已经是全球领先的量子点Micro-LED显示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唯一一家可以将量子点Micro-LED做到终端产品、做到量产的企业。
本期的OMEGA访谈录,陈辰将和我们分享:
LCD、LED、OLED、Micro-LED技术的差别
Micro-LED技术的市场规模与未来前景
量子点Micro-LED技术的发展路径
管理跨时区、跨国公司的经验
参加OMEGA的感受与收获
“从0到1好像是我的一个使命”
首先请陈博士介绍一下自己。
大家好,我是赛富乐斯半导体的CEO陈辰。我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之后赴美深造,分别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攻读过技术与MBA,攻读MBA期间,我开始和韩仲教授(耶鲁大学William Norton教授、氮化镓领域专家)共同创业,建立了赛富乐斯。
在我之前的工作经历中,我在ANSYS担任过一年测试工程师,参与测试开发了具有多物理仿真功能的ANSYS 14.0,后来还在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任职研发机械工程师,参与研制了世界首创旋转金刚石复合片钻头ONYX360。
您在之前的工作中已经很有成就,为什么后来会选择创业?
正因我亲历过从0到1的过程——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原创技术,此后在业界创造了巨大价值——所以我一直觉得从0到1好像是我的一个使命。从0到1的事情,我已经做过三四回了,所以成立赛富乐斯也是为了实现自己主导的从0到1的商业化。
当时我们在探索氮化镓技术的底层半导体材料的一些商业化应用,赛富乐斯中间也经过了成长和改变,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家全球领先的量子点Micro-LED显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可以将量子点Micro-LED做到终端产品、做到量产的企业。
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量子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技术?从技术到产品的过程中,它会不会有比较大的难以落地的鸿沟?
202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Moungi G. Bawendi、Louis E. Brus和Alexei I. Ekimov,因为他们实现了量子点的发现与制备。其实诺贝尔奖是很少颁给应用的,而这算是应用层的一次获奖,就是奖励他们在终端给人类做出的一个巨大贡献。
我们总结“量子点”是人类已知的所有发光材料里面最接近大自然的。它色域会很广,能把所有最接近自然界的颜色都展示出来,因此你看到使用量子点色转换显示的图像会特别逼真。但是因为量子点是一个合成的化学材料,并不像传统的LED能够直接做一个半导体的生长,它更像是制造陶瓷材料,所以它需要被精确地切割成纳米级的小方块,并与光电子材料或半导体材料进行结合,才能很好地应用于显示,这其中还要保证它的可靠性和转换效率。
最难的就是成本和可量产性的考量,所以这对业界而言一直是很大的挑战。赛富乐斯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在半导体材料上、在氮化镓里直接把这种纳米结构做出来,把量子点注入进去,这样芯片和量子点直接就合二为一,变成了一个天然的量子点芯片,然后再把这个东西做成屏幕。
您当时创业的时候,量子点Micro-LED技术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我们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开始做Micro-LED、尤其是量子点Micro-LED时,这在业界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方向。我们最早开始做,也是基于了解到一些需求可以通过该技术解决,尤其是AR全彩化问题。
站在今天来看这个领域已经有不少企业入局创业,但是回看2018、2019年的时候,这三件事其实都有些天方夜谭。那时量子点和Micro-LED还很早期,AR也处在低谷期,所以当时很多投资人包括行业内的人是看不清楚这个方向的。我觉得这在当年还是一个非常前沿的方向。
到今天为止,这么多大企业、小企业都开始做显示屏,大家对显示屏产品的优势,以及这几年不管是量子点还是Micro-LED还是AR/VR的发展,都有了一个很明确的认知。但是如果这时候再入场可能就晚了。
创业有时候很像打移动靶:你开一枪,这鸟三年之后要能飞过来,你这子弹还得能打中它;但如果你等这鸟过来的时候才准备子弹开始打,鸟就飞走了。
选择创业,你首先要有一个大假设,假设这东西一定成,在这个一定成的前提下,反过来看我今天做这个事是对的。如果这个大假设不成,比如Micro-LED不出来, AR/VR不出来,那我做这个事情就没有意义。如果这个东西成,那么这个市场或者潮水会带着你走到那里。
让诺奖级技术造福全人类
请介绍一下赛富乐斯名字的来由。
“赛富乐斯”就是英文“Saphlux”,Saphlux其实分两段,“Saph” 是 “Sapphire(蓝宝石)”的前缀,后面的“lux”是拉丁语里“光”的意思。我们当时在耶鲁成立了赛富乐斯,而耶鲁校训是 Lux et Veritas(光明于真理),我们又正好是做光电子的,所以取用了这个Lux(光)。
至于Saph,大家现在看到的主流的蓝绿光的LED,其实最早都是通过蓝宝石做出来的。蓝宝石给人类提供了最早的、最高效的光源的一个基板,目前人类所有已知光源里,效率最高的就是蓝光LED,所以我们就将“Saph”和“lux”结合得到了“Saphlux”。
能否给我们解释一下LCD、LED、OLED以及赛富乐斯强调的核心技术Micro-LED四种技术的区别?
