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英雄主义,叫张博恒公众号新闻2024-08-06 11:08文 | 林一五昨天看了一眼奥运会男子单杠决赛,别的都没什么,我国选手张博恒上场的时候解说的一句话让我很动容。解说当时说:“这是张博恒本届奥运会做的第21套动作。”我去查了下21套是怎么算出来的:1)男子团体总共6项,分预赛决赛,张博恒全上,是6x2=12;2)个人全能决赛6项,12+6=18;3)张博恒进了自由体操、双杠和单杠3个单项的决赛,18+3=21。我又查了一下参加男子体操的各国运动员,好像除了张博恒,只有一位乌克兰的运动员是男团的时候6项全上的。获得男子全能金牌的日本选手团体的时候上了4项,这位选手后来也在单杠单项中夺冠。比单杠的张博恒,杠上的高难度动作顺利完成,但是下杠的时候没有站稳,跌了出去,最后只拿到铜牌。解说说如果不跌,金牌应该就是张博恒的了,真的十分可惜。这让人想起他在全能决赛中也是因为开始在自由操上一个没稳住,头顶到了地,最后憾失金牌。男子团体就更不用说了,因为苏选手的三次重大失误,硬生生地把巨大的领先优势拱手让人,最后中国男团只拿到银牌。3次一步之遥,好像张博恒离金牌总是差了口气,中国男子体操队离金牌总是差了口气,但是到底差在哪儿了呢?又让人说不出来。作为一个体操外行,抱着好奇心,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检索,最后查到了知乎用户@李龙老师的回答,他的解释在我看来是最不情绪化、最有逻辑性、也最有解释性的——可以解释巴黎奥运会上男子体操的所有遗憾——当然,也是最让人无奈、想要骂几句脏话的。https://zhuanlan.zhihu.com/p/712434143感兴趣的朋友,建议去看李龙老师的原版回答,条分缕析,非常详细。不想去找原文的朋友,我这里提供一个浓缩版的故事梗概。简单说,经过了2008年男子体操的大丰收以及2012年的吃老本之后,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体操0金牌,于是体操队整改,领导撤职,新上来的领导层为了2021年东京奥运会不再“重蹈覆辙”,充分发挥critical thinking,变换思维,想出来一条锦囊妙计:个人单项金牌是算一块金牌,团体金牌也是算一块金牌,从KPI的角度看,不如优先保单项。这就使得男团在选择成员的时候,一些队员被放在了优先考虑的位置,比如那些在单项上有绝对统治力的队员。但这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个别单项超级强悍的队员,其他单项非常一般,一般到在团体比赛中必定拉后腿的地步,一般到团体比赛中只参加一个项目的地步。所以为了保这块“保底”的单项金牌,又不想放弃团体金牌,就必须有人能在团体的时候顶上,“当牛做马”。就这样,男子体操队这一次最大的“骡马”出现了——就是身为队长的张博恒。身为杭州亚运会全能冠军、世锦赛全能冠军,别人不能上的项目他要上,需要拼一拼高分的项目,也要让他来。来着来着,就在7月27-29号上了12套动作,在31号又上了6套,然后在8月3号上了1套,8月5号上了2套。如果不是上了那么多的项目,如果能节省一点点体力,如果没有憾失金牌的杂念,有没有可能,全能决赛上张博恒就不会犯那个低级失误了?是不是单杠决赛中张博恒就有力气站得稳了?会不会他个人就不用承受0金的遗憾了?中国男子体操就可以多两块金牌了?不,不是两块,而有可能是3块。根据李龙老师的解释,男子团体的金牌丢失,表面上看是因为苏选手的三次重大失误,但如果深究起来,问题的根子还不在选手身上,而还是在教练组和领导层。根本原因还是为了保那一块单项金牌,造成选人方面捉襟见肘:在老将孙玮意外受伤退赛的情况下,为了能凑够团体每个单项有3个可计算分数,替补队员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硬上苏选手——哪怕明知他之前在跳马和单杠中都有过爆炸前科、稳定性欠缺。李龙老师这里有一段读了让人非常爆炸的分析,我就不转述了,各位可以自己看:李龙老师这里所说的“关系户”,指的是因为奥运金牌会计入各省市,所以各地为了自己的KPI,会为本地运动员入选奥运代表团进行游说。运动员属地身份有时也是选人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个为了激励各地互相竞争、激发积极性的政策,似乎在体操领域异化成了一个把地方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前的东西。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领导们力保的那个单项,我们包揽了金银。从结果的角度说,即使不费劲心思保某个单项,我们也能拿到这块金牌,而且很可能会再多拿到3块金牌。我们这里这样算并不是要“唯金牌论”,而是想把问题展现得更明白些。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这种“机关算尽太聪明”、“精心布局吃大亏”的情形,大概率是由于官僚主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行事风格促成的。注意我们不要拉踩运动员,运动员是无辜的,他们在赛场上为国家荣誉和个人理想而拼搏,夺取最高荣耀,都是好样的。但问题不能假装看不见,按照李龙老师的解释,现在这种选拔方式,等于是“吃祖宗饭、断子孙粮”。怎么讲?年轻的运动员们一看,全能有什么好练的,还不如单项突破。有潜力但和“绝对王者”前辈有差距的后辈一看,反正单项上怎么比都比不过,不如就躺平。而不想躺平的,只能根据前辈的单项去算哪些是缺人的弱项,然后不管自己合不合适,狂练,把自己练伤。于是,相比“先看全能能力再补单项能力”的日本,我们这边越来越青黄不接、力不从心。归根结底,领导们保KPI的妙计,传导到了赛场上,成了部分运动员和国家的双输。而且输掉的可能不仅仅是过去和今天,还有未来。今天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推荐李龙老师的文章,作为体操外行,我无法判断里面行业消息的真假,只能说从逻辑上讲,这是我现在看到的最合理、最全面的解释。写这篇推荐文章的时候,我个人其实是带了一点个人感情的,李龙老师还有一段话让我感触特别深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作为一个曾经的打工人,我非常能理解这段话,看起来不管是在哪个行业,不管是在中企外企,不管是在体制内外,真正会干活能干活的人,都是最有可能被累死的,这要归功于全世界老板们身上通常都具备的某种人传人的德性。有些人有机会站在闪光灯前,享受荣耀,但更多的人其实是像张博恒这样的,任劳任怨,牺牲自己的利益,把集体的责任扛在肩上。这次奥运赛场上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从创造历史的潘展乐、郑钦文到绝地反击的马振昭、樊振东,从卷土重来的杨家玉到失误也没放弃的孙佳琪,中国的年轻人们,了不起。然而其中最让我这个中年人产生共鸣的,其实还是张博恒。他没有金牌,但创造了出场21次的纪录,谁说这不是另一种冠军呢?在不尽如人意的条件下顽强前进,默默地承担起责任,这是我们这个国家里更大多数的无名英雄的写照。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