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迷恋的背后,藏着至深的痛苦
作者 | 包法利小姐
编辑 | Nemo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 | zqfxlgzs
有句话这么说;父母如何没得选,投胎好不好纯靠运气。
但是恋人和好朋友可以选,能够留在身边的,就是自己给自己亲自挑选的家人。
听起来还蛮温馨的是吧?
脑海里顺便浮现《武林外传》《爱情公寓》《老友记》等类型剧所描摹的美好画面——
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住在对面。
哇,不问出身与来路,自己给自己挑选家人的感觉可真美妙哪!
可是等等,潜意识的大手掌怎会轻易让你逃脱命运的齿轮。
你确定可以剥离深入骨髓的“黑历史”拥抱无比清爽的现在和未来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个残忍的事实是——
在早年创伤未被觉察以前,亲密关系无法成为获取新生的乐园,而只能担当一面照见过去的镜子。
你以为的极致迷恋、真命天子、天作之合、蜜里调油,
也许压根不是花好月圆的序曲,而可能是未被充分哀悼的创伤在发出哀鸣。
这是一种成长的提醒,它希望你忘情地踏入,再痛苦地领悟:
原来有些伤并不会被时间自然冲刷,我,从未走出过去的阴霾。
满级恋爱脑往往都是苦命人
坊间有云,谈恋爱要看感觉,没感觉谈个P。
某著名女明星还曾在节目里如是输出恋爱心得:谈恋爱就是要失控啊,不失控谈什么恋爱?
不过有时候吧,这感觉来了,失控到达一定程度,也挺吓人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于疯狂追星和杀猪盘。
一直对几年前一则关于“假靳东短视频”的新闻记忆犹新:
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沉迷于“假靳东短视频”,看着屏幕里嘴型和声音明显不统一的靳东叫姐姐、比心心。
她春心萌动,视其为专门讲给自己的甜言蜜语。
到最后,她竟然想要带上存款去外地和靳东私奔,经他人和媒体劝解才就此作罢。
面对旁人的指责与不解,她暴怒又无助,直至冷静下来后才在镜头前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从来没有过爱情。
一位结过婚生过子、按部就班走过大半辈子的中年妇女说出这样的心声,让人不由鼻酸。
原来持续几十年的婚姻真的可以无爱可言,原来未被看见的落寞真的可以在若干年后肆虐发作。
与其说她迷恋手机屏幕里假到不能再假的虚拟人物,
不如说那廉价的温柔触发了她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缺憾与渴望,
巨大的匮乏吞噬了理性,促使她走上了饮鸩止渴的自我补偿之路。
那种骗术不高明,旁人看来一眼假,五十多岁文化程度不高的小镇阿姨也未必是真的笨。
而是她太需要那份迟来的温柔和甜蜜罢了,需要到宁愿闭上眼睛、折损智商,亲自把骗子的谎圆上。
杀猪盘也是。很多受害者都曾表示,打钱的那一刻迟疑过,但最终理性还是拗不过感性。
他们决意赌一把;万一呢?万一获得真爱的狗屎运就砸到我头上了呢?
自我催眠不是傻,而是因为现实里没有那么多填补内心匮乏的养料。
此时,谁给他们造了一个完美的梦境,他们就能成为谁的奴仆。
被骗是真的,上头也是真的,变相的满足也是满足,只是有点贵。
为什么你总是被同一类人吸引?
总能听到各类博主郑重其事地说:
不要轻易暴露需求感,不要渴望拯救者降临,不要害怕起冲突……
不然你会很卑微,你就是舔狗,你会被人家拿捏得死死的!
嗯,其实道理都懂,但无奈的是,在面对某些人的时候,我们的防御机制总会自动失灵。
你动用所有的理性,都无法完美抵御那股强大的洪流:
没错,你就是想要跟他把废话讲到天荒地老,他回你信息晚一点你就焦躁不安,
你们的对话框有了小红点你就莫名欣喜若狂却还要强装镇定;
起冲突时,你根本做不到无所谓,
表达不同意见都得斟字酌句,生怕某个标点符号没打对惹他生气嘲笑,从此再也不理你;
常常在尊严和欲望之间拉扯,
最后终于还是做出自认为不跌份儿的讨好状,实在是因为他跟你多说一句话仿佛能续你的命;
甚至于变得小肚鸡肠、嫉妒心爆棚,
他给别人点赞你都要不爽,他休假出去快乐地玩耍,你都会有一种从此失去了他的揪心痛感。
可别以为我在讲什么荷尔蒙满格的恋爱情节。
有时候,仅仅是面对同性朋友,有些人也会呈现出如上“症状”。(此前并无任何同性恋迹象)。
我有一个朋友,真的是朋友,她先后有过这样两个朋友:
第一个,大城市独女,纤瘦漂亮,学过艺术,气质好,恋爱经验丰富,现在国外留学;
第二个,也是大城市独女,时尚一族,性格娇纵,毕业后在超一线城市大厂工作。
她平时挺骄傲一人,但是面对这两位的时候就会自动变得卑微、扭捏、不自然,难以让自己的优越感舒展开来。
好不容易从一号朋友那里抽身了,又在二号朋友那里栽了差不多的跟头,变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为什么?
