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后的绞刑师》观感
皮埃尔波因特(Albert Pierrepoint 1905 年 3 月 30 日 - 1992 年 7 月 10 日)是一名英国绞刑师,25 年的职业生涯中处决了 435 至 600 人。
皮埃尔波因特出生于约克郡西部骑马区的克莱顿。由于他父亲间歇性地工作和酗酒,他的家庭经济困难。在他之前,他的父亲亨利和叔叔托马斯都是绞刑师。皮埃尔波恩特从小就知道在这个家庭里,自己迟早会成为刽子手。 1932 年 9 月他被任命为绞刑师助理,当时他 27 岁。他第一次履行职务是在同年 12 月,协助他的叔叔托马斯执行绞刑。 直到1941 年 10 月,他才第一次以“一把手”的身份执行绞刑。
在他任职期间,他绞死了 200 名在德国和奥地利被判犯有战争罪的人,其中有几名备受瞩目的纳粹罪犯——包括戈登康明斯(停电开膛手)、约翰黑格(酸浴谋杀者)和约翰克里斯蒂(瑞灵顿广场扼杀者)。也执行了几次有争议的处决,包括蒂莫西·埃文斯、德里克·本特利和露丝·埃利斯,以及以叛国罪被绞刑的威廉·乔伊斯(也被称为霍霍勋爵)和约翰·艾默里。
英国电影《最后的绞刑师 》基本还原历史。从他接到政府的聘任信开始,第一次是充当绞刑师助理,但是那位也是第一次执行绞刑的同事受不了这种场面,惊慌失措,皮埃尔当机立断,代他推动杠杆,地板分开,犯人落下,确立了他的正式位置。从此皮埃尔往来于各个监狱执行死刑。
皮埃尔之所以能在英国坐上这个行当的第一把交椅,是因为他的冷静果断和精确计算。绞刑绳索的长短要根据罪犯的升高体重等诸因素决定,才能保证罪犯窒息而死,不不至于过分痛苦挣扎或者拉断脖颈身首两处的惨状。皮埃尔看一眼罪犯就大概估算出他的升高体重,然后迅速决定绳索的长度,最后给罪犯蒙上头,套上绳索,推动杠杆,“哐”的一声,齐活,整个过程7.5秒,完美无缺。
“完美无缺”这个词用的有点冷酷。但是作为职业来说,皮埃尔确实做到了极致。就像中国曾经的刽子手,大刀下去,头断皮筋不断,这叫“全尸”,那也是“手艺”,虽然很残忍很不人道。那位著名的被砍头的北大校长许锦诚就是不肯给刽子手行贿,刽子手便故意把刀砍在许景澄的脊椎上,颈椎断裂而气管犹存,许景澄最终历尽痛苦折磨而惨死。
这个行当讲究身份的秘密,皮埃尔的公开身份是送货员,给杂货店送货的不起眼的职业。他的妻子就曾经是他常常送货的那家店的售货员。
在绞刑现场的皮埃尔不苟言笑,冷静果断。回到公开身份,他在酒吧和朋友一起饮酒高歌戏谑人生。这时,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胖胖乎乎的男人。和我们身边常见的那些中年男人无异。
他和助手说,“当我走进去(行刑室),我把皮埃尔留在外面。”
“拎得清”,这句上海话送给他。
由于是公认的英国第一绞刑师,1945年二战结束时,他受盟军元帅蒙哥马利邀请,数次远赴德国,对纽伦堡审判后的纳粹战犯执行绞刑。蒙哥马利请他出马的原因很有趣:因为看不惯美国人总是半小时一小时都搞不定一次行刑,要让人看看英国方式“是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
这句话有点讽刺哈!
