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里的知青 (8) 大炉间(下)
工厂里的知青 (8) 大炉间(下)
所谓大炉间,正式名称叫“‘火畐’(一个字)炉间”,这个火旁加畐的字读“逼”,字典里没有。“火畐”炉就是退火炉。那些钢条在被拉制之前必须经退火处理,即,加热到700-800度左右,然后缓慢自然冷却,如此处理过的钢条比较软,容易加工。
我们车间的工作,就是把需要加热的钢条堆放成一定的形状,然后放入退火炉加热。钢条有2种,直条和盘条。直条一般有3,4米到5,6米的长度,每捆约2-4吨,加热前需要把它们一层层堆积起来,每层之间有空间,使火焰可以深入其间。炉膛的内部空间大约1.5米高,一米多宽,7-8米长。铁条大致要堆得如此尺寸。车间上空有起重的“行车”,王永福师傅开行车,其余人在下面指挥行车,或用手搬动铁条及每层铁条之间的铁枕块。
盘条则放入一种铁桶内,一个铁桶可以放3盘。装铁桶需要一点技巧,盘条在桶内必须横置,如此可以叠3盘。如何使盘条进入桶内横置需要技巧。放得不对时,盘条竖立着,就要用行车吊出来重放。
直条堆放好,或盘条装进桶,再用行车吊到一个类似一节平板火车上,下面有铁轨,然后就把这节平板火车拖进“火畐”炉(以下简称大炉)。大炉2头是门,供“火车”进出。大炉的2边有各有4个烧煤的燃烧室,煤在此燃烧,火焰被烟囱的“拔风(吸力)”吸入炉膛,加热炉膛里的钢条。
整个把钢条装进炉膛的过程叫“装料”。大炉间里大多数人的工作是“装料”,工作量最多。我们一共7人,王永福师傅开行车,这份工作最轻松,据说因为王师傅曾患过胃出血,所以照顾开行车。小李师傅负责烧大炉。其余工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装料。
装料开始前,全体还要做一件事,就是把当天需要的的煤运进来。那煤就堆在我曾经光荣负伤的煤场,在室外。大炉间有2辆小推车,2个人负责推车,其余人则在煤场把煤装上车。煤运进来要经过冷拔车间,有几个上下坡。运煤时最费力的是推车,一般大家抢着干,我也常常抢到推车的活。刚开始,我的体力还不强,非常吃力,尤其上坡时,不久也就能胜任了。
装料只要2-3个小时。装完料,大多数人就没事了。小李一人负责烧炉子,一般装完料的人会帮一把,即,小李在炉子的一边加煤的时候,另一人就去炉子的另一边加煤。
当大家在装料时,小李要开始生炉子。先把前一天烧过的煤灰扒出来,剩下一点没烧透还有点发红的煤,然后放进一把机修车间用过的油回丝,用鼓风机一吹,油回丝就燃烧起来了,然后铲一铲煤在油回丝上,让煤燃烧起来。这样就算把火点着了,可以不断的加煤。当装上了料的“火车”开进炉膛,就可以开始烧了。
烧大炉不辛苦。大约每10分钟左右加一次煤。3-4个小时,就可以把一炉钢条加热到需要的温度,一般是750-800度。生产科给我们的指令中会有温度的要求。煤的好坏也影响到操作。我们那时最常用的煤有2个来源,一个是开滦煤矿,一个是大同煤矿。大同煤质量好,烧的时候火头旺,火色发白,产生的煤渣少,较快可以达到所需要的温度。开滦煤火色偏红,温度不如大同煤,需要烧的时间长,并且会产生很多煤渣,常常在烧的过程中要出1-2次煤渣。在烧的过程中出渣很艰苦,因为温度高,常常大冬天的要出一身汗。
在大炉间出汗是不稀奇的。尤其夏天,每加一次煤,要出一身汗。一天下来,工作服的后面是一片白花花的盐。我小时候出汗不多,看见父亲夏天吃饭时都会出一身汗很惊奇。烧了1-2年大炉后,我也变得容易出汗了。直到现在,我吃饭时汗会从脸上往下淌。呵呵,汗腺变发达了。
大炉间的工作不算辛苦,大家比较团结,有近2年时间,一切还算平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