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奈:你吃的饭越来越没锅气了!
“宽油下锅,再打入两个笨鸡蛋,鸡蛋稍稍定型后勺子轻甩,就扬出黄白相间的蛋碎,待七分熟盛出。再几片猪肉下锅,待其慢慢变色至泛白,盛出。再下油,洋葱丝、豆芽、白菜丝、胡萝卜丝下锅炒至断生,然后再放入面条,加些许调料,临近出锅时倒入炒好的鸡蛋和猪肉,翻炒几下撒上葱花,即可出锅。”
一位B站UP主(@阿权视品)拍下了摊主花了四分多钟炒一份炒面的视频,炒面动作行云流水,盘中的成品让人垂涎欲滴,这则视频浏览量近30W。
在这则高浏览量视频的弹幕里有这样一句,“感觉现在很少有这么耐心炒面的了,甚至很多店的菜都没有锅气。”
现代人明明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却愈发不知道该吃什么。没有锅气的食物千篇一律的中规中矩,难免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中国人的饮食哲学:锅气
锅气,也作镬(huò)气,指炒菜时各种食材、调味料、水在炽热的锅体中发生一系列反应,从而使菜暂时产生一种特殊的复合型鲜香味道。大火、铁锅、腾空的食材,组成了中国人对锅气的认知,许多老饕遍寻地图只为一口保有锅气的食物。
在西方,厨师们也会充分利用美拉德反应(指食物中的还原糖、氨基酸与蛋白质在常温或加热时发生一系列复杂反应后,生成的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的过程,同时产生特殊的风味,也称为氨反应)来做牛排、烤肉等菜肴,使食物色泽诱人、香气扑鼻。
正如东方的炼丹术之于西方的炼金术一般,现代中西方同样探索到一种关于火、金属介质与原材料的魔法,为人类的味蕾带来更为丰富的风味。不管是在都市还是县城,东方的“锅气”曾游荡于各种市场档口、学校周边、居民集聚区附近的夜宵摊、小炒店。在人声鼎沸中,“锅气”不再仅仅是一种舌尖的艺术,更是一场灿烂的人间烟火,是生活中的温存与幸福所在。
1.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有等一份“锅气”的松弛
在《优秀的绵羊》中作者指出现代学生“对成就和成功有着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他们都觉得自己必须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从而在接着去追逐下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同样,大厂员工也汲汲于提升考核打分、提高职级,在这一场大型真人“升级”游戏中,P8、P7似乎才象征着人生“自由”的起点。
可快节奏生活工作的现代人们回望过去几年就会发现:我们本就站在起点。从前的我们结束一天的任务,可以摇摇晃晃走到熟悉的小摊,点上一份吃过很多次的肉末茄子盖浇饭,不用自动计算这一顿饭的热量,轻松无负罪感的品尝一份热腾腾的饭菜后,再慢悠悠的闲逛附近的商场市集,买上一份水果或居家好物再回家。
曾经的“锅气”代表着更宽时间段的松弛的生活,而我们为生活疲于奔命时,我们也在失去它。
2.有“锅气”的世界滋养了我们的亲友关系
在选择快捷性时,我们感知“附近”生活的触角也在逐渐退化,这使得现代人还未建立起强大的内心支撑时,就要独自穿越虚无。同时,为了回避现代关系的不稳定性,原子化个体更期盼保持一种情感上的游离状态,比如:既然谈恋爱又累回报又低,那不如就不要谈恋爱了。
可恰当的亲友关系并不是“低质量”的社交活动,围着一张萦绕“锅气”的小饭桌,我们可以以低廉的成本倾诉我们的情感,交换我们的社交经验,或仅仅是单纯的吹牛嘴嗨,无需记挂要经营自己的社会形象,只用轻松地和世界交流,来获得朴素的快乐。
在物质不那么丰盛的时候,通过一场场饭桌谈笑,我们的情感得以异常的滋润。
中国人对“锅气”的执着蕴含着我们民族的人生哲学:以食物为引子保持生活的松弛感以及获得情感支持。
餐饮经营模式的转变
但随着经济浪潮的变化,餐饮业经营模式也在发生转变,大家都在寻找一种更高效、高价值的赛道。
1.连锁餐饮业的经营思路发生转变
在开火锅店的风潮过去后是疫情背景下的关店潮,连锁餐饮业老板们自然需要寻求新的盈利点,中央厨房、快速出餐的日韩料、以及最近风口浪尖的预制菜,都成为连锁餐饮业的选择。
