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看到的77年适龄青年对“恢复高考”的反应
1977年10月下旬,人民日报正式刊登了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恢复高等院校入学考试”的决定。人们对这一文革中断了11年的高考反应不一。观察到的有这么几种人。
1. 老三届的学生们多数是经历了比较正规的中学教育,他们原本有机会参加高考,文革使他们的梦想破碎。十年后恢复高考,年龄也不小了,感觉到这是人生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岂能不放手一搏?
2. 虽然不是老三届,但是在那读书无用的年代里仍然认真读书的人。这类人在当年的青年中并不多,算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天道助勤。还有就是那些吊儿郎当地读了点儿书,但是天赋颇佳,此类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占多数。听到高考消息后,手忙脚乱,各显神通地积极复习准备,总是要碰碰运气嘛。知青和工厂蓝领青工人最多。
3. 不大喜欢读书,没有认识到高考的重大意义,也不大相信高考的公平性和政策。这类人有的已经有了好工作(机关部队),收入稳定。有的是家庭有些权利背景。文革十年使一些人悟出来一个道理,读书是扯淡读多了还有可能烧坏了脑子。
4. 和读书上大学没有什么瓜葛和缘分,条条大路通罗马,爱谁谁。
我二哥插队的生产大队有20多名知青。听到高考消息后复习准备的有5-6人,都是自己以各种借口/理由脱产,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进行的。他们大队最后考上大学的只有二哥一人。他插队的地方是“厂社挂钩”的公社,附近的几个知青点情况差不多。但是市委,设计院,高校大院的知青点气氛不同,参加高考的比例就高得多。
我插队的地方是内蒙牧业大队,有8名知青。3人参加了高考,公社没有阻拦也没有鼓励。我去盟里(地区)参加“体育专考”,旗里(县)参加高考,大队长都给于热情的支持鼓励。最后3个人中我考上了大学,另一人考上了“师专”。
有意思的是,我离开知青点那天和大家喝酒告别。酒过三杯,两个知青同伴开口问道,小X你好幸运啊,要去北京上大学了,哥们能不能无保留地告诉我们,你都走了哪些“门路”办成的这一好事?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coach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