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的地铁,就像人类命运的隐喻
今年阿尔茨海默症日(9月21日)前后,科幻作家韩松在微博上写下了自己罹患失智症,以及自己进行多年微博倒计时的缘由。
10月6日,在倒计时的最后一天,留下了最后几句关于“归零”的话语之后。韩松的微博不再更新,沉默至今。
读者@不再吃辣 在韩松微博留言下写,“脑力会衰退,作品和文字不会,您留给我们的记忆也不会。如果告别无可避免,黑暗无可避免,有人会帮您记得曾经的光明。”
或许记得韩松的最好方式,就是去阅读他的小说。其实老实说,第一次阅读韩松的作品可能会把人吓退,因为它非常“难读”,学者许子东评论说:
“韩松是后现代技术主义的硬核科幻,细节丑陋、奇特、惊悚,异象——到处像残雪般的,到处是老鼠,流脓、丑陋,就像我们做噩梦把自己吓醒。”
但刘慈欣说:“我写的是二维科幻,韩松写的却是三维科幻。如果说中国科幻是一个金字塔,二维科幻是下面的塔基,而三维科幻则是塔尖。”为什么刘慈欣如此推崇韩松的科幻小说呢?
今天,我们就一同从《地铁》开始,驶入韩松构建的幻想世界。这不仅是他的科幻代表作,在今天阅读韩松,你还会发现,在那些荒诞诡谲的意象之下,是对我们生活的这个荒诞世界的回音与共振。
讲述 | 许子东
来源 | 《21世纪中国小说》
🚇 《地铁》
小说的主角,所谓的天机
《地铁》于2010年出版。它是一部长篇,也是五部中篇,每个中篇又可以独立成篇。五部之间人物不同,主角一致,主角就是地铁。
第一部叫“末班”,故事相对比较简单,讲一个快退休的员工赶末班地铁。开篇写城市的夜景是这样的:
灾难还没发生就营造气氛,但是比起后面大部分地铁的文字,这算是和平景象了。主人公走下站台,如走进坟地,车厢里人“均木鸡般呆坐着……这一幕他也看久看腻了,麻木不仁了”。
列车在前进,但是没有出现站台,他碰了一下邻座乘客,这个乘客手上有一本《读书》杂志(这个杂志作为符号在《地铁》各部都有出现,十分醒目)。但他发现自己像空气一样能穿越乘客的身体。
这种叫做“一虚九实”的魔幻写法,就是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情况,比方说主人公变甲虫,成了疯子、狂人等等,但是周围的一切不变。余下来的效果就是这种局部的魔幻,反而可以更深刻地显示周围现实的荒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变形记》《狂人日记》都是科幻小说。
但是《地铁》没有再写周围的乘客,而是让男主角在某个站台下车了。站台上没有人,车上也没有人下来。
请注意这个“梦游的岁月”在《地铁》的第一部里有特别的意义。
男主角下了车,但出不了站,这时回头看见车门里涌出很多怪人,“矮矮的个子,草绿色的身体,穿着灰色连裤服”。这些怪人在搬运昏睡的乘客,把乘客放进大的玻璃瓶。
一小时后,怪人们和乘客都消失了,只看到一张身份证,就是主角先前触碰过的那个乘客。这里荒谬的景象就不是一点了,而是扩展到了整个周围的世界。
第二天白天主角离开车站,看到城市如常,到处是广告、早点、地铁人员、警察等等。昨夜的事好似消失了。回到公司,处长、同事、年轻人都不明白主人公到底想说什么。等了一天报纸也没报道,到处询问到处被人嘲笑。
“这时他觉得:大概城市里所有人其实都已知晓秘密了,只有他一人被瞒着!”这使他怀疑地铁公司在掩饰真相。
然后小说详细回述当年年轻人如何想象伟大战争,甚至壮烈牺牲,还有演习警报、防空洞集。小说写:
然后就是全程抓通缉犯、到防空洞里梦游等等。梦又突然中断:
——地铁也正是这样的吧。
说不定这就是所谓的天机。
01.