我跟她说,你没觉得这两位女嘉宾都挺像的吗?
大致总结一下共同点:
都是在物质和爱上被双重富养的女孩,将自己受欢迎视为理所应当,且一路顺风顺水,似乎想去哪里就可以轻易抵达。
最关键的一点,她们其实都很欣赏和认可她。
可爱优秀的人恰好喜欢我,这不挺好么?
问题就在这里,那些看似明亮的点位却精准衬出了她“黑历史”当中的幽暗阴沉。
人家女孩是家境优渥、漂漂亮亮,
而她生在农村,吃穿不如人,妈妈还总教育她要懂事和节俭;
人家女孩总是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成为全场焦点,
而她恰恰相反,似乎从小到大都是被忽略的那一个,家里面重男轻女,小学表演节目老师都不叫她。
她通过努力学习证明自己不是隐形人,却奇迹般地逢大考必发挥失常。
跟别人比起来,似乎事倍功半才是她逃不脱的宿命。
综上,其实她打心底里一直认为自己是站边边的人,不配站在中间,更不配和那些站在中间的闪亮人物平起平坐。
但与此同时,对于那些闪亮人物,她又是嫉妒的,对于她们的光彩和位置,她又是渴望的,打心底觉得:
我要有她们的运气,不知要比她们优秀几百倍!
她们身上承载了自己刻骨铭心的失败、未被善待的痛楚,
也象征着她无法停止追逐的身份认同和心灵归属。
所以,面对那样的朋友,她想要靠近,她害怕失去,她小心翼翼。
但潜意识的洪流又会支配着她引诱对方以老方式对待自己。
左右拉扯让她难以自在、不由内耗。
看起来类似爱情,实则是早年的创伤在隐隐作痛。
成熟的关系里,失控不是必修课
诚然,能够“勾引”出内心创伤的关系是一面难得的好镜子,
但前提是,当事者得觉察,不能视而不见。
否则,任纠结与失控循环往复,便只能永远活在过往的羁绊里,而无法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真正的独立,是敢于分离、能够分离。
为何有时分离那么难?
在如上提到的“极致迷恋”的关系当中,其实当事者是把另一方当成药了,还是治标不治本的那种止痛药。
用了,依赖,不用,难受。
那么解法显而易见,从根儿上把那些伤治好了,依赖便可消除,分离便不是难事。
而觉察及充分的哀悼是自愈的必经之路。
你要告诉自己,过去的已成定局,可今时已不同往日:
一来你自己更强大,二来更多新朋友在前面等你,将他们等同于曾经那些烂人是不公平的。
一遍一遍地自我提醒,一遍一遍地建立这样的信念,伤口就会没有那么疼。
真正的成熟是尽可能遵循客观,精打细算。
当我们骂一个人恋爱脑的时候,通常是因为他正在做一件特别不划算的事情——
“明明看起来就是骗局,你为啥坚信不疑还要给人打钱?”
“明明他总是打压你,你为啥还不跟他断交?”
“明明无前途可言,你为什么还要给他做事?”
原因如上,拿人家当药嘛。
当事者赋予了对方千金难买的隐性价值,致使他无法遵循客观现实计算旁人看得清的投入产出比。
可等到伤口不疼了,人就能瞬间清醒。
至少能更加客观地为任何一个人和任何关系估值,不至于在“不平等交易”里深陷泥足。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谁都没有义务为谁的过去负责到底。
而使彼此心力尽可能投注于当下的关系才是更为健康,也更具建设性的。
最好的朋友不一定要在身边,最爱的人不一定要住对面。
因为随着成长的推进,我们关于“最”的定义应是流动的。
上头之后必下头,不是悲观的事,而是自我蜕变的必要节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