狭义的预制菜指自热菜、自热火锅形式的餐品,他们多出现在超市货架上,餐饮巨头海底捞、西贝等都推出了自己的预制菜品,虽然口碑一般,但并不妨碍越来越多的预制菜出现在我们身边。更为广义的还包括盒马这种生鲜超市提前打包的鱼香肉丝套餐、玉米青豆套餐等,大家只需要简单加工就可以获得一个家常菜。
为了追求更高利润,迎合消费者的新需求,餐饮业大力发展快捷化、标准化的便捷食物,在此过程中经营者都选择削减厨师等员工成本、转变低性价比的“炒制”烹饪方式等手段,而这些都导致 “锅气”被舍弃。
2.小餐饮业主的流失
在“进城务工”的浪潮里,有的人进厂打工,而有的人选择投身餐饮业,无数个小夫妻经营的包子店、面馆、小炒饭店就这样出现在我们身边,他们为我们生活带来了无数的烟火气。但随着市场发展变化,个体经营者的事业版图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夫妻店”的经营方式降低店员相关的薪资、管理成本,同时双方的状态充分体现了新自由主义的特征——自我和效率的激励。自己成为自己的资本家,十多个小时的超长待机不在话下,而且全年基本不放假,“自我剥削”四个字已深入肌理。
但土地经济的发展将店租成本飞速拉高的同时,疫情防控还增加了家庭经营的风险。双重夹击下“夫妻店”很容易被迫休息十个月,倒亏门店租金。于是无数小家庭投身提供“最后一公里”服务中,洗衣店、洗鞋店、快递站都成为新的人力出口。同时,炙手可热的外卖行业也接纳了无数小夫妻,小红书就有许多女性外卖员分享地区冠军老公带她送外卖,家庭月收入近2W的故事。
(小红书一用户分享了送餐收入)
最后,“锅气”是火和铁的艺术,记忆中的“锅气”大多出现在稍显脏乱的小店,容纳着油垢的墙角、灰蒙蒙的店招都是他们的“标配”,而这些常年食品卫生安全被打“C”的小店自然不符合浩浩荡荡的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被驱逐到更狭小晦暗的集市、老居民楼附近是小店,也是“锅气”难以避免的宿命。
“猎食”地图的迁移
虽然许多人还怀念“锅气”,但“锅气”的消失,也是因为消费市场发生了改变:不但上游的供应商及连锁餐饮业在调整发展策略,处于中游的中小型餐饮从业者在出逃,而消费者自身的需求痛点也在发生改变。
1.中餐=糖油混合物?
人在深夜是无法抵御一份炒面的诱惑的,那代表着刻入人类基因的欲望。即便已迈入物资丰富的年代,对热量的追逐仍是人们的本能,可同时,抑制这种本能却是当前的风潮。不管是追求身材,还是戒糖以换取好皮肤,大家都开始一致的减少对重油重盐的传统中餐的摄入,更有极端者,有理论直接将“多巴胺”列为劣等快感,无法戒掉碳水似乎就成为无法剥夺动物性的低等存在。
崇尚“延迟满足”,“长期主义”,“自律使我自由”的人们抵御本能的同时,将传统中餐的代表——“锅气”也拒之门外,这种大火热油的产物天然带着原罪(当前潮流认为碳水化合物也是导致肥胖的元凶之一,同时碳水化合物会转化为糖,影响皮肤状态)。供需的变化自然会飞速的体现在市场上。
(B站UP主@戴马力Marley谈糖油混合物与体重焦虑)
2.不足以保存“锅气”的半小时与五公里
在电影《一步之遥》里意大利女士就提及。厨房到餐桌的距离是5米,这样的距离刚好是能品尝到“锅气”的距离。可越来越多人选择外卖时,“锅气”就注定无法被品尝到。当代年轻人的堂食率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毕竟外卖一月可不重样。
即便越来越多人打开外卖软件却不知道吃什么,但一想到出门的系列动作,大多还是会选择从一家料理包换到另一家的料理包。“倦于出门”使得就算是一碗饱含“锅气”的炒面也只能剩下塑料碗盖上的蒸汽,更何况其他品类的餐品。
可身处快节奏生活的我们,依旧会透过冰冷的电子屏幕怀念锅气,不仅仅是那一瞬间的味蕾刺激,更是怀念悠闲走过超市、菜场的那条小路,和店主熟稔的插科打诨,与好友轻松的消遣下班生活。大家品尝的不仅仅是裹挟着烟火气的食物,还有蕴含在食物里人情与对生活的感知力。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事物都向着同质化、标准化发展,个性化、客制化反而成了奢侈品,可本能却在驱使我们抵抗这种“异化”,我们需要惊喜、需要温度、需要哪怕粗粝但从容的生活节奏。
作者:顾堪
编辑:远翥
你可能还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