令人困惑的谜团
韩松这部长篇从头到尾一直令人困惑,到底“地铁”代表什么?它是城市基础?是现代科技?是另一个世界?是人类历史?还是卡夫卡《城堡》般的迷宫?或者是四通八达、无所不在的系统和组织呢?
第一部的主人公,白天上班的时候填表,
《地铁》第一部从列车逃生的男主角,在图书馆里翻查有关地铁的历史资料,知道地铁线三十年前动工,当初曾经有过争论,到底是要放在地下六十米深,或者是十五米深。北方某邻国,为了备战的需要,把地铁修到六十米深,西方国家一般是五到十五米。
主角就回忆起当初修地铁的时候:
《错位》
从资料上主人公发现,当年建地铁主要目的是战备,民用交通是第二位的。小说里说,到了现在——
可是那天夜里的地铁事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男主角照着青年乘客的身份证查到地址,找到一位中年妇人,说身份证上是她父亲,而她父亲多年前在一次梦游中自杀身亡了。谜团啊,又是梦游,难道那次事故也是梦游?
第一部结尾的时候,主人公老王也被发现在装了绿色药水的那种瓶里面,火化以后骨灰就消失了,只剩下一个十字架。就是说曾经目睹一次地铁事故,并独自逃生的快退休员工老王,最后在白白做了一番关于地铁的调查以后,仍然被外星人或什么别的怪力乱神消灭了。
仅仅这个第一部已经充满了很多叙事谜团,并留下梦游时代、《读书》杂志等等符号象征,但这只是长篇《地铁》的第一部,而且这是最浅显最正常的一部。
02.
“惊变”:速度一致地永远向前
《地铁》由五部独立的中篇组成,如果说第一部“末班”是借一个魔幻事件,就是这个地铁事故乘客被消失,来勾起一些实在的历史记忆,比方说建地铁的初心、梦游时代的种种,还有《读书》杂志与八十年代等等。
第二部“惊变”就从一个角度重述“地铁事故”,也许不是同一个事故,但换了一个人类异化,而不只是中国故事的角度。
“惊变”的主角叫周行,在白天高峰时段挤地铁,发现地铁忽然不停站了,“外面连一个站台也不再出现,飞掠过去的,都是深海般的黑暗”。乘客们开始慌了,周行确认自己不在梦中。他“面前的女人蛇一样怪异地扭动身子”。
半个小时以后列车还在疾驶,乘客们议论说可能制动失灵,可能外面停电、进入紧急状态等等。“一个半小时就这样过去了,车外的黑暗依然无际……”大家开始饿了。
接下来又是奇幻的情节,触发现实的反应。小说写:
这是很特别的一种写法,前半段人挤人是写生理状态,后半段讲以前日复一日就是象征人类生态。
开始有人喊生病、救命了,周行却和挤在前面的女人有了沟通,“他本对这女人充满嫌恶,却在与她谈话时,竟然是一片温柔关爱”。周行从女人想到自己妻子,又想到车上可能有逃犯,以及自己想杀什么人,终于归结到对自己命运的醒悟。
他仅仅是这人群的一员,而大家作为一个集体,被一件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巨物裹挟着,老鼠般瑟瑟作抖地挤成一堆,动弹不得,臭烘烘地,速度一致地永远地向前……
“老鼠”是整本《地铁》里除了人以外出现的最平凡的一种生物,或者说是一种活动的符号。这很像残雪的作品。
面前的女人说遇上鬼了,“但这个鬼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总是紧紧跟着人们呢?周行至死怕也回答不了这个纠缠了多少代人的问题”。
韩松笔下有比较多这种从具体的处境引发出去,可以做多重联想的金句。
四小时以后,有人提议爬车到车头去看看究竟怎么回事,虽然有警察反对,但有个叫小寂的攀岩者,还是大胆爬出车窗。
这时小说便分开两个视角了,一个仍然是周行继续体会关在车厢牢笼里的处境,尿骚味中,被面前女人的胸部挤压。
另一个视角是小寂,爬到车窗外往前移动,看见每个车厢里边出现了不同的情景。他觉得列车好像在进行一种奇异的时空程序,好像在躲避地球上的什么灾难。
