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这位来自日本大阪的建筑师,其建成作品凭借着独具一格的清水混凝土和简约现代的几何造型,从日本走向世界,他于1995年获得普利兹克奖,如今是世界最热门的建筑师之一。在这个信息高速流动,流量至上的时代,人们对于这位建筑大师的印象似乎在不断被重复着:80岁高龄,拳击手出身,自学而成的建筑师,被摘掉了五颗内脏,不断与癌症作斗争,光与影的诗人…但在这些标签背后,安藤忠雄内心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不如一起在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中一探究竟。安藤忠雄于1941年(昭和十六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兵库县的一个商人之家,是家中双胞胎之中的哥哥。也是由于是哥哥的原因,出生之后被过继到母亲的娘家继承家业。在日本战败后,与军方做买卖的外公家的家产尽失,栖身之处是一个冬冷夏热的老街长屋。外公过世后,安藤就与外婆相依为命。外婆对于安藤的学业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但家教严苛。“守信,守时,不说谎,不找借口”的家教以及外婆喜爱自由,独立自主的风格,对年幼的安藤影响深远,所传授的生存之道,对于他而言,日久弥新。
十七岁时作为拳击手参加比赛的经历,既是对外婆生存之道的贯彻,也让安藤看到了个人意志与斗争,是一种当代对武士精神的延续。在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作为拳击手的天赋异禀后,他的拳击手职业生涯并没有持续多久,十八岁高中毕业时安藤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未来需要其他方向。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此时安藤受朋友帮助拿到了第一个设计项目,一个大约十五平米的酒吧室内设计。“我埋头于室内设计的书堆之中,拼命地画蓝图。在工地不停地向工匠们低头恳求,拼命地对业主说拜托,总算用自己画的那张设计图完工了。可以肯定的是,安藤的生存之道,让他在进入社会后渡过了第一道难关,也迈出了崭新的一步。对于自己“自学成才的建筑师”的称号,安藤老师的回答也是幽默中混杂着一丝丝无奈。“因为没上大学,没有直接可以拜师的对象,所以写‘自学’。应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其实我现在也还在学。”自学在很多人看起来是个轻松的事,但在互联网远远不及现在发达的50,60年代,到学校跟老师学习仍是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安藤,想要学习就要想尽办法去达到这个目的:到大学里偷听建筑系的课程,打工时趁午休阅读搜集过来的建筑教材,晚上不睡觉继续翻看教材。这样硬着头皮去死磕的方法可能会被后人过度美化,例如 “一年读完了大学四年的教材” 。虽然最终效果值得商榷,但在大量阅读教材后,安藤对建筑这门学科的体系框架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艰苦的的学习道路上,安藤终于遇到了自己的指路明灯——勒·柯布西耶。即使只有二手书上的草图,照片,设计图,对于这位法国建筑大师,当年安藤老师的表现只能用“最纯粹的崇拜”来形容。我怕这本书(勒·柯布西耶作品集)引起别人的注意被买走,于是我偷偷把它藏在一个不明显的角落后才离开。此后每次经过那家旧书店附近,都会因为担心它是不是被卖掉了而前去查看,然后再把那本书塞到书堆底下。结果,将近一个月后我才把它买下来。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籍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安藤对于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现代建筑愈发旺盛的好奇心– 他想亲眼看看这股能将历史与现代结合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但是踏上远行的旅途,需要的不仅仅是好奇和资金,更需要拥抱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勇气。对于安藤,出发时有的一种有去无回的茫然壮烈,看到万神殿,帕特农神庙时的感动,以及朗香教堂,马赛集合住宅等柯布西耶经典作品所带来的启发,都让这趟旅行意义非凡。即使是相同的知识,通过阅读抽象的词汇而获得,与在实际中亲身体验来理解,所获得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初次的国外之旅,使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地平线与海平面,有领悟地球风貌而得到的感动。或许,经典建筑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即使不知道背后详尽的原理,亲身拜访后也能感受到震撼;而旅行,最重要的是将自己打开,带着饥渴的心灵,去看,去听,去思考,不畏对错,敢于尝试。安藤的“青春”,时日至今,仍有启发。日本的60年代,是充满着“否定即成事物,反抗当下”,“活出自己人生”精神的时代。