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无穷者:一个数学天才的逆袭
一百多年前,印度南部马德拉斯有一位小哥数学禀赋异常,高中毕业拿了奖学金进了大学,可是在大学唯独数学一枝独秀,其余门门挂科,也丢了奖学金。无奈换了好几个学校都毕不了业,只好黯然肄业,打回原形,回到家乡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尽管如此,小哥不忘数学,有空就在笔记本上推理数学公理和公式。过了几年,小哥娶了媳妇,为了生存,到处投简历,想找一份文员的工作。没有正式学历,唯一可以夸口的就是自己算数不错。
这位小哥,十年之后成了英国皇家协会的最年轻的研究员,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第一位印度裔研究员。他就是数学天才逊尼瓦萨-罗玛努江(Srinivasa Ramanujan)。宛如彗星滑过天际,在他短短32年的生命里,他独特的研究涉及了数学分析,数论,无穷级数和连续分数,其中Ramanujan素数,Ramanujan theta函数,分区公式和模拟theta函数,开启了数学研究的许多新领域,1954和1978年的菲尔兹奖(数学的诺奖)得主的研究都受到他的启发。
Netflex最近上映的《知无穷者》(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从罗玛努江和剑桥数学家哈定之间超越文化和种族的友谊和合作的角度,记录了这位数学天才从印度一个贫穷的婆罗门家庭逆袭世界数学金顶的奇妙旅程,不失为一部探索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精心制作。
罗玛努江的数学启蒙来自英国数学家卡尔的《初等成果在纯数学和应用数学中的概要》(A Synopsis of Elementary Results i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1886)。16岁时他从朋友那里 看到这本图书馆借来的书,里面概括了当时最基本的数学概念。罗玛努江自学了全书,书里的概念激发了他的数学灵感,他开始自己独立研究,拓展这些概念。他习惯于把自己创造出的公式和定理记录在在笔记本上,往往没有推理的步骤。他这个独特的习惯,让其他的数学专家对他的研究要么嗤之以鼻,要么惊为天人。后来的研究者推断罗玛努江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数学训练,受卡尔的书影响(只有公式定理,也没有推理步骤);另一可能是20世纪初的印度纸张仍然是奢侈品,罗玛努江也许在小黑板上推演出他的结论。当他受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数学教授G.H哈定邀请1914年来到剑桥时,他的这个习惯成了两人冲突的焦点。
哈定受德国数学流派的影响,非常重视严谨的推理过程。虽然他的功力让他能看到罗玛努江研究的潜力,但是没有严谨的推理过程,这样的研究只能在草稿上蒙尘。他强迫罗玛努江选修博士生的课程,从基础的推理做起。这对罗玛努江来说是非常痛苦的经历,对他来说当他看到问题的时候,答案已经显明在他心中,他的数序直觉是他灵感的源头,这个直觉无从用言辞来解释。哈定的同事小木教授警告哈定,“每一个正数都是罗玛努江的私人朋友,你要小心别用”严谨“来毁灭了他的灵气。”
两人冲突的另外一个焦点是宗教和文化的差异。罗玛努江是虔诚的印度婆罗门,素食者,哈定是无神论者。他不能理解当罗玛努江宣称他的数学灵感来自他家族信奉的神祗,更对罗玛努江为了保持素食的生活方式牺牲自己的健康,和他日常生活中经历的种族歧视的事实一无所知。然而在三一学院拒绝了哈定的提议接受罗玛努江为研究员时,他竭尽自己的力量,推荐罗玛努江成为皇家学会的研究员,并在罗玛努江病重期间,帮他争取到了三一学院研究员的荣誉,使罗玛努江可以与与其他三一学院的伟人(包括牛顿在内)并肩,得到名至实归的认可。中国有谚语曰,”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虽然哈定和罗玛努江有宗教,种族和文化的隔膜,但是他能超越自己的局限,帮助罗玛努江实现自己的梦想,共同提升人类对未知的认识。
哈定和罗玛努江的经历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9:10)。他们是真正知无穷的智者。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tiantianlu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