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二线城市中,工业化后期的“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现象逐渐显现,政府有意识地将各种资源向农村倾斜,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措施就是最好的例证; 高压的生活节奏也促使部分城市群体开始逃离,去往乡村田野间释放压力、寻找慰藉;同时伴随的还有资本涌入...面对这样的挑战与机遇,设计师该如何介入与探索其弱化城乡矛盾,激发乡村自生力的设计干预?跟随小编的笔触,让我们一同走进2009年普奖得主彼得·卒姆托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和安藤忠雄参与设计的濑户内海,看看大师如何通过设计为乡村振兴带来发展机遇。安藤忠雄先生想必大家已多有了解,那今天小编也向大家推荐一套关于以作品建筑材料的质感和场地考量而闻名的——卒姆托的作品集,英文原版的《彼得·卒姆托:建筑与方案》。
在世界范围内,以建筑促进城乡交流的案例不在少数。由2009年普奖得主彼得·卒姆托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就以一己之力拯救了这座衰败的瑞士小镇。上世纪80年代,坐拥无敌山色与温泉资源的瓦尔斯小镇濒临破产,村民们找到了彼得·卒姆托,希望以一座温泉浴场振兴旅游业。卒姆托以当地特有的片麻岩为主材料,建起了一座嵌入山坡、迷宫式的浴场。浴场庞大庄严,光线却细腻温柔,到访者游走于不同维度,潮湿微醺的氛围侵入了每个神经细胞。瓦尔斯浴场使山谷充满了空间场所的新旧对话,全世界游客慕名而来,衰落小镇焕发生机。作为城乡“破壁者”,建筑激发了人们对山野的好奇,以旅游的形式邀请城市居民在乡村驻足。日本濑户内海位于本州、四国之间,曾是早期海上商贸发源地。它见证了日本现代工业的兴起,又经历了环境污染与产业凋零。随着人口流失,大量住宅空置,濑户内海逐渐失去了活力。1980年代,福武总一郎继承父亲遗愿,立志将故乡直岛开发为崭新的文化区,并邀请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共同发展这座艺术乌托邦。安藤忠雄以“自然、建筑与艺术共生”为理念,完成了集博物馆、画廊与酒店于一体的倍乐生之家(Benesse House Museum)。在这里,艺术品被展示在安藤标志性的清水围墙与优美的岛屿风光中。Benesse House Museum © Haruo MikamiBenesse House Museum © Haruo Mikami1994年,官方邀请艺术家直接在户外创作,草间弥生的大南瓜成为了濑户内海的地标,艺术之风吹遍整个海湾。随着濑户内海得到越来越多艺术家的青睐,闲置房屋被改造为展厅,地中美术馆、丰岛美术馆、直岛町客运码头…一座座艺术殿堂在此安家落户。濑户内海以当代艺术为媒介,将游客与原生自然、本地居民联系起来,彼此依存,交融共生。如今,许多岛屿重建了配套设施与教育机构,已成为原住民与外来客的共生乐土。2009年普里克兹奖得主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以建筑材料的质感和场地考量而闻名,是21世纪最受敬仰的建筑师之一。卒姆托因1996年建成的沃尔斯温泉(Therme Vals)和1997年建成的布雷根茨美术馆(Kunsthaus Bregenz)而成名,相较于同时期侧重于技术、文化和理论的探索的建筑师作品,他的作品更注重建筑的感官体验。2000年世博会瑞士馆 Sound Pavilion © 网络
科伦巴博物馆中的光 © 网络受到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影响,卒姆托的建筑风格或多或少体现了现象学的原则,他认为建筑给人带来的感官体验尤为重要。因此,卒姆托认为人们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了解一座建筑。的确,当面对卒姆托的建筑时,像“氛围”和“心境”这样的词就不可避免地浮现在脑海:从他营造的空间中,立刻就有完美调配出的感受传达给观赏者、居住者、参观者和左邻右舍。彼得•卒姆托欣赏的场所和建筑是这样的:它提供给人们一个避风港,适于居住,不动声色地有所助益。因此,解读某处场所,介入其中,订出纲要性的用途、意义及目标,起草、筹划、设计出一件建筑作品,这是个曲折旋绕的过程,并非一条笔直的坦途。对彼得•卒姆托来说,氛围属于美学范畴。卒姆托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村的一个小工作室里工作,平时也很少主动寻找新的项目,所以和其他知名建筑师相比,他的项目数量少得多。正因如此,他像是一个归隐的圣人,获得了神乎其神的名声。而他的作品,也愈发富有神秘色彩。彼得·卒姆托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而《彼得·卒姆托:建筑与方案》是他全部作品的权威专著。书中大约收录了卒姆托40个关键项目,以图片、平面图和祖姆索尔自己的图纸以及之前未发表的短文本呈现,包括1975-2013年Zumthor已建和未实现项目完整目录。
这套新的五卷集是十五年多来第一部关于祖姆托作品的综合性专著。他的建筑和未实现的项目中,约有40个由祖姆索尔本人用简短的文字描述,包括照片、草图、图纸和平面图。一份完整的1975-2013年的作品清单使这本书更加完整。照片由Hélène Binet、Hans Danuser和其他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