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菜市场,你想到的是怎样一幅景象?耳边的吆喝声、砍价声此起彼伏,脏乱又好像永远也洗不干净的地面,飘着食材味道的空气...这些留着老一辈人记忆的菜场正渐渐被新时代干净、整洁的菜场取代。而不少菜市场甚至由设计师操刀进行设计,成为一张与众不同的城市名片。设计师能否通过菜场的改造或设计实现重塑城市空间的初衷?熙来攘往的市井风情中包含着的深刻城市文化内涵又该如何被保留?或许看了下面几个案例,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如果感兴趣,也可以把这本详实介绍菜市场设计的《菜市场规划与设计》带回家。
上海的蒙西菜场则试图让改造后的菜场仍然保留“本地化”的特色。菜场外立面被加上了野竹篱,期待更够统一整体街道外观。改造也希望能将菜场邻里社交空间的功能扩大。蒙西菜场自身的地缘条件也较为特殊,外立面近50米长,由台阶拾级而上进入菜场内部。改造后的菜场将原本的栏杆扶手变化成波浪曲线,来模糊菜场立面与街道之间的边界。而波浪线中的每一条内凹空间,都成为了这条人行道上为市民准备的休息站。上海的菜场,要有上海的“腔调”,改造将“老上海”的法式浪漫淋漓尽致地通过“野竹篱”表达出来。造型升级之外,市民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菜价。菜市场开发商巨鹿集团积极与上海周边蔬菜基地对接,设立农贸直送专柜,有效减少交易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网友们也对改造后的菜市场环境以及食品给与肯定,可见干净整洁这一条就足以打动很多消费者。台湾的士东市场则为“网红改造”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相比于大刀阔斧地统一风格,士东市场的改造基于每一个已有的摊位,改造同时也保留摊位本身的特点。这样个体化的设计,让市场保留了烟火气。
作为台北的传统市场,士东市场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随处可见咱们国家传统的人情味、亲切感和市井气息。虽然环境并不算很脏很差,却还是给人东西多、杂乱、拥挤的感觉。于是今年,一个由知名服装设计师、室内装饰设计总监、花艺总监、设计公司创始人等35位设计界大牛组成的“美好关系”团队,利用仅仅5天时间,对士东市场进行了改造。每一家小店都有自己的设计,改动虽小,但极大提升了小店的设计以及卫生,同时保留了各个小店自身的特点。陈家烧腊是一家烧腊老店,原来大红大绿、白底蓝字的配色,有着朴实的老港风味。改造后字体更有设计感,而黑底金字的配色也更加沉稳大气。草山蔬菜则是很常见的蔬菜摊的样子,五颜六色的蔬菜堆满了摊位。摊主赖老板在士东市场经营蔬菜摊多年,最初对于摊位改造不愿配合。后来设计师们经过沟通,终于取得赖老板的信任,将店铺改装设计全权委托。整个摊子给人更加简洁、干净的印象,盛蔬菜的塑料筐也换成了木盒。阿达水果摊原本摆放着层层叠叠的水果,也没有自己的招牌。改造后招牌上的圆形“达”字标志,灵感来源于台湾水果纸箱。不仅让人一目了然,设计简练的同时很有质感。而水果的摆放仍然维系了之前的布局。巴塞罗那圣卡特琳娜市场(Santa Caterina)市场位于一个更偏向工人阶级的社区,位于巴塞罗那主教堂旁,参考了巴黎的圣日耳曼市场。在巴塞罗那,菜场基本承担了城市形象,缓解街道等开放空间交通压力,成为新的社交空间及公共空间的功能。2005年从新开放的市场设计里,建筑师保留了旧外墙,设计了一个由钢,混凝土,木材和陶瓷制成的新屋顶,似乎漂浮在原始结构之上,成为建筑最大的特色。多彩的屋顶颜色来自于摊位上的水果蔬菜,马赛克的拼贴也致敬了巴塞罗那高迪的建筑。市场的设计考虑在城市中的关系,不单是和周边建筑,还有和城市中重要建筑的关系,这暗含了隐形的人行流线。改造保留了原来市场摊位的特点,这里的产品而且物美价廉,种类丰富,一派飘满果香的诱人景象。巴西圣保罗的市政市场于1933年完工,由建筑师Francisco de Paula Ramos de Azevedo (1851-1928)设计, 折衷主义的外立面则由Felisberto Ranzini设计。这个菜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圣保罗生活的重心,2003年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改造保留了每个小店自己的风格,修复了大屋顶,引进了天窗,以及加建了夹层餐厅。市场内熙熙攘攘却又井然有序,彩绘玻璃窗和屋顶结构则给了菜市场一种神圣感。除了以上列举的菜市场设计与改造案例,国内外还有非常多充满设计感的菜市场。如果你阅读完以上案例还意犹未尽,不妨把这本《菜市场规划与设计》带回家。
本书将搜罗世界各地精彩的菜市场设计案例,向读者一一展示这些惊人的变化,并通过大量技术图,阐述这些市场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的策略和特点,也同时对未来菜市场的发展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