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天雅
即:有一类父母,他们看似很爱孩子,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这份爱与付出,不是基于孩子的实际需求,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恋。从而导致:孩子丝毫体验不到爱与关怀,而是感受到满满的忽视与控制。连续喝了3天以后,小楠感到有些腻,让母亲换个别的汤。母亲不依:“猪蹄汤营养丰富,我以前想喝还没得喝呢,你就别挑剔了。”又过了几天,小楠开始感到反胃,一闻到猪蹄的味就忍不住干呕。某天晚上,小楠实在受不了了,便跟母亲提议:“猪蹄太油腻了,我想喝丝瓜汤。”次日早上,她又从菜市场拎回来一只猪蹄:“今天的不油腻,我专门挑了只瘦的。”无奈之下,小楠从网购平台买来两根丝瓜,拿去厨房给母亲,让她午饭做个丝瓜汤。后来喝的时候,小楠明显感觉味道不对劲,细问之下得知母亲是用猪蹄汤底炖的丝瓜……你非但不领情,还挑三拣四,你有体谅过我的委屈吗?”从那以后,母女两人进入冷战状态,再也没有联系过……她永远都在想方设法控制我,在我身上贯穿她的意志。”这是典型的「自恋型父母」,他们通常具有以下3个特征:自恋型父母通常看不见孩子的需求,无法对孩子的痛苦感同身受。就像小楠已经对猪蹄产生干呕,但母亲却视而不见,依然天天炖猪蹄汤一样。记得8岁那年,奶奶去世了,小楠很难过,因为她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但母亲跟奶奶关系不和,看不得小楠在葬礼上为奶奶掉眼泪,一看到小楠哭就不停地戳她。仿佛在母亲眼里,只有权力斗争的胜负,没有情绪情感的联结。当孩子尝试表达需求和感受时,自恋型父母总是会代入自己。就像小楠表达猪蹄汤吃腻了,母亲第一反应是:"我以前想吃还没得吃呢。"即便小楠后来崩溃发火,母亲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忽视对女儿所造成的伤害,而是聚焦在自己做猪蹄汤有多辛苦。她永远活在自己的感受世界里,无法理解他人感受,更无法跟他人达成同频交流。当孩子表现出脆弱的一面时,自恋型父母会忽视和贬低;而当孩子获得一定的成就时,他们又会暗中嫉妒搞破坏。他们需要永远占据在权力的高位,不允许孩子超越自己。小楠第一次带男友(现老公)回家见父母时,母亲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餐桌上,母亲突然对准女婿来一句:"估计你们经常点外卖吧,她(小楠)根本不会做饭。"那一刻,小楠感到无语,她知道母亲是故意这样子做的,目的就是要在餐桌上"更胜女儿一筹"。小楠之所以跟母亲彻底闹翻,绝不仅仅是因为一碗丝瓜汤;而是面对一个自恋型母亲长年累月的忽视、控制与贬低,她实在忍无可忍了。小楠的经历就像一面被放大的镜子,映射着现实中很多自恋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缩影。然而,自恋式母爱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母爱形式,它充满了对孩子的忽视、剥削和控制。在自恋式母爱的裹挟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关于母亲对自己的忽视和贬低,小楠在很小的时候就深有体会。比如母亲给小楠买衣服,永远不会买小楠心仪的那件,只会买她认为价格更划算的。又比如小楠学习好,但母亲从来不会认可她,只会拿她做不到的事情贬低、嘲笑她。从记事起,小楠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长大以后要挣很多钱,买自己喜欢的衣服。”同时为了获得妈妈的接纳与赞许,她不断追求卓越的成就,证明自己的价值。一种不被母亲看见的恐惧始终环绕着她,令她在痛苦中不断挣扎,痛苦不已。小楠的弟弟小北,也是一个在自恋式母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一样的是,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母亲对小北的关注看起来要积极得多。在生活中,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小北,恨不得大事小事替他包办。但母亲似乎总能找到法子让小北顺利进入重点初中、重点高中。母亲的本意或许是想让儿子的路走得更顺一些,但却无形中扼杀了儿子的积极进取心。虽然小楠和小北选择了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但他们的问题本质上却是一样的:无法真正脱离自恋式母爱的桎梏,无法安然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而如果,你也是一个在自恋型父母包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你经历过很多被忽视、被剥削、被控制的时刻,但为了维持关系,你可能会否认、麻痹或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当时机成熟,且你也做好了改变的准备,那么可以尝试去摆脱它的桎梏。在充分体验这种不被爱的悲伤之前,我们需要真正意识到一点:绝大多数自恋之人,都缺乏一种对他人真诚的爱和共情的能力。但如果我们无法接受这一点,就会一直对着父母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结果只会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受伤……试着去看见父母的局限,承认父母的无能和缺陷带给我们的伤害,在心理上从父母那里独立出来,发展自我,成为一个真诚、完整的人。当初将母亲送走以后,小楠曾有些内疚,想打电话向道歉,邀请母亲回来。“也许母亲的存在令你熟悉,但这是不是真的安全呢?”我继续问道。后来经过综合权衡利弊,她确认了母亲其实并没有能力为她保驾护航。找了一个靠谱的保姆,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喜好安排饮食起居,整个人身心舒畅了许多。第3步:处理好自身的自恋特质,阻止它传递到下一代。关于自恋型父母,兰·戈隆布在《镜中囹圄》中表达了某种担忧:“如果父母被自恋所扭曲,孩子会感受到很强的模仿压力。”即父母将自己小时候遭受过的忽视、剥削与贬低,原封不动地还原到孩子身上;即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将自己过去未曾得到的爱与关注,加倍补偿在孩子身上。无论那一种,都不是健康的亲子互动模式,而是自恋式父爱/母爱的代际延伸。这时父母真正应该做的,是透过与孩子的关系去觉察我们是否存在自恋特质:而是为了更真实地照见自己,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见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要知道,以一个成人的姿态陪伴内在小孩慢慢长大,是每一位父母的功课。谨作此文,献给在成长路上缺乏爱与关注的孩子们,以及在育儿路上负重前行的父母们,「在看」+「转发」给予孩子健康的亲子互动,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文章部分观点参考:卡瑞尔·麦克布莱德《母爱的羁绊》。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今晚8点武志红直播🌟
❗直播无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