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及生物研究者,只要有SCI论文,就可以申请美国绿卡)
关键词:国自然;基金申请
对于申请技巧,您可以在公众号主页面下回复“基金”获得“基金申请”专辑;回复“美国基金”,获取美国资助的课题信息。另外,与基金申请相关且最近正在更新的还有“热门靶点”专辑,专门讨论具体的研究靶点。对于选题、撰写立项依据、课题设计及技术路线等都非常有帮助,并会在近期持续更新。回复“靶点”即可获得。本期我们先发一篇朋友的投稿,讲述了他自己申请国自然基金的历程。算是抛砖引玉。
2005年博士毕业时,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正如在读博士时听沈岩院士的讲座,他说“评上院士之后,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第二春;因为终于不需要为指标所累!”而我,则是因为:终于不用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导师安排的事情了。(特别声明:做导师安排的事情,其实正是我成功的关键基础。)所以工作后,我就开始筹划着自己的“专病门诊”、和争取“学术位置”(从参加年会和申请学术期刊的编委开始)。
翻开自己的记录本,里面有几十个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难题,及读文献后的心得。这些构建起了“够做一辈子”的课题群。
单位也很重视基金申请,并在9月份安排了专门的国自然基金启动会。
第三轮是递交前的一系列形式审查、进一步修改和提升。记得求职面试时,面试官问我自己的特点。我说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当时引起哄堂大笑。可能觉得我太“腐”了。正如有天在朋友圈讨论最喜欢的书,我说是自己最喜欢不入主流的“射雕英雄传”。我从小学五年级读到这本书,初中三年读了7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如郭靖一样的笨小孩。因为刚入小学就胫骨骨折而耽误了学业,我小学1-2年级考试成绩几乎全是个位数。郭靖一点点攀爬;所幸,我也没有放弃自己。但是,作为“变态的完美主义”,我对自己要求又很高;这就导致了我做事总是花别人几倍的时间来做。当我在2006年10月8日,如期将一份大概有50多页的标书初稿送到科研处的时候,科研处老师都愣了。。。不仅仅是因为,这份标书是唯一一份当天上交的标书;也是因为,“写得真是不错”(处长评价)。包括我读硕士时候写的标书,导师修改后还真是中了省科委基金。读博士时,也和副导师一起写了多份标书;结果也。。。这些在老师指导下的标书撰写经历,让我收集了非常多的如何申请基金的资料和获批标书;重要的是积累了经验,更有了自己申请的心。所以,在启动会之后差不多一个月里,有将近一半晚上我在肯德基,和做基础研究的好友一起改标书。另外一半晚上?自己撰写和修改。作为临床型博士,我在中华系列期刊发表了论文,并得以顺利毕业。通过与做基础的朋友合作,我也发了3篇SCI论文,但只有一篇为共同第一作者,另外两篇作者位置都靠后;且影响因子只在1-3之间。
最关键的是,对于我申请书中研究的疾病,没有一篇SCI论文。
发表SCI论文是来不及了。只能在标书中展示自己已经完成的研究结果,暗示很快就可以发表高质量SCI。于是,有了临床加班后写基金、补实验,每天只有4-5个小时睡眠的新历程。
最大的挫折,竟然不是来自于工作和科研,而是经济上的窘境。
工作第二年,工资和奖金加起来每个月也仅有2000元人民币左右。但在拿到基金之前,我就一直在收集样本、建数据库和样本库,包括自己买了一个离心机;为此,我每年自费用在科研上的钱都超过3万。太太当时还在读博士。别人眼里的“而立之年的医学博士” vs. 自己“过年都不敢回老家”的生活啊。。。递交前两周,我对标书产生了从内心底的极度厌恶,不想看一眼;即使明知有些地方需要修改、可以更完善,但也不想再看。即使我曾经是“变态的完美主义”。不是因为这些付出是值得的,而是:更大的痛苦在国自然基金获批后。拿到基金后的年轻医生:没有学生、没有助手;一边在临床加班到很晚、一边深更半夜做实验;自己家里也有更多事情。以至于完成国自然基金的前两年,差一点把自己真的累死。但更多年后,发现在工作最初四年的玩命积累,也铺就了自己后面的坦途。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研究的持续性和步步深入、真正喜欢临床科研、以及认真撰写标书,这些信息需要、也肯定会透过标书传递给评审人。在这个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及早启动、认真准备,会有更好的结果。到2023年前,我们的推文会集中关注国自然基金及选题、研究靶点等。欢迎关注。
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
Hanson临床科研团队,由6位在美国的医生及医学科学家组成;目前在美国主要从事新药研发和临床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