然而随着1968年大阪万博会的落幕,1970年开始石油危机带来的阴霾,日本社会逐渐从反抗的年代,过渡到保守,被商业化潮流主导的状态。而此时,安藤在大阪梅田在一间小小的事务所里,以建筑师的身份开始了“游击队”一般的抗争。“我们并不是一个由指挥官与服从命令的士兵组成的军队,而是一些怀着共同理想,信念和身负责任的个人,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在当时,安藤所反抗的,是日本社会对美式消费主义下形成的明亮干净的郊区住宅趋之若鹜的态度。深深意识到日本的地理资源条件和人口密度与美国地广人稀的社会大相径庭,安藤个人意志的显现是从思考住宅的本质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社会集合住宅 © Tatiana Knoroz美式的那种对外开放,宽敞明亮的时尚住宅并不能反映日本自古以来对于住宅真谛的理解。安藤认为,在日本社会,“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不论场地如何狭小,住宅要体现一种内向的思考,在人造中融合自然,在有限中创造无限,在盒子中创造宇宙。住吉的长屋是安藤忠雄作为建筑师的出道作品。一方面,住吉的长屋是安藤对住宅本质思考的落实;另一方面,也是体现安藤强烈的个人信念的作品。要在极狭小的基地中和自然共生,这个想法明显缺乏一种平衡。大家一般都会认为,中庭占了一个小房子的三分之一,那是多么浪费空间。但以我从小住长屋的经验,相信中庭的自然留白,才能为狭窄的住宅创造出无限的小宇宙。同时,人类的韧性足以体会这座中庭的自然,并承受它的考验,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游击队”具有的强韧的个性与责任感,让安藤对自己,对员工的要求严格,甚至是与客户的沟通上也颇有态度:对员工,他要求“员工都处于准备好与我对峙并抵挡攻击的备战状态。”这样看似过于极端的做法实际上是安藤贯彻自己信念的表现。一是出生以来坚持的生存之道,二是对责任感,使命感一种接近于偏执的重视:“因为我们用别人的资金来建造对此人可能是一生唯一的一栋建筑,所以需要我们有相当的觉悟与责任感。”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安藤忠雄开始涉足都市当中的商业建筑空间。即使是随着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他仍旧保持着对建筑的初心,即永远通过思考本质,而非表达形式,追溯建筑与使用人群之间的故事。位于东京表参道的“表参道之丘”,是安藤对城市意志传承的另一种解读。表参道之丘的前身是日本同润会青山公寓,其为日本关东大地震后振兴工程的一部分,落成于1927年,是日本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钢筋混凝土集合住宅,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对于居住在公寓里面一直生活在附近的群众而言,更是充满记忆的象征。安藤的构想是将商业建筑高度控制在沿街一排已存的榉木高度之下,立面上尽可能排除商业成分,让建筑成为这条街的背景;保留两栋位于场地末端的公寓,作为象征意义保留下来。然而正是因为集合住宅的特质,贯彻这样的构想的挑战也颇为庞大:再开发方案需要征得将近一百名土地所有权的拥有者的同意,几乎没有人愿意去保留已经快到达使用年限的老公寓,都想尽量扩大商铺面积来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是安藤坚持其立场,300米长的立面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空间,越是这样的建筑越有责任去为公众考虑,做出牺牲。都市的丰裕,源自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凝结了岁月痕迹的空间。人们生活和相聚的场所,是不能当成商品来消费的。经过长达四年讨论,也许是出于对安藤顽固性格的妥协,也许是被安藤所坚持的信念所说服,近百名业主一致将项目“全权由安藤先生来处理。”“表参道之丘”得以建成,并不能单方面从安藤如何强硬,丝毫不退让来看待,而是看到他如何在与业主不断的对话中仍坚守住内心的一份对建筑的意志,对自己,对业主,更是对城市和群众的责任感。而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则更加全面地记录了安藤忠雄50年来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和人生的关键时刻。他总结了他在建筑中浓缩的思考,并在与Lens的对话中呈现了他对当下社会的看法,和对年轻人的建议。
Lens是一个发现创造与美、探索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平台,旗下涵盖出版、 新媒体、“重逢岛”视频产品、空间展览以及儿童美学教育等。Lens已被公认为中国极富品质的影像阅读品牌。
安藤忠雄为本书手写了全部的小标题和说明文字,并与Lens深度协作完成了392页的书稿,并评价为:“这本书和一般的建筑书籍不一样,非常特别,非常有趣。”
“有自由,人才叫活着;活着,身体中就应该充满生命力……”安藤说,“如果没有自由的话,我们的世界观是无法扩展的……”。“自由”和“挑战”,是安藤一生的主题,也是本书藏在建筑图集后的精神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