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纽约!
很久没有动笔了。
在这样一个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 很多人开始写日记。记录个人的日常,就是记录历史的轨迹。年轻时常常恨生不逢时,如果生长在峥嵘岁月,人生该是如何的精彩。而今在不知不觉中见证历史, 才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宛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随波逐流,掀不起一丝波浪。
而万千普普通通人的命运最终汇聚成历史。
再渺小的个人,非常时期,也有非常的感受。今天让我提起笔的, 是纽约城,是我对那座城市的热爱,牵挂,还有祝福。
今天,纽约市COVID-19确诊病例总数超过16万,死亡病例超过1.7万,病死率超过10%。纽约和纽约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996年到多伦多定居,开始时关注的都是自己的生存,纽约很遥远。
2001年,在公司的电视上目睹了世贸大厦在恐怖袭击中倒塌的瞬间,有的也只是震惊。而这一次纽约疫情,却真的令我心痛。
2008年,我们全家第一次随团出境旅游,就包括纽约城。走马观花,只记得在洛克菲勒大厦顶层看到的林立的大厦,自由女神像,纷乱的时代广场。还有时代广场附近的那家自助中餐馆,好像有一个告示提醒大家不要吃得过快,以免噎塞。最后路过了世贸大厦遗址,那时还在平整土地,说是要建纪念碑。
第二次访问纽约是2012年的夏天,自驾。这一次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纽约的印象。
那时先生已经在股市摸爬滚打了几年, 我们自然怀着崇敬的心情走遍华尔街的大街小巷。尽管繁华齐整的街道令我们心怡,但真正让我们爱上这座城市的,是遇到的人。那些西装革履步履匆匆的中年人,身着白衬衣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令我们羡慕。中午我们在一家街角的咖啡店简单吃了午餐,说实话华尔街附近的餐馆对那时的我们来说,价格不菲。出了咖啡馆,我们拿出地图找路,一看就是傻乎乎的游客。这时一个过路的普通中年白人女士,主动过来问我们要去哪儿,亲切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下午在一个路口,我们轮流合影,大约五六米远有两个身着黑色西装的中年男士在对话, 一看就是华尔街精英。当十岁的女儿拿着相机为我们照相时,其中一名男士快步走过来礼貌地问我们要不要全体合影,我们欣然接受。为我们照完相,他又回去和同伴继续说话。
这座尊贵奢华至极的大都市就以这样包容亲和,从容自信的态度走入了我们心间。爱上一座城市,很多时候是因为爱上了那里的人。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只需要一两个瞬间。
因为喜欢,2012年冬天我们全家第三次访问纽约。尽管路遇雪暴,回程的路途险阻重重,但在纽约过圣诞是一种特殊的体验,Radio City的圣诞专场令人难忘。
2014年女儿小学毕业,我们本想带她到华盛顿作为她的毕业旅行,她却坚持再访纽约。这一次我们游览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蜡像馆,她也逛足了第五大道。
2016年我父母从国内来探亲,陪他们沿着2008年的路线重走一遍纽约城,两个国内资深老干部也对纽约的繁盛刮目相看。
最后一次去纽约是2019年的夏天。日渐长大的女儿成为莫奈的忠实粉丝,这次陪她在MET(大都会博物馆)看够了世界名画。黄昏时分徜徉在high line park,看落日余晖洒过Hudson River,笼罩在 Manhattan的大厦上,那份辉煌和宁静令我们流连忘返。
当然我们也见过纽约街道的肮脏和无家可归者的凄凉,还有那些在街头缠着你兜售小物件或拉你照相的人。但拥有800种不同语言和30%移民的大都市,有它的光鲜自会有它的阴暗,就像这世上没有完美之物一样。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纽约城平凡的一面,它不仅是亿万富翁的天堂,是文化和艺术的殿堂,是金融和科技的战场,它更是千千万万普通民众和移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最后一次去纽约,感激微信的联络,有幸约见了我的中学同学。北京人在纽约的不少。不管是医生,职员,还是小业主,不管过往的人生是顺利还是坎坷,我亲爱的纽约的同学们,展示给我的是一如既往的真诚,热情和洒脱。
每一次去纽约都有不同的收获。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这里确实是一个集金融,文化,娱乐,时尚于一体的国际大都市。作为这样一个大都市,在国际化浪潮下,每一次疫情的蔓延,它都在劫难逃。
但纽约之所以成为纽约,就是它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由包容的胸怀。而能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来的纽约人,我相信一样有着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坚韧顽强的品格。
当纽约疫情肆虐,我们深感不安时,纽约的同学们却表现的乐观从容。他们有的在医院积极抗役,有的捐款捐物尽绵薄之力,还有的为老年邻里接送服务。微信圈中是他们相互的鼓励,还不时有笑话缓解情绪。这样的纽约人令人佩服敬重。
为我深爱的纽约城祈福,为勇敢的纽约人祈福。
相信纽约城历尽劫难,会愈发坚强。它是一座不倒的丰碑,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坚韧,自由和包容,没有第二个可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