在显示技术领域,我们可以根据两个阶段将其主要分为两大类:背光液晶显示技术(LCD)和直显技术(LED)。不论是LED还是OLED,只要带有LED,就都具备LED直接发光的特性。
LCD技术采用的则是背光技术,无论是早期的灯条背光,还是现代的LED背光,都依赖于通过一个背光源来提供白光。这个白光包含了所有波段的光,它通过前面一个在电控制下可以变化颜色的液晶板,从而透出不同颜色的光(也就是透出不同的波长)。相当于我给了一个大光源,通过液晶一个个来调整每个像素最后显示的是什么样的颜色,我们称之为“背光技术”/LCD液晶技术。
LCD液晶技术的特点是现在已经很成熟了,价格是最便宜的,从产业上来讲也是量最大的;但它的弱点是因为它的背光源是整体点亮的,即便到后面的Mini-LCD等等,它也只是把光源做得小一点,可以分区控制,本质上LCD的背光一旦开启,就会照亮整个屏幕区域,类似于传统皮影戏,无论前面的影像如何变化,背后的光源始终存在。
这就会导致两个问题,首先是背光一直在,屏幕不可能特别黑,对比度不可能特别高,所以人眼看见的效果就没有那种特别高对比度、特别深邃、特别真实的感觉;其次它的效率也是比较低的,因为后面的背光源需要一直亮着。
其实LED和Micro-LED是一个东西,Micro-LED就是把LED做小。OLED是有机的,前面那个O就是organic(有机的);剩下这些LED都是无机的,就是半导体材料。我们将这些技术统称为“直显技术”,它每一个像素不再是背光了,每一个像素就是一个LED或者OLED,红就是红,绿就是绿,蓝就是蓝,显色就是红、蓝、绿三色组合起来,那是最能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接近于自然界场景的颜色组合。
直显的好处,第一是没有背光,想让哪里亮就让哪里亮,效率会更高,对比度会更高,就会很接近自然光;而且它可以单独控制每一个像素,响应速度也可以非常快,所以动态表现也很好。
我们看从OLED到LED/ Micro-LED的演进,大家的希望就是从有机的发光材料走到无机的发光材料。这两个的核心区别是有机材料的寿命更短,所有的有机材料都是碳、氢、氧,都会有老化,有烧屏的问题;而无机的LED能够带来效率的飞跃,目前人类已知的效率最高的发光场景就是无机LED发光。因此Micro-LED是大家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Micro-LED未来市场数以“百亿”计
今天整个显示市场大概有多大?赛富乐斯主导的Micro-LED 技术市占率大概有多少?
显示市场每年接近一万亿人民币的规模。Micro-LED现在开始铺开的有三个场景:
一是大屏商显,包括大屏商显往下延展的家庭影院这两年也在开始跟进;
二是AR Display这种微显示屏;
三是很多厂商目前在布局的车载屏,手表屏幕领域也有涉足。
大屏、AR微显、车载这三个场景在目前一万亿的市场里,大屏市场差不多是1,000亿,这其中又有细分,1,000亿里Micro-LED的市场差不多是200亿左右。但是这几年增长很快,接近40%的一个K杠。
AR里的Micro-LED还没有起量,大家都还是在Demo阶段。但正因它还在Demo阶段,所以它的体量有可能很大,因为大家是将它对标到iPhone,就是你有一个手机,那你就会有一个眼镜,所以AR里的Micro-LED的未来体量很大。
车载我预测也是一个几百亿甚至接近1,000亿的市场。车载屏现在也是在导入阶段,大家的计划是今年下半年会出。车载屏在这两年会有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
有些技术确实产品性能非常好,应用场景也很好。但是市场教育包括真正植入到好的大品牌里,还是需要时间的。目前您在这一块做了什么相应努力吗?
赛富乐斯同时在做两件事情:一个是教育整个行业/市场,量子点Micro-LED已经做好准备,我们也在和我们客户、盟友一起宣传这件事情;另外一个最关键的就是,我们在商业模式上并不直接到终端,而是和已有的大企业合作。因为他们有现有渠道、现有客户,我们可以迅速利用他们的经销渠道,否则自己重新再建时间太慢。今年应该是量子点屏幕在市场上扩张得比较多的一年。
“基本上没有人是这个行业的前辈,
所有人进来都是新人”
你们自己工厂的产能大概有多少?