美国人干这个确实不行。伊拉克人好像也不行。萨达姆同母异父兄弟、伊前情报部门负责人巴尔赞·易卜拉欣·提克里提绞刑过程中,脖子被绞索拉断,身首异处,其状惨不忍睹。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行刑者蓄意所为。不提。
影片中对皮埃尔在德国执行死刑的描写相当生动:过去皮埃尔可能很长时间才会执行一次,可是这一次,一天就要送13名纳粹上绞刑架!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皮埃尔在远处观察正在放风的囚犯,盟军提供的助手逐一向他介绍囚犯的姓名、职务、军衔、罪行,皮埃尔打断他:我们需要的只是高度、重量,别的什么都别告诉我;
为了行刑效率,他安排体重较轻的女犯先上绞架,甚至设计出一次可为两人行刑的绞架。
不要以为皮埃尔就是一个没有人性缺少良知的刽子手。行刑完毕,他亲自给将死者从绞刑架上放下来,小心翼翼检查,没有伤到椎骨,他感到欣慰:“我没有伤害她”。然后他为死者擦身洗面换衣。助手不愿意干这活(谁也不会愿意),埋怨他,本来可以交给太平间去做的,为什么自己做?皮埃尔的回答令人震撼。他说:是政府要处死他,不是你我。他信不过那些人的粗活。犯人已经受到惩罚了,“她现在是清白的(she is innocent now)”。
这也是一种信念吧。所以,当他处决纳粹罪犯时,因为被执行绞刑的太多,棺材不够用,其中一个罪犯没有棺材直接用担架抬出去埋掉时,他会大发雷霆,毫不让步:“他已经付出代价,他应该得到尊重”
在对纳粹绞刑的间歇,那个盟军助手说,犯人站在一排你开枪,跟你和犯人面对面对视杀他是不一样的。
是的,当皮埃尔执行第一个纳粹罪犯的绞刑的刹那间,那些盟军军官们不由得都哆嗦了一下。
因为执行对纳粹的死刑,皮埃尔一直处于保密的身份被公开了,成了公众人物。一方面他受到国人英雄般的赞美,另一方面也成为反对死刑主义者们唾骂的目标。 有一天,一个几近疯狂的妇人敲开她家的门,声嘶力竭地喊着,要皮埃尔救救她被判绞刑的儿子的命。面对这个女人,皮埃尔有了一种不祥之感。
直到有一天,那个在酒吧跟他一起搞笑欢乐的朋友因为杀了前女友被判绞刑,被带到他面前,他第一次慌乱了。手足无措,眼神迷离,导致精神几乎崩溃。
难得的是,演员蒂莫西·斯波将这一切准确无误地传达给了观众。
饰演他朋友的也是一个好演员:埃迪·马森(Eddie Marsan)
给自己的朋友上绞索,这成了皮埃尔绕不过去的坎。他开始反思死刑的意义,最终写信辞去了这份工作。
电影就在皮埃尔辞职书的签名中画上了句号。
一个半小时长度。一气呵成流畅无赘。老电影,2005年拍摄;但是好电影。
与电影有所出入的是,现实中的皮埃尔写信辞职的理由,是不满他的薪水(开始是1镑11先令6便士一次,他曾要求涨为15镑,未果),当然此前他早已有意辞职。直到1974年出版自传时,皮埃尔才写道:“死刑不能解决任何事情,只是一种陈腐的、原始的报复意识的残余: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把责任推卸到报复其他人身上……”。
出演皮埃尔的蒂莫西·斯波 (Timothy Leonard Spall,1957年2月27日) 是英国演员,荣获过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难忘的是他在《哈利波特》里演彼得·佩迪鲁,在《国王的演讲》里出演邱吉尔(他身高1.7米,胖墩墩的脸)。
影片中的绞刑师——
真实皮埃尔波因特(Albert Pierrepoint)
类似的电影八十年代在瑞典看过一部,是写在断头台行刑的刽子手,也是家庭世袭。觉得很震撼,但是情节全忘了
这是一群特殊身份的人,曝光他们的职业行为,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审视人性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