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版的《小舍得》非常精彩
《小舍得》近期挺火的,刚开始看,不敢贸然发言。不过,朋友介绍,有一部2018年的印度电影堪比《小舍得》,非常值得一看。既然是电影,一次顶多两次就能解决掉,于是,放下中国的《小舍得》,又去看了印度的《小舍得》。
印度版的《小舍得》另外有大名,中文翻译:《起跑线》。两个小时,引人入胜,一气呵成,没有中断(《无依之地》我好像分了2次才看完,睡着了)。
跟前些天看的美国纪录片《买进名校》比较,这部电影更适合叫印度版的《买进名校》。影片不是跟《小舍得》似的逼着孩子连轴转地学啊学。他们就是想方设法让女儿进一所好的小学。
好学校都在富人区,于是他们搬离了自己做生意的月光集市,买了豪宅。印度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虽说废除了种姓制,实际上还是泾渭分明。拉吉夫妇土豪,钱很多,但出身不够高贵,虽然可以速成培训衣着谈吐,但上流的标志是英语,张口就露馅,就连跳个舞也被那些精英邻居瞧不起。不管怎样,还是混进了名校圈圈,上德里文法学校咫尺之遥!
下一关是面试,因为没有受过良好的幼儿教育,还是被拒绝。山穷水尽时,学孟母三迁,再搬家!
这个很像咱大中国。不一样的是,他们要进的“学区房”必须是贫民窟!
要说印度的教育至少在制度设计上也是为穷人们开了一条路的。名校每年的招生名额要有一定百分比面向贫困家庭。拉吉夫妇虽然不够“婆罗门”,但不愁钱,愁的是不够穷。
有钱能使鬼推磨。印度的这些“鬼”专门为装穷的富人伪造各种文书证件,你自己只需要搬进贫民窟一个月,应付政府的资格审查即可
于是在假装上流和假装贫穷之间,这对夫妇“冷来冷得在冰凌上卧,热来热的在蒸笼里坐”,出尽洋相,让电影笑料百出趣味横生。
如果这部电影只是搔你的痒逗你的乐子,那它就是个低俗三流片。《起跑线》不简单因为还有严肃的主题。它聚焦于热门社会话题,关注了印度的教育体系,直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贫富阶级分化等问题,相比《小舍得》,更加尖锐、更加具有批判性。
拉吉夫妇成功地在贫民窟演了一个月穷人,也是一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过程。他们的女儿进了名校,却是挤占了本来给穷孩子的名额,而这个穷孩子的父母是他们在贫民窟时给他们最多帮助和安慰的一个家庭。
几经挣扎,性本善良的拉吉在大庭广众下痛心疾首坦白了这一切,“我们偷了穷孩子的权利。教育失去了本质,成了生意。我不会教育我的孩子去偷别人的权利。我给我的孩子退学。”
台下很多人很有同感,好几个爸爸想站起来坦白?支持?可是被身边的妈妈们制止了。就在拉吉妻子一个人孤零零的掌声里,他们夫妇领着孩子走出会场,把孩子送上那辆公立学校的校车。。。
没有虚假光明的尾巴,电影戛然而止。
再也笑不出来了!
必须要介绍男一号拉吉的扮演者伊尔凡·可汗,他最为我们熟知的应该是在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扮演成年派。《少年派》获得奥斯卡11项提名,李安导演为伊尔凡·可汗没有被提名表演奖而鸣不平。
《起跑线》上映后两年,2020年4月,伊尔汗在印度孟买一家医院逝世,享年53岁。
下面两段照抄——
1、在宝莱坞和好莱坞两大电影工业体系中都获得了极大认可,也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印度男演员之一 。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演员,也是难得的绅士。与他工作、交往是人生的幸运。他是一位热爱生命与艺术的人,他的逝去是电影艺术的损失,也是朋友的伤痛 。他是一个即使在痛苦中也能在世界上找到美的男 人。
2、大部分的印度电影演员到中年便会销声匿迹,伊尔凡·可汗却是在别人退休的年纪取得成功。他以独树一格的神情与热切的眼神,成为《Maqbool》的主角,这部电影改编自莎剧《麦克白》,以孟买黑社会为背景。伊尔凡·可汗慑人的表现,让他横扫印度各大演技奖。