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赛事精彩不断,山城啤酒却很遗憾!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夏天异常热闹,欧洲杯和美洲杯刚刚落幕,巴黎奥运会又开始了,各领域运动明星同台献技,让广大观众直呼过瘾。
看到喜欢的球星夺冠,内心会十分欣喜;看到自己国家的运动员拿金牌,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看到曾经的民族英雄失冠,也会感到十分遗憾。
这个夏天,有多少狂喜,就有多少遗憾。看着手中的啤酒,想想曾经的民族品牌,可能会更加遗憾。
01
民族品牌没落并非单纯市场因素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经常喝的啤酒品牌,你以为它们是民族品牌,是自己当地的骄傲,结果一查发现,它原来是外资啊。
这实在让人感到遗憾。
想当年,在啤酒产业鼎盛时期,地方啤酒的品牌就多达813家。上海有光明,重庆有山城,广东有珠江……每个品牌都伴随着一代人的记忆,也承载着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点滴情感。
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随着外资入局,国产啤酒品牌一个个被收购。这么多年来,外资已经收购了国内数百个啤酒品牌,“一城一啤”的辉煌早已不在。
品牌掌握在外资手中令人遗憾,更让人遗憾的是那些曾经辉煌却“消失”的品牌。
因为尽管民族品牌被外资控制,钱被外资赚走了;尽管口味也跟以前不一样了,但是无论怎么说,自己熬夜看球,还能喝到这些品牌的啤酒,还能经常接触到这些品牌。
最起码这些品牌还在,承载的感情还在,然而那些曾经辉煌、曾经承载大家情感的,最后没落和消失的品牌就没这么幸运了。
当你邀请多年未见的老友聚会,或者当你一个人思绪万千,想要借助当年的味道,再回忆一遍过去的时光之时,你会发现自己在超市里根本买不到这些品牌了。
最遗憾的是什么呢?这些民族品牌的没落,还不完全是市场因素。
02
被外资遗弃的山城啤酒
在众多没落的啤酒品牌当中,最令人遗憾的是,“山城啤酒”。
为什么这么说呢?
民族品牌的没落,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有的时代进步了,市场不需要这种产品了;有的是管理团队因循守旧,能力跟不上品牌发展。
但是这些因素似乎跟山城啤酒的没落不搭边。
"山城啤酒,知心朋友"这句广告语更是被大家熟知,随着岁月沉淀,山城啤酒早已成为重庆文化的经典符号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这么辉煌的啤酒品牌是怎么没落的呢?
要知道,当年山城啤酒品牌价值非常高。据公开报道,山城啤酒的品牌价值一度已达60亿元人民币,并于2004年、2005年连续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品牌”等荣誉称号,啤酒量产超过百万吨,在重庆市场占用率近95%,在西南地区占有率超过65%。
谁打造了辉煌的山城啤酒品牌呢?重庆嘉威和重庆啤酒联手打造的,重庆嘉威最大股东就是钰鑫集团。
由于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巨大,双方随后还通过一系列协议进行了深度绑定:重庆啤酒拥有品牌所有权,而重庆嘉威拥有品牌终身使用权;重庆嘉威负责山城啤酒的生产,重庆啤酒负责山城啤酒的包销。
从结果来看,这个模式非常成功。但是,随着外资介入,一切都变了。
2010年,外资啤酒巨头嘉士伯入股重啤,占股19.71%,成为重啤实际控制人,但是重庆国资委仍然持股20%,是第二大股东。
可能是由于第二大股东的牵制,嘉士伯控股重啤后,山牌啤酒的确经历过短暂的辉煌,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山牌啤酒一路飙升,年销量直逼百万升。
2013年12月底,情况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尝到甜头后,嘉士伯加强对重啤的控制,又收购了30.29%的股份,使得其持股占比高达60%,绝对控股了重啤。
这个时候,无论是董事会,还是管理层等等,嘉士伯绝对控制了重啤各个体系,并且开始调整品牌战略。
紧接着,山牌啤酒就开始没落了。
从2014年开始,山城品牌销量就一路下滑,销量从百万升暴跌至不足10万升,降幅接近90%。
与此同时,嘉士伯自己的品牌乐堡啤酒销量却一路飙升,在国内销量已经飙升了10倍。
从商业逻辑上讲,自己的企业,想怎么做怎么做,想推哪个品牌推哪个品牌,想限制哪个品牌就限制哪个品牌,没有太大问题。
就像一家经纪公司,想推哪个艺人就推哪个艺人,想雪藏哪个艺人就雪藏哪个艺人,别人是管不着的。
但问题是什么呢?
