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作续集来了!这个没啥存在感的情绪,藏着孩子内驱力的秘密…
看点 近日,备受期待的电影《头脑特工队2》在荧幕上呈现了青春期孩子的各种emo。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越来越喜欢表现出“一身反骨”,尤其是各种无聊的行为。其实,这并非因为他们无事可做,而是因他们的无聊情绪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实际上,在电影中没啥存在感的“无聊”还有唤起孩子行动力的另一面……
文丨可观
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看完《头脑特工队2》从影厅出来,我五岁的小孩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那个拿着手机瘫沙发上的蓝灰色情绪小人叫什么?”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不关注点“大反派”焦虑,反而关注没什么存在感的Ennui。
“你没发现吗?莱莉和新朋友聊天,谈到喜欢的乐队时,焦焦和尬尬他们差点就控制不住场面,这时候是Ennui突然出现,一下子就解决了。”我的话痨期小孩忙跟我解释。
这话说得没错,在电影里,主角莱利已经13 岁,步入青春期,她原有的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突然被焦虑、尴尬、嫉妒和无聊取代——而焦虑成了最大的反派,他风风火火地囚禁了原来的五种情绪,试图以一己之力帮莱莉塑造全新的人生。
而不起眼的Ennui,在电影里名叫“丧丧”,意思是无聊、厌倦。他一直“潜伏”在沙发里,对各种闹剧只回应最低限度的叹息、打哈欠、翻白眼。
简直精准复刻了青春期孩子们的无聊时刻:
玩能玩到“疯”,但一到学习就开始“我不要”“好无聊”;
常常无所事事时就抱上个手机,一看就忘了时间;
又或是对以前的爱好都提不起劲;
还有的看着安安静静,实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作天作地作出个满当;
父母在他们眼里也是“无聊的大人”……
不少鸡飞狗跳都由此而来。
然而,Ennui却是电影中关键时刻的救场王——莱利担心别人的眼光,Ennui就回以讽刺;焦虑和尴尬压力过大,Ennui就控制情绪强度来缓和……可以说,在其他五种原始情感受困时,真正能够保护莱莉的就是Ennui。
和莱莉一样,孩子们那些看上去“一身反骨”的无聊行为,让家长感到气血上头是不假,但一味压制,除了增加正面冲突并不能解决问题。
电影里,Ennui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也完整了莱莉的成长,而我们的孩子面对的真正困境,可能是困在“无聊”的泥潭里,想出来却不知道怎么使劲。他们的无所事事,需要一个出口,一个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孩子的无聊并非因为无事可做,
而是在苦恼“如何做”
不同于《头脑特工队2》里的剧情设定,无聊实际从童年时期就存在。
“我太无聊了!”——这种孩子央求着让父母陪玩解闷的场景,大多数父母都经历过。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当作孩子的问题,但事实上,无聊并非因为无事可做。
感到无聊的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他们也想做些什么来满足自己。但让他们苦恼的是不知道“如何做”。
先锋心理学家詹姆斯·科特和约翰·D·伊斯特伍德的《我们为何无聊?》中,谈到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调查了三、四年级儿童的无聊体验,并将其与他们的数学和阅读能力联系起来。
研究发现,无聊与阅读能力尤其相关:
阅读能力强的儿童呈现较低的无聊水平。这主要因为,阅读需要想象力,需要把文字转化为图像,把场景转化为大脑中的动态影像。因而,好的阅读技能,可能反映了更高水平的想象力,而更高水平的想象力,反过来又加强与阅读文本联结的能力。这种良性循环会让孩子更好地抵抗无聊。
所以,那些因无聊而起的哭闹、发脾气,可能正是孩子给家长的求助信号。特别是对青春期孩子来说,“无聊”真的是一道坎。《头脑特工队2》把莱莉设定成十几岁的青少年,特别有道理。
刚刚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仅情绪强度和复杂性在增加,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提升。
但是,他们的情绪和认知的发展速度并不相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罗纳德·达尔认为,青春期类似于“由一个不熟练的司机来启动引擎”。
一方面,由于荷尔蒙的激增,情绪相关的大脑网络迅速在变化;
另一方面,与认知和推理相关的脑区,需要到青春期以后十年里才会发展到完全成熟的状态。
这时的青少年像走进一个复杂迷宫。他们会有强烈的动力,想要表达自己和探索世界,但又不能理性地收敛和控制自己强烈的情绪,会不断地与成年人已经定好的规则和限制起正面冲突。
青少年必须要按时上课,他们的课外活动、与朋友玩耍的时间和上网娱乐的时间大部分由父母来定。这些限制与青少年心中强烈的独立和自我决定的愿望相抵。
能感觉自己能力在提升,又得不到充分发挥,无聊就会滋生。
呼唤行动的无聊,
怎么成了孩子沉沦的深渊?
心理学家詹姆斯·丹科特曾灵巧地解释“无聊”:
”
一
只漂浮在海上、被潮水推来推去的软木塞并不是施动者。逆流划船、想要靠岸的渔人才是施动者。无聊来临时,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已变成了一只软木塞。无聊是对行动的召唤。
18世纪早期,有一位门阀操作员——可怜的老汉弗莱·波特——就展示了什么叫“无聊到极致的创造”:
他的工作是在正确的时间点反复开关阀门,操作纽科门蒸汽机。单调乏味都不足以概括这份工作,而是无聊至极。
但汉弗莱注意到,只有当机器运转到特定位置时,阀门才会被打开。灵光闪现之后,他成功发明了一种绳索装置,能够一劳永逸地代替他开关阀!无聊的工作终于结束,汉弗莱现在可以让机关代替自己工作,自己则能陪孩子玩耍。
他把这个装置命名为“溜索”,“溜”这个词甚至变成了18世纪“旷工”的代名词。
他每天以正确的速度和角度,将铁条推入自动运转的钻机,让它精确地打出一排小孔,十四年,每天重复三万四千次,他不仅不无聊,反而兴趣盎然。
据他自己所说,他能坚持下来,不仅是为了多赚钱(按件计算报酬),也是因为这项工作本身让他感到满足。
”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一致追求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