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18年,1000万抑郁高中生?北京四中前校长:害怕普通的家长,培养出了“不正常”孩子
前两周,北京中考出分了!每到出分季,也就到了感受北京——尤其是海淀——有多卷的时候。
中考满分670,660以上的学生就有134人,这其中,海淀71人超过半壁江山。而且,分数图呈现了“蘑菇云”分布,也就是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集中在头部。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再往前,高考出分那会儿,一则名叫《海淀18年鸡娃终点:高考582分》的帖子成为了热门话题。帖子的主人公是一名2000年出生的女孩儿,从小卷学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恨不得睡觉的时间都拿来考证。最后以582分的高考分数作结。
582的分数不低,但为此投入的巨大代价,甚至恨不得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用上,“鸡娃18年”换来这样的结果,这让人意很难平。
帖子的真实性存疑,但从大家对此以及各种鸡娃的讨论,也还是折射出了两点现实--
首先,教育是真的卷。“全国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名不虚传。
其次,对于教育的卷,大家也流露出了反思的情绪。
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帝都名校长见面会上,“爸爸真棒”邀请了数位顶流公办国际部、民办学校的校长和升学指导,畅聊了教育和升学的话题。其中--
北京四中原校长、现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
一零一中学副校长、国际部主管程丽,
北京凯博外国语学校总校长刘煜炎,
从校长和父母的角度,纷纷对“卷”的现状、如何“破卷”以及培养孩子,提出了非常具有实操性的建议。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今年北京择校群
“如果你不把孩子当成普通人培养,
前不久刘长铭校长看到,北京某区有个的孩子在网上吐槽,说自己参加完了高三一模考试,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彻底的绝望”。
在刘校长看来,今天我们所说的“内卷”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争抢,没有任何社会价值的增值,但卷进去的每个个体,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
数据显示,现在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有10%,初中生约为30%,高中生的抑郁检出率已经达到了40%。
如果这个数据是真的,按照这样一个比例计算,我国可能就有超过1000万的高中生有抑郁倾向。
1000万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欧洲几个小国家人口的总和!这1000万的青少年本该是我们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基础,但他们却出现了心理问题,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刘校长说:
我曾问过一些校长,你们学校平均每个班能有一个看上去有些心理问题的学生么?校长们往往忧心忡忡的回答,不止一个!有的班会有三四个呢!”
这就是说,如果这所学校有一百个班级的话,有问题的学生就有几百个。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而焦虑又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的话,孩子往往会达不到,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值,面对的就是家长的失望。家长的失望情绪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
孩子生来都是普通的,任何人的成长都始于普通。如果你把孩子当成普通孩子来培养,孩子会不断给你惊喜;相反,你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培养,孩子将来变的‘不正常’的概率会非常高。”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培养孩子?刘校长认为,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
有一年,学生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有的学生项目做的很好,但没有获得一等奖。评委对此的回复是:“项目做得很好,但在面试答辩的环节,我们从学生眼里看不到那种炽热的光。”
“一个人的热情是他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学生从天生爱学习到厌学,从有动力到失去动力,从有热情到没有热情,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违背了孩子的天性。”
什么是孩子的天性?比如,孩子天生爱学习、爱劳动、有好奇心、爱交往、爱创造、善解人意、有爱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的天性。
就拿学习来说,孩子天生爱学习,他们喜爱的学习方式是什么?他们喜欢在探索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在观察中学习、在模仿中学习、在尝试中学习、在做事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在玩耍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喜欢无压力凭兴趣去学习……
他们不喜欢被逼迫学习、被灌输学习、被督促学习、被监督学习、被强制学习、被限制学习、被束缚学习、为考试学习、在巨大压力下学习……
而这些孩子们不喜欢的,恰恰是我们今天学校中主要的教学方式。
所以,刘校长强调,我们要做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
润泽的学生在校园里种了两片麦地,这两片地麦子的生长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重要而形象的隐喻:
一片是9月下旬播种在种植箱里的,这是北京地区播种麦子最佳的时节,而且种植箱放在了背风向阳的位置;
另一片是在10月中下旬播种的,播种晚了,寒露已过,天气已经很凉了,所以麦苗出的很不齐整。
做个类比的话,前者属于赢在起跑线的孩子,后者则从开始就落后了。
👇滑动看学校里的两批麦子👇
一开始,种植箱里麦子长得很好;但到了次年4、5月时,种在地里的——“输在起跑线的孩子”——慢慢赶上了,而且显示出了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麦穗比种植箱里的要长,麦粒要更加饱满。为什么呢?因为种在地里的麦子,根扎的更深。
果实的饱满不在于是否抢跑,而在于是否把根深深扎在了更广沃的土壤之中。同样,我们不必去比谁更卷,而是要努力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大地上健康成长。”刘长铭校长说。
而为了摆脱无意义的内卷,现在很多家长都给孩子选择了国际化的赛道。
摆脱无意义的内卷
孩子的国际化路径应该怎么走?