当年收购的时候,承诺把山城啤酒这个品牌做大做强,这是嘉士伯这个外资能够介入重庆啤酒的重要条件。
同时,嘉士伯还向监管机构和公众股东承诺,它收购后会避免“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正是这些承诺,让嘉士伯击败华润等啤酒企业,成为重庆啤酒的第一大股东。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山城啤酒的现状已经证明了嘉士伯肯定错了。
03
嘉士伯为何抛弃山城啤酒?
有一个问题是,嘉士伯为何会抛弃山城啤酒呢?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以前啤酒行业是增量,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就可能会自相残杀。
恰好在2013年-2020年,我国的啤酒产量和销量均出现下滑趋势。根据Euromonitor 数据,2013年-2020年,我国各年度啤酒总的销售呈缓步下滑趋势,2020年我国啤酒销量为4269.4万千升,同比下降7.0%。
在行业下滑阶段,大股东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先主推自己的“亲儿子”,而不是其他人,毕竟亲儿子完全属于自己,外人都不太可靠。
山城啤酒遭遇的情况也类似,只不过它是那个被抛弃的人。
嘉士伯的顾虑是什么呢?我虽然拥有山城啤酒品牌的所有权,但是重庆嘉威也拥有品牌终身使用权。如果以后产权问题解决了,那么重庆嘉威完全有可能会自产自销山城啤酒。
也就是说,山城啤酒对嘉士伯而言,既是能赚钱的工具,也是一个潜在的强大对手,因此在行业收缩周期下,外资选择“抛弃”山城啤酒,然后把渠道、宣传等资源重点投入到“乐堡”等“亲儿子”品牌。
其实,这种现象早就有,被外资收购后,民族品牌被限制、被边缘化、市场地位下降,或消失的案例也很多。
比如,百事可乐收购天府可乐后,天府可乐已经淡出市场。小护士品牌被收购后,品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卡尼尔”。南孚被外资收购后,自家品牌金霸得到主推,同时要求南孚退出海外市场等等。
如果评价这种行为呢?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单纯的市场行为。
但是只要操盘过品牌管理或公司战略决策的人就会明白,做企业,绝非只是单纯的市场导向,绝非只是单纯的迎合市场,企业的资源投入也很有决定性的影响。
比如,当年的互联网烧钱大战,本来很多模式跑不通,但是架不住一直烧钱,一直砸资源,最后也都硬生生的蹚出了一条路。
总之一句话,品牌战略选择,绝非只是单纯的市场导向,个体的偏好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04
嘉士伯在“玩火”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何评价嘉士伯这种做法呢?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民族品牌不仅仅是经济价值,也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我国为何出台那么多政策,来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就是因为这些老字号,这民族品牌代表着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是记忆,是情怀,也是乡愁。
即便嘉士伯能够从商业逻辑上形成闭环,有十足的理由来说明其主推哪个品牌或限制哪个品牌的合理性,但是有两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第一、民族品牌山城啤酒确实一落千丈,辉煌不在,这是在你手中发生的事实。
第二、你曾经承诺要做大做强山城啤酒这个民族品牌,但是你没有做到。
在当下的大环境,很多人都不会把嘉士伯这种品牌战略选择看作是单纯的商业决策。
其实,这个问题也容易解决,那就是把民族品牌还给自己人。既然不爱,就不要彼此伤害,放手山牌啤酒,把民族品牌交给有能力、有情怀的人来做。
否则,嘉士伯这种玩火行为,很容易引起民愤。
民愤起来了,麻烦就大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