从外面看“乘客们像罐头物质一样拥挤”,有的车厢全部人都在昏睡,有的车厢少了一半人,“剩下的乘客就像动物园笼子中的狼一样,疾速地来回走动”。有的车厢甚至全是空的,然后也有车厢看到满满的人:
宋明炜说,韩松小说与鲁迅文学息息相关,此处“吃人”意象的具体化也是一种关联。
从人群内部看到求生、夺食、乱伦,从人群外部看到争斗,暴力,也是求生。王德威评论说:“韩松有一种极其特别的‘幽黯意识’,从中延伸出一个大历史思维的脉络。”其实还是跟霍布斯关于人性两特点——“无限追求快乐”和“害怕突然死亡”有关,也可以说跟《三体》里的黑暗森林理论有相通之处。
到此为止,都还可以做理性分析,再下去场面就越来越魔幻了。
上车只有十几个小时,再看周围的乘客都在急剧衰老,旁边还有小孩马上要生出来,又有人在计划吃别的人。
那边厢,小寂发现列车也在发生变化,变得一眼望不到头。有的车厢里好几百乘客排成同心圆,手接电线,人与列车一体;有的车厢全是蟑螂,或者身体变成动物;也有的车厢建立了自己的朝廷;最后他又回到原先的车厢,看到了很多比“裸猿”更小的生物,似乎是人类的后代。
最后列车到站时,车上下来的是蚂蚁、虫、鱼、树形的生物,列车又装了很多生物重新出发。
第二部总体来说,两个视角还是比较清楚的。一个是灾难发生以后,人群、人类社会怎么陷入加速的混乱,另外一个角度是从外面看,这个社会出现怎样的戏剧性的残酷的内卷。
03.
“符号”:现代技术版《死水》
第三部“符号”比前两部更加难读。举例来说写城市的街景:
《湮灭》
这是现代技术版的《死水》了。还有更多书中的文字,我想可以说明韩松与残雪的共同美学爱好,或者说是证明卡夫卡、加缪到了中国以后的意象变种。
04
“天堂”:寓言体人类简史
《地铁》第四部叫“天堂”,有个16岁的少年叫五妄,被大家选中担任车长十八世,要带领他的部族向宿敌龙之族复仇。五妄选择四十四号隧道,他的女人叫澄子,世上只有鼠语者(一种进化了的长得很高的老鼠)能和人类交流。
小说当然是越来越魔幻,它的主要场景是隧道、站台、废墟。“隧道的世界,便这样不断地延伸和扩大,最后形成了超一体化的网络。”
我们知道“一体化”是学者洪子诚用来概括形容五十年代中国文学机制的学术概念,“超一体化”更接近于现在“元宇宙”的语言特点了。
澄子说因为一次大爆炸(这个是天文学的概念)隧道逐渐形成。
于是五妄带领人民,想去上面的天堂。天堂是以前,说明第四部故事已经发展到未来很远的地方了。
去的路上碰到了粘土人发明了火,火使人们“看见”,小说写:
炎之族象征什么呢?大家自己诠释吧。小说写炎之族虽然有火,但是不做带头的,没有大的雄心,不久就碰到了洪水,这是水火冲突。
这时五妄发现前人类遗留下来的隧道推进机,有点奇怪,水火冲突好像非常原始,可却找到了一个人类遗留下来的先进机器。所以这个第四部更加接近于寓言或者远古神话,但写的是人类大灾难以后的将来。
之后是轮之族,“为着一个绝望的理想,大家世世代代充满希望地工作着”,甚至《读书》杂志也成了机车技术手册,象征八十年代,这个文明的将来。
最后,机车终于被发动起来了(好像工业革命),机车变成列车,乘客里就已经有了鱼形的人、树形的人、蚁形的人,这是跟前面第一部结尾呼应。
然后到了一个站台群众欢呼,出现没有面孔的女人跳下钢轨集体自杀。“五妄意识到,列车误入了狼之族的设伏”,这象征二十世纪世界大战?于是列车失控了,照明熄灭了,人类进化到了自己的身体会发光的状态。
再下一部族的人类全是女人,这是人类简史的新发展,女人属于一个叫德里达自治体,不知道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有没有看过这个小说,我倒是听过德里达演讲。女人们修复车辆,让动物们杂交,包括男人。
“五妄发现,她们所遵循的一套义理和程序,也都源于《读书》的教导。”《读书》有这么大的力量。德里达自治体发展出一套新的文明。我们不再分析故事了,大家自己阅读,后面的情节更加匪夷所思。
整个第四部像是一个简化的寓言体的人类简史,人类最后走向何方呢?