带出了53位牛剑学子的刘煜炎校长,他的儿子就曾在体制内中学遭遇打击。
初中时,儿子的老师评价他:这孩子考不进国内本科。这让刘煜炎很苦恼,原来很活泼的一个小男孩,眼看着越来越丧气,不愿意说话和交流。
虽然单论成绩,老师的这个结论并不夸张,但儿子的经历比较特殊。他在英国读了小学再回来念的初中,因此在汉字的阅读上存在困难,并不是真的不会做题。
另外,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对科学的兴趣,总会跟着刘博士到实验室捣鼓各种仪器。
于是,刘博士还是决定走国际化路线,将孩子送回英国。最终儿子被剑桥大学著名的三一学院录取,学习自然科学专业,毕业后入职了著名的高盛银行。
从上不了国内本科,到逆袭剑桥,刘博士的孩子可谓是国际化道路的最佳受益者。而对于广大家长来说,到底自己的孩子该不该出国?是选择普通高中、公立国际部、国际高中还是海外高中?几位校长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程校长坦言,有的家长说自己之所以给孩子选择国际高中,是因为觉得高考这条路太不好走、孩子学的课太多太累,这时程校长就会给家长“泼冷水”——因为国际升学路径可能比高考还累!
不仅要考察GPA、语言标化、AP、SAT或ACT,还要看学生的课外活动、个人文书、推荐信并且参加面试等。所以如果家长比较功利,只关注最后那一次终极性的评价,可能就不适合出国留学这条路。
此外,程校长被咨询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底孩子要读普高还是公立国际部。
对此,她旗帜鲜明地表示:
如果未来孩子的本科确定在国外读书,我都会强烈劝他们不要在普高体系内两条腿走路,不要去折腾,走一条让自己和孩子痛苦万分的路。”
如果确定出国,那么高中无论在公立国际部,还是民办的国际化学校,培养学生的路径都殊途同归,区别可能就在于每所学校的理念、资源等。
至于要不要高中就把孩子送出国,除了经济层面,也还有很多切实的情况需要斟酌,包括:
在孩子最需要家长的关心和陪伴的时候,送出国意味着家长需要有足够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这不仅是维系情感,也是提供孩子成长中必要的支撑。
如果希望孩子能归国发展,就不要过早走低龄出国留学之路。
家长们也要做好将来与孩子可能产生很多矛盾的心理准备,所以在高中阶段,从家校的培育中帮孩子守住文化的根非常重要。
从小一定要打好语言基础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种种变数之下,几位校长表示,不管选择哪条路径,有一些普适的准备,从孩子小初阶段就可以准备起来了。
👉首先,在小学阶段,孩子一定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你不知道他最后可能会深钻于哪个领域,所以在小学的时候可以广泛涉猎。也许一个你并不看好的领域,正是孩子有天赋、有潜力的所在。
对此,刘长铭校长也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未来的职业领域里,如果要从事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应该是“塔型”的,既涉猎相对广泛的多领域知识,但也突出主要兴趣方向和知识领域;
而现在我们高考培养人的才智结构是“矩形”的,只围绕考试科目学习,知识涉猎面相对狭窄,没有明确突出的兴趣方向。
所以他建议,从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开始,孩子就要不断在某个兴趣领域投入1000-2000小时的自主学习时间——即孩子对什么领域感兴趣,你就允许他每天有大概半小时时间去发展他的兴趣。这样将来孩子就有可能形成一个鲜明的兴趣倾向,成为他终身发展的基础。
未来如果这个孩子能从事一个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职业,那么他的人生是很幸福的。
👉其次,要打好语言基础。
程丽表示,有条件的话,让孩子从小时候就沉浸在原生态的语言环境中当然是最好的。
比如,可以把孩子送去英美、新西兰等国家参加夏校。时间不妨长一些,全程家长可以不必陪同,促使孩子自己去发展英语交流能力。
对于希望读国际高中的学生,程校长也建议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因为高中只有三年,学生很难指望仅仅用三年把托福成绩刷到一个高分;更何况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英语交流能力,将来出国后交流障碍可能会非常大。
👉第三, 要养成健康的心态。
每年北京的学校都会有一些学生经过心理测试,有轻度抑郁表现;每年也都会有几个学生,因为各种心理问题选择了休学或者转学。面对这样的压力,学生要找到良性的方式将压力发泄或排解出来。
对此程校长表示,不管是家庭的陪伴,还是学生通过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些有效的活动帮助自己排解,都非常重要。
此外,我们一定要重视体育,一般体育好的孩子都是阳光、开朗、积极的。
👉第四,要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在小初时尽量不要偏科。
不是说不允许偏科的存在,毕竟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但关键在于,不要让孩子早早形成“某一些学科不重要”的看法。
选了理科,同样应该保持对人文的思考和观察;
选了文科,也可以对科学有好奇心。
美国的大学课程,也能够侧面反映其对通识教育的重视。本科四年,它不要求学生第一年就做出对专业的选择,鼓励孩子探索博雅教育。而即使是英国大学本科三年,强调专业的学习,也没有必要过早把孩子框在某个科目中,10年级前可以不用着急决定。
👉最后,不要着急定义孩子,而要一直给予高质量的陪伴。
当大家说起“牛娃”“普娃”或者“低分高录”这些词语的时候,某种意义上就已经是给孩子贴上了标签。
但孩子的可塑性和成长性都是超乎想象的,认知到孩子的不同,并加以方向性的引导,往往就能有所收获。
有的时候,陪伴的方式其实很简单,放下手机,多与孩子相处,或者与孩子一起读一本书,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左右滑动看最新活动预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