我们是做大屏和小屏,如果按照大屏来算,我们大屏的产线到今年下半年,每个月产能会接近2,000平米。像八十几寸的屏就一点几平米,所以一个月产量差不多接近两千块八十几寸的屏。AR的屏,我们在0.12英寸这个尺寸,根据你切的微显示屏的大小不同,0.12英寸的尺寸,我们一个月可以出60万颗,一年差不多700多万颗。
赛富乐斯研发团队现在有多少人?和同类型的科技公司相比,这个研发团队算大吗?
我们的研发团队加一起大概不到40人,但在行业内其实算不小的。做微显屏的创业公司比较多,有的可能整个公司人数还没有我们研发团队人数多。不过有的进到准生产阶段,操作员包括不同产品线的人数会多一些,整体来说我们算是相对大的。
因为我们公司的核心是一个半导体工艺制造的硬科技企业,没有做一些软件方面的延展,所以我们的产品主要是涉及到“人机料法”整套生产的东西。
我相信很多东西底层是一样的,包括材料的缺陷怎么处理、生产里面的手法等等。所以我想,半导体制造本来就是一个综合行当,微显示屏更是一个空档,传统的企业里没有人会做这种CMOS的Micro-LED的微显示屏,因为面板企业/传统的屏厂不懂IC和LED,LED厂不懂另外俩,IC厂对于光电子做显示屏更是一头雾水。这三个事情的交叉点,我们叫OEIC(光电子集成电路),正好是一个适合创业公司做的领域。
基本上没有人是这个行业的前辈,所有人进来都是新人,所以我们招人的时候更多要自己去看资质,要自己去培养,所以这一块我觉得蛮适合外行的人来做。同时外行做有一个好处,不懂这么多的情况下,你敢上,有点初生牛犊的感觉。
赛富乐斯的发展路径
赛富乐斯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规模生产量子点Micro-LED的企业,没有既往的成熟技术可以借鉴,那么会不会在生产供应链上遇到一些挑战?
早期我们因此吃过亏,最早的时候,我们的一些代工方/供应链都对这个事情有疑虑,当然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就靠两件事:一是坚持磨,另外就是越做越好,在终端越来越有量。
我们甚至把我们的客户都变成我们现在的供货商了。原来有一些客户,我们本来想推进去,让他们帮我们打屏。后来我说算了,改成你帮我打屏,我直接来出终端的模组的商业模式。整体来说,中间是经历过坎坷,但是通过这种推土机式的推进是可以解决的。
现在赛富乐斯在中国西安已经设了生产基地,在美国、日本也有办公室,那么在管理跨时区、跨国的公司里,你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或者是有什么踩过的坑可以让我们规避一下?
我觉得赛富乐斯确实是在进行跨国管理,包括这种remote working做得比较多。我们早在2017年落地之后,就在美国设立了办公室,后来在日本也开了相关的合作。我们总结下来有几个管理点:
第一,核心是人。在我不在当地的情况下,当地的管理团队一定是要信得过的。我们蛮骄傲的一点就是,我们过去这些年的核心高管除了因为转型必须要走的,都没有动过,没有任何人是主动离职的。我们的核心人员比较稳定,大家对彼此有信任之后,管理成本或者人员浪费成本就要方便控制很多。
第二,信息化的东西要做得比较透明,哪怕这个要花一点投资。我们在上产线的时候就招了软件的MES团队。我们的MES团队都是自己搭的,因为跟我们那套东西要结合,所以它的好处是,我手机上现在有我们全部产线每天的生产情况,我也不需要生产总监告诉我。你有这种透明化管理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开诚布公。
第三,我们公司的价值观一直强调简洁、高效、严谨、创新,我们是将简洁放在第一位的。我们给高管提的要求就是,我们是创业公司,有问题就说,我们要一起解决,但是如果我发现你有问题隐瞒就一票否决,搞政治倾向也是一票否决。所以我们招进来的人相对都比较单纯,做事比较直接,但是好处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成本是很小的。
另外从去年开始,团队大了以后,我们开始引入异常管理的方法。正常的目标是每个月设定完以后,各个总监包括VP就做自己的事,但如果有异常,我这边才会去管。有了这套机制以后,时间上我们也更好控制。
您是我们纪源OMEGA三期的同学,请您给我们的OMEGA提一点反馈与建议。
我觉得OMEGA让我非常受用。我可能是班里少有的既读过机械又读过MBA的人,原本我假设OMEGA课程和MBA课程应该有很多课是重叠的,但是我真实感受下来,我觉得它对企业的帮助非常大,因为有非常多关于实战的一些分享,老师讲的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容,而不是仅限于方法论。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做企业的企业家,有机会的话可以来参与一下。
另外我的建议是,我们其实可以更多地做一些实操分析,可以强制性地开一节课让大家集思广益。因为有时候出于各种原因,大家不太愿意把案例拿出来分享,但是我觉得如果从各个角度来看这个事,会对企业有很多帮助,最后对学员来说,不光是收获了这套知识,对自身实际的运营还有很多帮助,我想这是很好的一个方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