五妄最后看到了银河列车。列车“正一列套着一列,在真正无际而绝冷的黑暗中赶路”。所以五个中篇也像列车一样,一列套着一列,一直在赶路。
05.
“废墟”:探索人类灭亡之谜
最后一部叫“废墟”,却是整本《地铁》里最有光明色彩,最像典型科幻作品的一章。
第五部里地球已经被异族的马面人占领了,人类的后代逃到各个小行星。一次偶然,人类后代的老年人,组团回故乡旅游,凭吊废墟。这次老人团里混入了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雾水,一个叫露珠。
他们表面上参观遗址公园,其实另有使命。老人到了地球,马面人交代注意事项——不准拍照,不准离队,不准录音,不准交配。
老人们“如今在异族的照顾下活得好好的,不错啦……他们想,自己要是牛马该多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为异族效劳啦”。
想想看,这样的人类、这样的种族不灭才奇怪呢。今天还重回地球参观,颇感幸运,他们的身份都“保存在托管基金会的概率计算机里面。他们的一举一动,从生到死,都受着严密的监控”。而混进老年团的两个年轻人,雾水和露珠是假装情杀,才把自己从计算机监控中逃了出来。
这讲的是科幻小说里的未来世界,其实“科”这个字,给幻想虚构文字更多了一层保护。
因为是科幻,雾水和露珠暂时抛弃肉身,公会(人类在外星的某种组织)给他们安装了全套新机器、新肉体、新思维,使他们逃离老人参观团,独立寻找人类500年前出现灾难的真正原因。
在行星上,失败的人类一直在争论500年前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先被异族消灭了,还是他们在完成一个大型实验当中,由于失误而导致自我毁灭呢?而且最好还能找到这个决定历史命运的秘密武器。
除了鼠状动物,少男少女(露水和露珠)还遇上了一个金发碧眼中年男人,是异族,原来他也在找秘密武器。这个废墟探险者从怀里掏出一卷东西,是什么重要的文件宝物啊,大家都寻找的?原来又是《读书》杂志。
我前后曾在《读书》上发表过多篇文章,读到这个地方,虽然出戏却也入迷。这也是普洛普分析过,所有神话故事里边总要出现的一个文件宝物。
再走下去,少男少女他们找到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是废墟还是天堂呢?
我非常惊讶又毫不奇怪,他们最后居然又碰到了地铁。还是那个问题,到底地铁是什么?代表什么?象征什么?高科技的成就?现代社会建设的基础?
无所不在的网络?或者,地铁就是一个系统?
本文内容整理自许子东主讲《21世纪中国小说》第19、20讲,有删减,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看理想App收听全文。
第19讲:后现代技术主义的硬核科幻 | 韩松《地铁》1
第20讲:从每日乘坐的地铁,到人类命运的列车。韩松《地铁》2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