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七号说到周星驰
有朋友在问,谁看了长江七号,问好不好,也看到有人写了文章,说到对这部电影的失望,觉得周星驰已经江郎才尽。
开始并没有因此想写篇什么,因为,这实在是部让我没多少话想说的电影,只是蛮喜欢,却就那样——很正常的感觉,那不是为我这个年纪拍的电影,如果我太喜欢了,就麻烦大了。就象有些原来喜欢郑渊洁的朋友发觉郑渊洁也不知道为什么放弃了原来的儿童思维,开始装大尾巴狼了。当初他的故事是写给孩子们看的,现在变成了大人喜欢看,那就有些糊涂了。
后来又看到有人说:这片子太烂了。而做出此评价的人,大约至少三十岁了吧。我才忍不住有些诧异:啊?原来这么简单的道理,还有人不明白吗?
看来还是有的。
这部片子,拍之前就有新闻说,周星驰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就没有为孩子们拍过电影,应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了,于是乎,此电影出台。确如他所言,这差不多是部童话加科幻吧,孩子们喜不喜欢我不得而知,但是根据什么东西是否流行要看盗版猖獗与否来评断的一般规律,那阵子铺天盖地的绿毛“长江七号”玩具,应该可以证明还是不错的。
道理出来了:这电影好不好,不应该由我们这帮成年人来批判,而是应该把选择权、评判权还给孩子——我们应该是没资格说这部电影好不好看的,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平视的眼光。
一老男人站在那里说一部儿童片如何如何不合自己的胃口,就象一素食者在那里着急上火的说人家:你们太不像话了,这菠菜怎么烧的一点儿没有红烧排骨味儿?
比起周星驰以前的电影,这一部简单了很多,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个童话故事,为了孩子拍还是为了自己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给孩子们看,确实很合宜。既然是给孩子们看的童话故事,成年人看,不那么喜欢也就正常了。
我之所以说蛮喜欢,只是因为看的时候把自己的习惯思维放下了。
童年时,我也做过飞碟的梦。
那时候找一切跟飞碟啊外星人有关的书,还订了“飞碟探索”和“奥秘”等杂志,常常看着夜空乱想:要是外星人来把我带到飞碟上参观一下就好了,哪怕他们把我当试验品把我的记忆再抹除也好啊。很可惜,直到童年结束甚至少年结束,连外星人的毛都没看到一根。
甚至,我们连一部外星人的电影都没有——为什么那时候没有周星驰?!
于是,我的少年时期的记忆里,就有了一个无法弥补的空白。
现在的孩子有福气,他们赶上了周星驰发愿并且实施。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就没有这好福气了。
一向很喜欢周星驰电影,不只因为青春期迷惘时,他给了我轻松、自嘲、快乐、逃避、感动、共鸣,等等,还有举手投足之间的痛,目光中的自闭,身份的永远卑微,逆境里的天真,以及对世界的不妥协。他总是想告诉别人,也许他真正想告诉的,是他自己:这世界虽然很黑暗,却总有光明在,这世界虽然很丑恶,却总有善良在,这世界虽然很污浊,却总有美好在。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玩儿艺术的时候,还会有这样的追求,心迹。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在这样一个一切为了票房的年代,在这样一个所谓的艺术家都在玩儿自以为是,却忘了什么是良心与良知的年代,他却一直徒劳的唠叨。
反正我是没在某些号称更懂艺术的大陆导演手下,看到那些能让我敬佩的精神,看到这些自觉的追求,只看到一些说不清楚的所谓反思。
他演着最低俗的电影,却力图加进一点自己的东西。就象他在类似自传的那部片子里反复强调的:我是一个演员。
我想,那句话,他一定憋了很久,很多年。他一直想说,却没有人想听,没有人有兴趣听,没有人觉得他有资格说。
在他演宋兵乙的时候,在他做电台主持人都小孩子开心的时候,在他演一个出场没几分钟就被塑料袋憋死的小配角的时候,也许,是这句话支撑着他走到后来的成功。
记得大学时聊周星驰,谈那些搞笑的段子,都是恶俗到让我们笑到喘不过气的,那时候他还没有拍“大话西游”——唉,他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可惜他自己却是不快乐的——后来我终于忍不住煞风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的眼睛从来都是不笑的。
当然没有人接茬儿。
也许周星驰也是同样的下场吧。
忽然就想起了“大话西游”的结尾,至尊宝从人群中离去,身后是相拥的那对恋人——是他和她吗?不是他和她吗?——他说:他好像一条狗啊。
与那句“我是一个演员”放在一起,相映成趣。
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国导演,还有多少人愿意为民工拍一部电影,还有多少人愿意拍一部儿童电影,还有多少人能拍一部科幻电影。
周星驰,毕竟是个有追求的人。
他拍“少林足球”,少林加武当,和足球,如果你告诉我他没有什么暗示,如果你说他只是在暗示足球,我只能苦笑了。
“功夫”最后,火云邪神跪下,喊“师父”的时候,满场的外国人都发出了意外的声音,我想,他们看到了不同的人生哲学,看到了东方人的智慧,他们懂不懂是不是同意我不知道,但是,周星驰让他们看到了不同的东方文化,让他们明白了中国文化的高明。除了周星驰,我不知道那个中国导演这样做,并且成功的做到了。
记得一位外国朋友看了“功夫”以后,说:他是个哲学家。
我肃然起敬,他比大部分中国人都看懂了周星驰。
周星驰,也许就象执意要拍“霍元甲”的李连杰一样,走入了一个误区,也许是形式大于内容,也许是过分的主题先行,但是,我很欣赏他们的追求,因为,他们的追求,是有良知的追求,而不是打着市场的幌子为自己的妥协找理由。
周星驰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周星驰,他的电影也已经不是以前的电影,只是,他的眼神并没有变,只是,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了。
他曾经是个好喜剧演员,后来是个好演员,然后是个不错的导演,现在,他慢慢的做自己,展示自己,他开始成为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
想起伍迪艾伦说过的一句话:一直以来,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悲剧作家。尽管我早期的电影喜剧色彩很浓,但更希望表现人性中悲观和凄凉的一面。
也许,他的电影没有过去那么搞笑了,也许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不会再那么多了,也许,他的光芒不会再那么灿烂夺目了,也许,应该是一定,他终于是会绚烂归于平淡,会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以前的他,是个配角,后来是主角,后来是个演员,再后来,他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他现在是做自己了,而不仅仅是电影里的一个角色。
早期搞笑的他让我喜欢,大话西游的他让我佩服,如今的他,让我尊敬。
记得多年前,跟朋友聊起中国电影,我说五十年后,冯小刚在中国电影史中的地位要比张艺谋和陈凯歌高,而周星驰的地位,比冯小刚更高。
他真的这么nb吗?不nb吗?nb吗?不nb吗?nb吗?不nb吗?
拜托,我只是开个玩笑,干嘛这么认真呢!
很多次,在北京的地摊上看到那个很简陋很怪异的“长江七号”,那时候还没看过电影,多少次,都犹豫着要不要买,最后还是摇摇头,为自己的一时兴起,为自己至今还没有泯灭的童心惭愧。
如今,看了电影,感动之余就想,也许,我是该买一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